“今天是孔雀开屏的日子今天是白象走出森林的日子。看哪景洪城张灯结彩喜迎四海宾朋,澜沧江金波银浪恭候近邻远亲……”4月11日―18日,适逢傣历新年期间,台湾中南部媒体彩云之南·西双版纳行采访团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走进温暖的民族大家庭与热情的西双版纳人民共庆泼水节,领略绚丽的热带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感受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
“泼得越多祝福越多”
“我是台湾原住民电视台记者有几个问题向州长请教……”泼水节的新闻发布会上台湾女记者陈桃霞清脆悦耳的泰雅语问候、特色鲜明的泰雅人服饰吸引了各媒体记者的目光。第一次到大陆的陈桃霞是台湾的“少数民族”――泰雅人,她最感兴趣的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民族区域自治等情况。其他来自台湾中南部媒体的记者也纷纷就西双版纳的旅游观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提问,州领导自信的回答为记者们勾勒出一幅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的美好景象。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傣历新年的盛大庆祝活动让台湾记者亲身体验了西双版纳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演出精彩纷呈,傣家姑娘婀娜多姿、哈尼小伙热情似火,布朗族的歌声婉转悠扬、拉祜族的舞步振奋激昂。坐在嘉宾席上的台湾记者纷纷离席,涌到街道两旁,为这难得一见的盛事留下珍贵的镜头。澜沧江畔的庆祝大会热闹异常,台湾记者和上万名当地群众和游客一起看龙舟竞渡、观民族歌舞、尝风味小吃,其乐融融。采访团召集人、台湾新生报记者蔡荣宗感叹“这么大的场面这么多的人,竟然一点‘状况’都不出,这里的民族相处还真是和谐。”
最让台湾记者印象深刻的还是泼水节。这一天,景洪城变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青年男女拎着五颜六色的水桶、脸盆,走上街头,互相追逐,将象征着吉祥幸福的清水泼向对方。台湾东森电视台主持人刘怡君成为路人“攻击”的目标;年过半百的台湾新闻报记者王维想也惨遭“偷袭”,却都笑逐颜开:“被人泼得越多,说明受到的祝福也越多嘛。”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西双版纳的面积仅占全国的0.2%,动植物资源却分别占全国的1/4和1/5。”导游小姐的介绍令台湾记者啧啧称奇。置身在这树木的海洋、动物的天堂,他们的感受是“不虚此行”。
在野象谷乘坐全长2063米的观光索道俯瞰郁郁苍苍的热带雨林,观看妙趣横生的驯象表演,乘电瓶车漫游林木葱茏、暗香浮动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辨奇花异草、认奇树古藤,让台湾记者直叹时间过得太快。台湾更生日报记者萧惠文对动植物颇有研究,一路上充当义务讲解员,可是这里有许多物种连他也闻所未闻。他感慨地说:“大陆的资源实在太丰富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时间太短,没看够。我还要再来,带我的老师一起来。”对西双版纳州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努力,台湾记者认为“相当成功”。
西双版纳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令台湾记者们大开眼界。位于勐腊县的关累码头是中南半岛和东南亚诸国经湄公河进入中国澜沧江上的第一港,距中、老、缅三国界碑仅有20公里,年货物吞吐量达20万吨。听完这黄金水道咽喉的开发建设情况,记者们兴致勃勃地登船实地考察、摄影留念。
在位于西双版纳州最南端、与老挝山水相连的国家级口岸磨憨边境贸易区,台湾记者们过了一把“出国”的瘾,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却使大家对“山水相连”的邻邦这个概念有了感性认识。目前口岸的开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台湾记者对招商引资的条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台中晚报记者陈荣晴说:“这里未来的前景很好,我们回去以后一定会做报道,为投资者提供信息。”
“到台湾一定找我们”
“我们勐腊县今天第一次迎来那么多来自宝岛台湾的记者,特别高兴。”勐腊县委副书记王自能高举酒杯,欢迎远方的客人。“水、水、水……”宾主双方齐声高喊这富有傣家特色的祝酒词。
相逢未必曾相识。此次应邀前来的台湾中南部媒体记者,几乎都是第一次到西双版纳,有的还是第一次到大陆,但无论是与当地官员,还是与大陆媒体同行,都一见如故,毫无隔阂。正值两岸经贸论坛期间,祖国大陆推出的15项优惠措施成为两岸记者热议的话题。台湾记者们对这些“利好”消息举双手欢迎,他们说:“台湾民众又可以受益了,大陆释放善意在先,现在就看我们那边怎么做了。”
西双版纳州委统战部副部长张卫国是采访团的“全陪”,为保证采访顺利进行费尽心思,台湾记者都看在眼里。得知张副部长今年将随歌舞团到台湾访问,台湾记者纷纷拉着他的手说:“到台湾一定要找我们,不找我们会生气的。”
交流促进了解,沟通增进友谊。云南省台办主任岩庄说:“我们已经多次举办台湾中南部媒体彩云之南采访活动。通过他们的报道,台湾民众对祖国西南边陲的了解更多了,两地人民的友谊更深了。”
带着对葫芦丝和孔雀舞的美好记忆,台湾记者踏上归程。是结束,也是开始,两岸人民的交流交往,正迎来一个新的热潮。
(本报记者 王 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