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  >  解读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发布时间:2016-01-21  来源:《红旗文稿》2015/24

放大

缩小

  其次,平抑物价以保民生。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为了维系粮价的稳定,推出了平籴、平粜和常平仓等政策。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范蠡,战国时期的改革家李悝等人都提出过类似思想,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常平仓一直是历代王朝调节市场、维系粮价稳定的一个有力措施。20世纪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就曾借鉴过中国宋代王安石新政中的常平仓政策。这也成为美国保守主义指责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依据之一。

  除了粮食,对于其他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商品,中国古代府衙也设立了平准机构以维持物价稳定。平准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物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民生。

  此外,中国历朝历代的救灾制度也可圈可点。中国是一个灾难频繁发生的国家,作为一个农耕社会,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极大,统治者无法做无为而治的“守夜人”,必须积极有为才能减缓灾难对社会民生的影响。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一整套应对灾难的机制与政策,通常称之为“荒政”。一地遭灾,邻近各地必须援助。比如,乾隆年间,山东省遭遇水灾,邻近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甚至关外的辽宁都被要求援助。如果灾情重大,除了周边省份须援助外,朝廷也会截留其他地方的漕粮。可见,现在我们实行的“对口援助”和“对口建设”等全国统筹的救灾机制,在中国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以上几个方面的事实说明,尽管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更不可能产生出社会主义理论,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前就废除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平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历史基因。而中国社会的平等精神又决定了历代中国王朝不得不高度重视社会的基本公平。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平等基因和维系民生的传统,所以社会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立即跟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共鸣与对接,迅速在中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三、社会主义是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

  社会主义在中国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是现代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救亡图存和现代建国。中国如何才能在列强的枪炮下获得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如何才能把传统的古代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尝试了很多主义和种种政体,但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在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始终没有弄清楚中国救亡的主体是谁。

  中国近代的革命建国现实决定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给中国的革命提供一个理论武器,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革命学说。当时由西方传入的其他各种主义都不能够给中国社会提供一个动员民众的革命理论,唯有马克思主义、唯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给中国提供动员民众起来革命的武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成了中国的救国之道。

  在1949年建国之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究竟是选择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是固守新民主主义阶段,还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当时中国对这个问题并非没有分歧,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鲜明指出,新民主主义只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国一定要进入社会主义。毛泽东的这个思想最终在中国成为了主流。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到了1956年下半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呢?

  首先是国际环境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仍然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外部安全威胁,亟需尽快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这个时候的中国如果不集中力量来建立起自己的国防,那么就不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国家很可能会受到外敌入侵。于是,中国在这个时期把城市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农村的社会主义合作化,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了一起,与国家的工业化联系在了一起。通过农村的社会主义合作化,国家可以集中农村的物质资源;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发展国防工业。中国的国防工业体系,包括“两弹一星”以及飞机、军舰的制造业,基本上都是在那个极为困难的时期建成的。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很难想象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国防体系和工业体系。

  其次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回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尽管历朝历代都试图缓解这一社会矛盾,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的现象无法根除。如果新中国不搞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搞农村的社会主义合作化,那么将有可能重蹈历史上各个王朝的覆辙,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大量无地流民出现,贫富悬殊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最终导致国家政权的崩溃。所以,中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叶是用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的根本性弊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给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直到今天,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度和国有企业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

  当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年代,中国曾实施过以政治动员和道德理想为动力的发展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也曾给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种发展模式尤其是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其发挥作用十分重要,但在和平时期要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动力为基础。因此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同时,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反过来要求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毫不动摇。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坚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能够主观决定的,而是由历史与现实决定的。平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历史基因,中国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几千年绵延不断,因此,社会主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而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是现代中国的救国之道和立国之本,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现实的需要。我们只有读懂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才能理解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

作者: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