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6年,中国政府就先后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贯穿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民进始终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中。自1997年至今,先后完成了对长江流域资源环境问题的多项调查研究,其内容涵盖了今年9月在南非举行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所聚焦关注的水、能源、健康、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领域内存在的问题。民进中央并就形成了的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调研成果,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建议,多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成效显著。其中,始于1997年的“建立长江防洪新体系”的调研,首先拉开了民进中央在此之后的五年中长期倾情关注长江流域资源环境问题并积极开展调研的序幕。
参政为民:献良策 显真情
长江流域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9%,拥有全国1/3的人口和4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常言,长江是母亲河,她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利益。然而,长江的洪涝灾害也给流域地区造成巨大损失。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频发的洪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1997年,民进中央将近年来一直十分关注的治理洞庭湖区、综合防治长江水患列为本年度参政议政的一项重要课题。9月2日,刚从江苏省副省长离任的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张怀西即风尘仆仆地赶到湖南长沙,会同湖南省副省长、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贵玉,约请湖南、湖北两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民进组织及会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商讨长江中游河湖综合治理的问题。与会人士达成共识,认为“这是湘、鄂两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更为全国所关注,要切实抓紧抓好”。张怀西副主席更强调指出,“民进作为参政党,必须要有自己的声音”。11月下旬,北方大地银装素裹之时,一份关于“建立江汉、洞庭湖平原防洪体系”的建议摆在了民进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案头。这既标志着民进就今后长江防洪新体系建设建言献策的雏形已经形成,更预示着民进中央对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系列问题的思考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1998年3月,全国政协九届一次全体会议上,民进中央提交了题为《关于建立江汉、洞庭湖平原防洪体系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引起委员们的极大反响。随后,首都新闻媒体对该项《建议》所给予的热切关注,更加坚定了民进中央高层领导继续就“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决心和信心。
1998年5月,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与此同时,远在东北的黑龙江省嫩江、松花江流域也遭受了历史以来最大洪水侵害。灾区极为惨重的损失深深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也牵动着民进的心。民进中央副主席、湖南省副省长潘贵玉,民进黑龙江省委会主委、黑龙江省副省长王佐书临危受命,亲自战斗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并率领受灾地区的民进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在当地中共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积极投入抗洪抢险救灾斗争,同广大干部群众和人民子弟兵一道,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共赴危难。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常务副主席张怀西亲临抗洪前线慰问抗洪军民,并号召全会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抗洪救灾。灾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纷纷致电民进中央,对民进为该省灾区父老乡亲给予的援助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1998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引起全党全国的高度重视。为响应党中央号召,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为代表的民进新一届领导集体也以一个参政党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爱国热情,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防治水患。结合抗洪救灾第一线的亲身感受,他们在经过了缜密的思索后认为,民进作为参政党,肩负历史责任,要站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样的高度从全流域来思考长江水患的综合防治,这是适应形势、反映民意、符合时代要求的。基于此,民进中央迅速布置长江流域沿线民进地方组织就综合防治长江水患问题进行调研,建言献策。对洪魔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切肤之痛的湖南、湖北、江西等重灾区的民进组织更是积极响应,并通过辛劳扎实的调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1998年1月15日,时机已经成熟的“民进长江上游水患综合防治”座谈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而此时,长江湖北段重灾区洪水初退,四处泽国,泥泞遍地,路不复存。受民进中央许嘉璐主席委托,张怀西常务副主席即率领包括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许泽厚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殷鸿福院士、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翁立达等高、精、尖人才在内的与会者顶寒雨,踏沼泽,蹒跚而进,徒步登上重灾区——嘉鱼县牌洲湾大堤进行了实地勘察。