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  >  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解读

发布时间:2014-07-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重庆社会科学》

放大

缩小

  维度三:作为思想和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为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侧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侧重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总结和理论描述,是从历史转换为文献、从现实转换为文字、从经验升华为理论,包含核心圈和外围的概念群和理论谱系。

  (一)作为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里所说的思想实际上是指思维的活动过程,属于认识范畴,一般也可称“观念”、“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社会群体的集体思想或“观念”形成了社会整体的思想,思想中主体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就形成群体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思想的本质体现,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成员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是非观念,也就是具有根本性、整体性、指导性的思想,当前就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价值层面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实践以人为本,不断追求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平等、富裕、和谐、自由、幸福、全面发展。究其实质,这个既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层次多样性、内容丰富的价值观念。”[15]

  作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6]。同时,“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正是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从“反对本本主义”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到完整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重大课题的认识和成果,有效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灵魂地位。

  作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它承载着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整体利益和最大要求,具备被社会各阶层、利益群体广泛接受和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因而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理想,该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从根本上具有一致性,是我国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作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升华形成的整体精神面貌和优秀传统,“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8]这些内容所蕴含的伦理价值、精神动力、优良传统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互为补充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发展、创新、富裕、公平、民主、法治、文明、和谐、改革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新时代精神最大的特点是改革创新,改革是革命,创新是灵魂是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组成部分。

  作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八荣八耻”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每个公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19]。

  (二)作为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里所说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指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结果、文字表述,就目前来讲,它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在理论上就是以“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系列理论展开。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这些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结构圈的概念群和理论谱系。我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反思、逐步清晰、不断深化的理论成形过程。邓小平理论主要侧重反思和逐步清晰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反思是以对新中国成立头30年的反省为背景的,反思的结果是“过去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提出,拨乱反正的结果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两个结果的聚焦点就是未来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究竟怎样界定。1978~1992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内容。从1992年至今的近20年间的中央领导集体主要侧重深化“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分别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纵深化社会主义本质,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其兴衰成败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不仅使社会主义制度赢得未来、赢得世界,而且还将赢得人类自己。这样的“发展”才符合科学,才符合世界,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结起来,主要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结构圈的概念群和理论谱系,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四项基本原则、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先进性等理论成果。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结构圈的概念群和理论谱系决定和引申出来的其他理论回答和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20]。“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回答就是围绕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而进行的发展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和谐、和平外交、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种种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依靠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领导力量建设、发展范式、阶段性任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往往是带有一定的时代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描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必将被补充进新的时代内容,我们称其为外围概念群和理论谱系。这些核心圈概念群和理论谱系同外围概念群和理论谱系具有历史永久性和时代对应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共同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面貌,承载着中国发展进步,具有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广阔的实践空间,需要不断进行深层次、多角度、全面地解读,这对于科学认识、澄清这样或那样的误读和看法是有益的,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枝奇葩,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新范式。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现代化建设的模式、社会发展的方向、团结进步的旗帜、优势地位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理解,道路和模式维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空面,方向和旗帜维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面,思想和理论体系维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面。时空面与理论面相互对应,价值面又激励着时空面和理论形态面发展,这三个面构成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侧面”。

  参考文献:

  [1][2][3][11][12][2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4][5][6][13]《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179、141、172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8][18]《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9]《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14]《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日报》1987年11月4日

  [15][19]张建祥:《理论·实践·价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四维解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16]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3日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06页。

作者:张国镛 田歧瑞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