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  >  解读

植根中国大地的民主

发布时间:2016-04-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放大

缩小

  中国的民主与其他国家的民主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中国的民主是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长期奋斗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对当代中国民主有着深刻影响。在长期探索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一种既体现民主基本价值和普遍原则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

  植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

  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地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环境、现实国情,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起点和基础;满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民主政治是从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民族生存危机开始起步的,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现代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在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产生了民主政治的诉求,出现了最初的民主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寻求国家富强、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民主政治成为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奋斗的重要政治机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题,也由此从救亡图存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史起点和历史主题的输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道路。

  民主政治是人们的选择,但选择不是任意的。人们只能在历史任务和国情条件等客观因素设定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中国现代政治体制必须具备有效治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衡的东方大国的能力。以资源为例,中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煤炭资源产量居世界第一、储量居世界第三。但中国绝大部分人口和市场在地理“瑷珲—腾冲线”以东,绝大部分水能和煤炭资源在“瑷珲—腾冲线”以西。因此,大规模调配资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特点,而中国的现代政治体制,无论具体形态如何,都必须适应这一基本国情。

  中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基本国情要求现阶段的政治制度必须能够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又能够集中民力和民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调配资源、维护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只有能够满足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制度,才是一种可供选择和有生命力的制度,才是一种真正为中国人民所需要的制度,因而也才是一种真正民主的制度。

  中国民主道路的显著特征

  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基本国情、体现民主普遍价值、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民主政治道路。这条民主道路在实践中显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把保障人民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统一起来。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保障人民权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对人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可以激发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发展动力。如果说保障人民权利是民主政治的普遍特征,那么,对国家权力的集中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中国的现代化不仅要改变落后面貌,还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中国要后来居上,就不能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而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从民主政治的角度看,国家权力集中是中国民主道路的重要特征。西方有人将其称为“威权主义”的重要表现。其实,这与所谓“威权主义”根本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中国对国家权力的集中是为了集中资源、统筹安排,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推进国家现代化,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而不是为了一人、一党、一集团的私利。

  把协商民主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向。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过程,也是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矛盾多发、易发。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已经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实践,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扩大社会共识。竞争性民主由于强化分歧和“赢家通吃”效应,容易造成利益排斥。而协商是寻求利益交集和最大公约数,照顾各方利益,促进妥协,促进共同利益形成。这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二是有利于提高民主质量。通过充分表达意见和交流讨论,使各种意见取长补短,减少片面性,把“服从多数”和“尊重少数”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竞争性民主有其优点,也有明显弱点,比如容易形成价值对立和道德评判,增加达成妥协与共识的成本。而协商民主是求同存异,易于达成妥协和共识。

  循序渐进发展和扩大人民权利。中国民主实践的首要内容是保障人民权利,但人民权利的实现和扩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权利是一种历史现象,权利的实现是一个渐进过程。一些国家在发展民主政治过程中历经坎坷,一个重要原因是权利的扩大超过了制度和体制的承载能力,出现“权利超速”现象。权利在本质上是历史的、相对的,它不是观念的产物,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增长。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正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发展和扩大人民权利,逐步提高人民享有的各种权利的质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权利的发展和扩大创造条件,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权利意识不断上升的环境中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经验之一。

  采取试点推进和问题推动的策略。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社会工程,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民主政治建设至关重要。民主政治建设一旦失误,后果严重,甚至难以补救。而经过试点加以实施和推进,通过循序渐进的探索找到科学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分散风险,规避整体风险和颠覆性风险。经过多年探索,中国形成了试点推进和问题推动的重要改革经验,成为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策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策略被形象地描述为“摸着石头过河”,即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通过分散进行而不是采取“一揽子”方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改革尝试,不断解决问题,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

  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有价值与实践之分。作为实践问题,民主意味着寻求和建立实现人民主权的民主形式、政治制度。然而,无论历史还是现实中,探索建立适合需要的民主形式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也是如此,其发展受到自身条件和国际环境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和约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应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重点发展民主协商,加强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

  分层次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是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经验不对称以及利益局限性,客观上限制了人民群众进行政治参与的能力与范围。分层次政治参与是克服参与局限性的重要方式。区分不同的政治事务,以利益相关程度、信息掌握程度和责任连带程度为尺度,引导相关性强的群体及代表进行分层次的政治参与,而不是不分层次、不看对象的所谓全面的政治参与。这样做,既从总体上保证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又可以防止无序参与带来的无效与混乱。

  推进协商民主,提高协商民主质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协商民主,需要进一步扩大协商民主范围,推进民主协商机制化、制度化。社情民意的客观、准确、全面发现和反应机制,是发展协商民主、提升协商民主质量的重要制度,应纳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议事日程。协商民主较之选举民主,表达机制相对薄弱。因此,发展协商民主,建设社情民意调查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应结合本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社情民意调查机构和体系,不断提高协商民主的质量。

  加强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权力制约是相同或相似权力主体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是民主政治体制下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实践表明,权力制约作为一项防止权力蜕化、保障权力性质的基本措施是有效和可靠的。民主监督是授权者或被代表的主体对于被授权者或代理人的监督和制约,是保障人民赋予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各项权力不变质,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重要保障。权力制约和民主监督这两种性质不同、功能相近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在未来民主建设过程中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22日 07 版)

作者:房宁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