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江苏省委主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center> <center>陈凌孚</center>
可以说人类古往今来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具有文化属性,在工业社会,特别是在信息社会,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因此,“十一五”规划应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经济发展只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从这次报道的内容来看,“十一五”规划主要还是以经济为主,文化方面内容很少,说明对“十一五”规划还有进一步全面理解的必要。尤其应深入认识文化的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的重要地位,对完成“十一五”规划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要在“十一五”期间使经济能再上一个台阶,首先应做的事是做好文化的发展。没有文化做支撑,摹仿得再好也难有一席之地。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世界知名音响中音乐家们喜欢用英国的品牌,对此日本很不服气,他们用先进手段检测,发现日本音响的指标都高于英国音响,但为什么音乐家们不喜欢用呢?英国人的回答是,你们的音响是工程师做的,我们的音响是音乐家做的。这里所体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所有世界名牌所表现的、所彰显的、也是被人们认可的主要是其所代表的一种文化。可以说文化含量越高,经济推进就越快。
我国虽然已是制造业大国,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并不多,这是我国制造业的短腿。同样在文化方面,我们缺少在全国和世界上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将这两方面发展情况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造成制造业的发展局限。决定持续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文化的发展,不重视文化的发展,经济就难以再上新台阶,成败均取决于文化。
我们可以从投资环境看到文化的重要。影响投资的因素除了交通、劳动力价格等外,最主要的是劳动力的素质、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当地居民的素质等,也就是所谓的软环境,这个软环境可以归结为文化。向一个地区的投资实质上是向一个地区的文化投资。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最大差距是文化上的差距,所以要改善投资环境,首先也是应从文化做起。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先做人,再做事。要推进经济发展,首先应以文化为底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些都属于文化范畴。可以说文化与经济,合则双赢,分则双损。有了先进文化才能培养先进理念,产生先进机制,形成先进生产力,单纯用经济手段来推进经济是难以持久的。
为此建议:应将文化产业发展,包括文学艺术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音像制品业、演出展览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信息业、策划创意业、文化教育业、文化旅游业、体育竞技业等在内的广大的文化产业系统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人们文化素养,提升我国经济的文化内涵,从而有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