在随后的座谈中,与会者分别从生态环境、流域规划管理、灾情监测等多学科、多角度对综合防治长江水患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讨,初步形成了“建设长江防洪新体系”的思路,即:国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定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方针,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在具体治理中实行全流域规划管理。 1999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民进组全国政协委员们以联名形式向大会庄严递交了有关建设长江防洪新体系的书面发言。5月下旬,按照民进中央主席会议的决定,在继续广泛征求民进各地方组织和会内外专家意见,充分综合各方反馈内容,几经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最终正式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江防洪新体系的建议》,并经许嘉璐主席亲自签发,于25日呈送党中央和国务院。
1999年6月9日,国务院对民进中央呈送的《建议》做出批示,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请温家宝副总理责成水利部门“仔细研究”。2000年7月12日,国家水利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致函民进中央,用6条3000余字篇幅对《建议》给予详细答复。有关文字表明,相关法规、条例中,已充分参考并吸纳了《建议》有关内容。为此,国家水利部特意“感谢贵会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希望“多提宝贵建议”。
像这样对一个专题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全面研讨,在民进中央是第一次。其成果凝聚了民进中央及地方组织、会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是近年来民进在参政议政中的一次成功运作,也是参政党和执政党通力合作的一个范例:一方面,民进努力履行参政党职责,发挥了政党的整体功能,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宏观战略角度出发,真诚地、及时地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发挥了拾遗补缺作用;另一方面,中共中央以开阔的博大胸怀,随时虚心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察纳嘉言,从谏如流,不断完善党的方针政策,改进工作,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在更坚实的道路上。事实说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议政建言:做诤友 尽职责
有了良好的开端,民进本着献良策、做诤友,尽到一个参政党应尽的职责的精神,针对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生态环境存在的不同问题,开始了全面、持久、系统的议政调研历程。
2000年,民进中央首先对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开展调研。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近2/3是山区,故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长江上游特别是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植被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30%锐减到现在的15%以下,引起雨季时两岸泥沙大量下泻,导致中游地段泥沙淤积,成为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的主要诱因之一,有关数据表明,该地区年输沙量2.5亿吨,占宜宾屏山水文站年输沙量的90%,长沙宜昌水文站年输沙量的近50%。
1999年“民进长江中上游水患综合治理座谈会”上,民进四川省委会提出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推广种植“西蒙得木”是改善该地区恶劣环境,治理长江水患,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一举多得的良措(前期的示范工程建设,已使得当地干部群众把西蒙得木誉为“金沙江畔的希望树”)。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怀西对此有着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他认为,民进就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调研,既要有宏观的思考和建议,又要有微观的对策,还要做一些实事;要把宏观建议、微观对策和实事操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西蒙得木”在一定的范围内经过科学的论证,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民进参与推广种植,就是“做实事”的具体体现。
在此后的积极运作过程中,许嘉璐主席等民进中央领导非常关心有关进展情况。张怀西常务副主席更是花费了大量心血,积极奔走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呼吁。1999年11月,国家科技部把推广种植西蒙得木正式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00年初即拨出首批专项经费支持该项目上马。2000年4月,由民进四川省委会和四川省环保科学研究院共同建立的西蒙得木示范基地宣告成立。随后,民进中央即派专人前往金沙江干热河谷四川段(盐边、会东县)对西蒙得木种苗培植和生长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推广种植西蒙得木的建议”,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当地干部群众对推广种植“希望树”的迫切心情和存在的困难,表明了民进中央决心力争更大规模的推广种植西蒙得木,为遏止金沙江干热河谷的荒漠化趋势,控制住该地段的泥沙流失,减缓三峡水库淤积,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宏伟战略作出贡献。6月13日,许嘉璐主席签发了经主席会议审阅后呈送国务院的《建议》,并同时分送国家有关部委(局)、办及国家林业科学研究院。
国务院对此迅速作出反应。6月17日,温家宝副总理即对《建议》作出重要批示:“请国家林业局速派专家作实地调查,在此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并提出意见。”随后,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环保总局、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即主动与民进中央联系,或复函或索要西蒙得木的有关资料,对《建议》中“利国利民的措施”表示全力支持。2001年2月,张怀西常务副主席在代表民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