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来自台湾高雄台湾昶维工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何景仁第一次踏进“6·18”展馆。“早就听说这个交易会了,这次终于可以亲眼见识一下了。”
何景仁的公司是台湾专营农业机械的中型企业,已有20多年发展历史,重点研制高科技的农业机械。早在2003年,何景仁就把进一步扩大发展的目光投向大陆市场,特别是福建市场。“闽台两地农业生产条件极为相似,我们的产品肯定会有大显身手的空间。”
何景仁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民营企业家罗文迁想到了一块儿。罗文迁的公司原本只是搞机械加工的企业。可近年来,随着“三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农业的市场前景凸显,经商多年的罗文迁由此嗅到了商机,将投资方向转向农业机械生产。自从有了这念头,他的眼光就开始瞄向海峡对岸的同行,“他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在全世界都堪称一流,如果能和他们开展合作,企业必将会实现更快发展。”
就在2003年底,共同意愿终于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不过第一次接触,何景仁心里却多少有些不踏实:“闽台两地虽有多年农业合作历史,但农业机械合作却是一片空白。大陆许多农民仍习惯手工操作,农业机械能否快速推开,我们心里没底。”
为了打消何景仁的疑虑,罗文迁多次邀请他前来福建各地考察。每次来,罗文迁不仅一直亲自陪同,而且还详细向他介绍福建全省及各地的农业生产具体特点,这让何景仁坚定了信心,彻底改变了看法。“未来的农业模式必将朝着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将增长。”
2005年底,在罗文迁的不懈努力和各级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南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罗文迁的南冠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正式引进了何景仁公司的“可控制转向中耕管理机”专利成果,并在南靖县牛崎头工业区内,建成了首期年产4000辆轻便型多功能中耕管理机系列产品生产线。据何景仁介绍,可控制转向中耕管理机,适用于温室花卉、蕉园、茶园、烟田及山地使用,能完成中耕除草、培土、开沟、作畦等田间作业,具有适合不同高度的操作者在不同位置操作、可满足在不同的土质耕作等特点。
“可控制转向中耕管理机的使用将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罗文迁分析说,“以农机手为例,每个农机手耕作一亩农作物园地,收取的服务费为25元—30元,扣除油料费、工时费,每亩可净赚17.5元左右,按年作业2700亩计算,年收入可达4.7万元左右。农民每耕作一亩农作物园地,人工耕作的成本约为80元,而使用该种机械耕作仅需30元,每亩下降50元。如果得到推广,将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机器的使用节约的大量劳动力,可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
根据规划,今年,南冠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000台,明年起逐步达到8000台—10000台。产品除供应内地市场、返销台湾外,还将出口东南亚。
可控制转向中耕管理机专利成果刚刚引进,就受到了农业机械销售商以及用户的广泛关注。据介绍,目前已有黑龙江省哈尔滨亿丰农机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海南锦荔园农场、海南正一农庄、河北兴农机械有限公司等与南冠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接洽,商谈订购合作事宜。而此次参加“6·18”,何景仁就是为了要把项目在大陆市场上做得更大。
据福建省农业机械鉴定推广总站站长柳建分析,目前,福建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福建的不足之处是人多地少,农业科技水平与机械化程度低。而台湾地理条件与福建省相近,耕地短缺比福建更为严重,台湾已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并初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台湾的经验值得福建借鉴。这个项目的引进,将为闽台农业机械合作打开一片新天地,前景必将无限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