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  >  解读

严书翰谈“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16-07-0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放大

缩小

  【编者按】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带领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取得新的发展成果,离不开理论武装。近日,我们邀请到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严书翰教授做客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访谈,就“理论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话题和网友作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欢迎收看“中国航向——庆祝建党95周年系列微党课”栏目。回顾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我们前进。回顾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严书翰:在回答如何看待理论创新的重要性这个问题时,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在与西方政党代表团座谈时一位西方学者向我提的一个问题。他说:西方政党执政像“钟摆效应”(即来回摆也就是轮流执政),中共执政像“时针效应”(即不停地往前走)。请问中共长期执政有什么“奥秘”。我当时回答:“奥秘”是有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能做到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在总结实践创新基础上实现的,不是拍脑袋瓜形成的,这确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为之奋斗的事业长盛不衰的“奥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点我们要理直气壮,这就叫着政治定力。因此,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高度,来认识理论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概括地讲,理论创新关系我们党的兴衰存亡。

  主持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如果从总体上梳理一下,党在各个时期分别取得了哪些理论创新成果?

  严书翰:现在梳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一般都从阶段性成果上来进行梳理。比如,从毛泽东思想一直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是通常使用的方法。我还是强调讲两次历史性飞跃。这是党的文献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中讲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为什么强调两次历史性飞跃,因为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95年奋斗主要经历这两大实际:一是28年革命的实际,二是60多年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这两大实际相结合才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今天我们从两次历史性飞跃看问题,有几点会看得很清楚:第一,“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是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用了28年时间实现了建立新中国的目标,用了60多年时间搞建设改革,虽然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还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第二,90多年来,形象地讲,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就是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挨打”和“挨饿”这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这是因为国际话语权目前还不在我们这边。第三,在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包括4个阶段性成果,这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范畴,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在您看来,应该怎么概括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党的理论创新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严书翰:我国理论界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概括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块式” 概括,二是“条式” 概括。比如,前面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4个阶段性成果即4块。此外,不少教科书和文章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概括为14条或16条,这就是“条式” 概括。

  党的文献一般采用“条块结合”方式概括,比如,十五大报告在叙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后,把邓小平理论概括为10个问题。在此我要提醒网友们注意: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16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等。而且还指出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鲜明特点。我认为用原创性和时代性来概括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鲜明特点,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党的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原创性,来自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伟大的创新。邓小平言简意赅地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而时代性主要来自于我们党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从而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主持人:我们说,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在发展观念更新上,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严书翰:从回顾党的历史来把握我们党发展观念的更新,这个角度很好。我认为,只要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就可以看到,求发展的思想是一直伴随着我们党前进的。决不能认为我们党是在1978年之后才有发展思想的。应该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实现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以后,发展就成为我们国家的主旋律。但决不能认为,此前我们党没有发展思想。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了发展的思想,这是由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因为我们党一成立就肩负两大历史使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简称“救亡”)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简称“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客观形势,使我们党只能长期在几乎完全没有现代工业的最落后的偏僻农村开展斗争。但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一定要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始终抱有强烈愿望并对此充满信心。

  1944年5月22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的近代化而斗争。”

  当然,当年我们党把“发展”理解为“现代化”,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或工业社会,虽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些认识还没到位,但是这些认识却是非常宝贵的,体现了我们党当时的认识水平,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全世界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可见,我们党对发展的最初认识,主要体现在党成立时对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理解和那时候对现代化的认识,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中。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里,我们在改变一穷二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加上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对发展的认识出现了挫折,许多关于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但是,这一时期关于发展的最初认识为后来我们党形成发展的新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宝贵的思想资料。

  回顾95年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党的发展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的演进轨迹:从党对发展的最初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思想的不断推进,再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我认为,这么看党的发展思想演进,才是全面的、辩证的。

作者: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