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  >  解读

政党协商:契合中国民主政治需求的制度安排

发布时间:2016-04-29  来源:红旗文稿

放大

缩小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和维护政党民主的历史,它开创了与西方民主政治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扬政党民主,团结和带领民主党派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和快速发展。在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的当前,我国正不断健全完善民主运行机制,推动中国政党政治健康发展。2015年12月《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既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也是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而作出的新的有益探索。它彰显出了中国构建和完善民主政治的积极努力,是契合中国民主政治实际的制度安排。

  协商是中国政党政治的鲜明特色

  历史和实践均表明,在通往现代化的进程中,民主是政治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是,对民主的理解不可偏颇,不能将民主简单地等同于选举,认为选举就是民主的全部,只要有了选举就有了民主。这种对民主的误解在一段时间是颇有市场的,有人甚至认为,评价一个国家政党政治好坏,一大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普选制或多党选举制。只要有了普选制,不论如何都可以说这个国家是民主的;而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党政治没有搞普选或者没有多党竞争,则说明这个国家是不民主的。果真如此吗?看看一些搞普选和多党竞争的国家就能很清楚地发现,无序的选举不仅带来了相互攻讦,造成政局动荡,还会因庞大的现代国家规模无法保证每个人的投票发挥实际作用,以至于其所倡导的选举最终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面临一系列挑战。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人们,选举绝非是民主的全部。民主除了选举,还包含协商、合作、参与、监督等重要内涵。将民主狭隘地限定于选举,既是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误读,也必将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对民主的本质内涵作了明确说明。他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的平等权利。而这种决定国家事务的权利不仅仅是通过选举体现出来,还包括民主协商等其他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实现民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拘泥于刻板的模式,更不能说只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这些论断很清晰地说明,民主的本质乃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规模庞大的现代国家,单纯依靠选举并不能真正带来有效民主。尤其是对于政党政治而言,必须理性地看到片面强调选举可能存在的缺陷与隐患。

  中国的权力结构不仅是统一的,而且体现了协商一致的精神,由此决定了我们的政党政治在制度设计时不拘泥于竞争或选举,而是凸显协商之意蕴,鼓励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其他民主党派,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事务展开坦诚交流和积极沟通,进而形成共识。应当说,我国所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仅吸取了世界政党政治的一般优点和长处,更契合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实际需求,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无论是从制度体系的设计还是从实际运作的效果来看,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制度的优势都是西方政党政治所不具备和无可比拟的。然而,这种优势总是被一些人视而不见。在他们看来,没有竞争性的选举和轮流执政,这样的政党政治就是“不合乎潮流”的。这种逻辑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实践中也是不成立的。政党政治理论从来就没有将政党制度的评判标准定位于选举之一途,而是提倡多元化、多途径的民主发展道路。诸多事例一再昭告,只注重选举的政党政治很容易滋生政党纷争、社会撕裂、政局动荡。因为,源于自身利益的局部性、单一性和片面性,很多政党之间的竞争所传递出来的信号多是你死我活般的零和博弈,而缺乏必要的求同存异和凝聚共识,进而难以对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进行整合。比如通过政党竞争来建构其民主框架的泰国,一度处于政变连连、政权交替频仍的混乱之中,严重制约了泰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便是竞争式政党政治之结构性缺陷的外在体现。

  坚持有序化的协商参与是中国政党政治的基础

  政治参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一个古老话题。在人类政治社会发展进程中,虽然政治参与的内涵随着国家政治生态和时代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其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有一点却是经久不衰的,那就是参与对完善民主政治结构、提升民主政治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复杂的政治参与结构中,政党参与至为重要,它对其他类型的参与发挥着风向标的引领作用。但是,毫无疑问,这种参与必须是有序的政治参与,而不是体制外的街头政治。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所言,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搬用多党制来体现民主,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民主政治的象征,而成为政客们个人政治野心的战车,它所带来的无序政治参与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不仅看到一般层面的政治参与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而且尤为重视政党参与,充分认识到中国政党政治的独特特征以及中国庞大的区域规模和复杂的社会民情,规定政党参与必须坚持有序、规范和制度化,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参与的范围越广、介入的程度越深、参与的手段越激进,参与的效果就越好。与此同时,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深刻地告诫人们,那种大呼隆式的参与根本就不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民主。因而,在诸多复杂因素的共同促动下,在构建中国政党政治结构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提倡鼓励有序化的政治参与。

作者:陈朋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