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闭幕不久,赴西北坡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 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2005年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上作了题为“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的讲话。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艰苦奋斗,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问题的充分重视。要真正改变现状,彻底树立正确的观念,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在社会运转过程中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当中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合理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低的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经济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达到以尽少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用最少的物质消耗来支撑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中传统的节约精神逐渐淡化,我们必须要走出观念误区。
由于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中,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受到猛烈冲击,思想不断更新,但不可否认有些观念也走入了误区,节约精神逐渐淡化是一典型。媒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片面的宣传和导向等原因,形成了不良的社会氛围,人们都在追求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年轻一代尤甚,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争当“负翁”,消费品使用周期缩短,资源浪费严重,循环经济的技术能力、意识、观念严重滞后。实际上,在西方国家也是很崇尚节约的,为了培养公众养成良好的节电习惯,德国政府建议,在不用电视、CD机、电脑和其他电器时,应该把电源关掉,而不是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德国联邦环境局估计,家庭用电至少有11%在电器待机状态下白白浪费掉;就饮食文化而言,我们难以在西方国家大饭店的餐桌上看到残菜剩羹,在我们国家,餐桌上大量的几乎未及下箸的整盘菜肴被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重庆市商委保守的统计显示,去年仅重庆人在经营性的餐饮场所浪费掉剩余菜肴共计13亿元。不要忘记,目前我国农村还有贫困人口2610多万人,低收入人口4977万人,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困难群众有2200多万人,每年还有大量需要社会救济的灾民和其他各种需要社会救助的困难人员,去年我国又新增贫困人口80万。
节约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高效使用,并不是当用不用或少用,而是强调合理使用。对比老一代人,我们缺乏对一粒粮、一滴水、一度电及其中所包含的劳动的尊重,我们不应丢掉中国人传统的勤俭节约的文化传统和美德,这并非刻意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而是要反对任何浪费。随着整个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应该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应鼓励全社会的人都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塑崇尚节约,鄙视浪费的社会氛围,而不是对富有者消费时一掷千金的羡慕;事业成功者更应摆脱浪费的陋习,通过捐资助学、济贫、乐善好施来体现对社会的回报,追求从中构建高尚的人生境界,并获得美好的享受。我们应建立完整、标准的道德教育规范,从小抓起;这些年来,青少年的道德情操等素质教育和媒体的导向等方面的工作值得我们反思、总结和校正。
二、对GDP指标的认识亟待权衡,要提高认识,彻底摒弃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认识。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态势。但是这种高速增长却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的模式而获得的。投资拉动型的,缺乏技术含量的GDP增长模式将无法保证中国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在增长的同时,我们在环境和资源消耗上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我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因此,无论从国内资源储量、地球资源储量看,还是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未来发展的要求看,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资源消耗强度都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迫切需要根本转变。由于排入环境的废物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造成环境污染加剧,气候发生异常,自然资源枯竭,稀有动物面临灭绝,沙漠扩张等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导致生态危机。此外,大量进口基础性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带来许多难以规避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风险,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中国之所以会走上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扩张型经济增长道路,原因很多,但首先是观念问题,只看到增长,看不到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只看到眼前的效益,看不到资源浪费、资源危机和污染后果的长久危害,没有危机意识。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经济增长并非越快越好,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软着落,以退为进不失为好的对策,我们要更新观念,抓紧时机,尽快在大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上下大功夫,如可加强信息产业同重化工业等产业紧密合作,加快信息技术向它们的渗透,以降低资源消耗率,减少对环境的损害,提高效率。要加大投入,发展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蓄积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我们宁愿放慢增长的步伐,一定要处理好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透支未来资源、透支环境容量、透支下一代生存条件,决不可取。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加大投入,尽一切力量努力改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低效益增长方式为现代的新型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效益的增长方式,变不可持续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国外的一些经验可资借鉴,德国政府从长远出发,制定了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未来投资计划》,截至2004年中期已投入研究经费17.4亿欧元。德国政府每年投入6000多万欧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比例正在逐年递增,200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全国电力供应量的10%。
三、强化措施,重在落实 除了提出号召,加强对青少年教育,媒体正确引导,加大科技投入等举措外,还应特别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把全社会节能,特别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有关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浪费严重部门的节能纳入法律体系,建立执行、监督的机制,加大落实的力度。
应全面开展能耗状况调查,特别研究制定各种能耗的相关标准,制定节能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政府机构等部门节能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强制推行节能措施。全面、细致地开展《节能法》的修订工作,抓紧《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制定,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使节能工作更好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借鉴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日本,由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以发展循环经济;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4年,公布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从商品包装拓展到社会相关领域。
2、采用经济的手段,有效配置资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必由之路。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除了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外,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利用、配置资源,制定相应手段节约资源、有效地使用资源,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价格杠杆努力减少边际效用递减带来的不良结果。改革税制,如征收高消费税等,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加大阶梯电价、阶梯水价等对资源耗费的抑制作用的力度,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进行成本测算。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借鉴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德国实行市场刺激措施,用优惠贷款及补贴等方式扶助可再生能源进入市场。
3、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严格制定资源耗费型项目标准和立项审批程序。
节约能源、资源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这些年来,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凡有关会议、文件必提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但进展缓慢,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与体制上存在若干障碍有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在某些资源定价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国家定价,价格偏低,这就给企业一种误导:既然资源价格偏低,就不必节省使用,也不必更换耗费资源较多的旧技术设备;某些行业仍实行行业垄断,产品不愁销路,这又使企业感到:既然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管它是什么方式生产出来的,这些均使企业缺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压力和激励,即使某些企业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大规模的技术更新改造是需要投资的,投融资问题又没有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缺乏可行性。企业改制必须加快,要使企业别无它途地把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
对资源耗费型项目要严加控制,抑制高耗能产业的盲目发展,有关管理部门要制定严格的项目审批标准和程序,建立不可行性论证机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开发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应大力发展服务业,东部有条件发达地区注重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增加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
1994年,时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的布朗先生以《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轰动世界,他预测在1990-2030年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世界市场粮价将大幅度上升,加剧世界的贫困问题,甚至引起全球的政治、经济、生态危机。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局限和认识水平,我们对他的预测研究不够,只是给予严厉驳斥。然而,他90年代末对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的预测全都验证了,他所说的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土壤恶化、水资源短缺、以及粮食增长率递减等,都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严重问题。2005年3月,布朗再作预测,假设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这低于中国过去26年平均年增长率9.5,那末到203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