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浏览  >  民进要闻

关于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8-03-15  来源:

放大

缩小

  我国的教育有一个怪圈,在许多人看来,人才就是学历,学历越高,人才越拔尖。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成了“华山一条路”,千军万马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从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不能输在起跑线,家长带着孩子到处补课,学校不断给学生加压布置超重课业,过重的学业负担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扼杀了青少年的个性爱好、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同时我们的院校忙着升级,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重学术人才培养,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边是行政命令一道重于一道,社会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人大、政协会议上年年呼吁, “减负”还是减不下来。一边是大学生、硕士、博士找工难,而企业找不到高级技工,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的成才观和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应该反思。

  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特点是从学历社会走向资格社会,据有人统计华盛顿邮报一天登载的900多个招工广告中,79%要求要有技术资格证书,而对本科学历有要求的只有6%,对硕士学历要求的工作岗位仅占2%。在德国每年有70%的初中毕业生放弃读高中继而读大学的道路,直接进入职业学校。德国的职业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相当多的可能性,在德国受过良好培训的手工业者和技术工人与教师、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的尊敬。 德国技工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的工资几乎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高,一些行业的技工工资甚至高过大学教授。这里除了就业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与德国人的人才观有关。德国制造之所以享誉全球,关键是德国从制度设计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全社会对技工的尊重,造就了一大批技术精湛“工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劳动技能水准尚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特别是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分缺乏高级技工人才。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委制订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但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理念相对落后、基本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瓶颈。为此建议:

  1、首先要在全社会转变成才观念,全社会要大力宣传“条条大路通罗马”、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每个人所做的事情不过是分工不同而已,无论是教师、医生、企业家、工程师还是技工,他们仅仅是职业之别,不存在尊卑贵贱。大力弘扬“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媒体不能整天宣传“白领”、“银领”、“金领”、追捧影星、歌星、球星,应多宣传平凡岗位的劳动者和他们的成才故事。

  2、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就是要为各种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最大限度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提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成才观,多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在教育制度上加以落实。

  3、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建立“国家资格框架”,把基于认知的学历资格证书与基于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加以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提高一线劳动者地位待遇,鼓励用人单位建立高技能人才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各类表彰奖励中一线劳动者的比例。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增加高技能人才类别,给予特殊奖励支持。加速我们的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

  4、加快修订完善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和经济发展规划,加强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超前布局培养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多元、社会分工合理、发展和谐的现代社会。从根本解决当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教育困境,使我国的教育健康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本文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会主委黄震在民革、民进界委员联组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黄震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