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勋武:中国政党制度:伟大的政治创造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出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热切响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中国政党制度即将应运而生。
一、中国人民的要求孕育了中国政党制度
“人民的要求”是毛泽东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开篇提出并回答的问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抗日战争,百年中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人民的要求一直在呐喊,怎样实现民族的统一和独立、国家的民主和强盛、人民生活的自由和幸福?如何才能找到一条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复兴之路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以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国同盟会为起点,历经了民国初年多党制模仿的失败,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破产,国共两党的合作与破裂,实践证明多党制、一党制、两党制这些旧式政党制度无法带领中国走出苦难深渊,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无法在中国生长发展的。
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文中提出了建立“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的思想;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再提出:现在所要建立的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他说:这种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相区别;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
毛泽东说: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具体体现。紧接着,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向中共七大做政治报告时,掷地有声、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主张在彻底地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建立一个以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为基础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民主联盟的国家制度。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军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但是中国现在仍然不团结。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走团结和民主的路线,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
从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初探,到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实质,再明确提出“成立联合政府”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一个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论雏型基本形成。
二、中国革命创造了中国政党制度
1945年,这一年铭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灵魂柱石上!这一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终于可以告慰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亡魂!这一年整个中华民愤沸扬、欲哭无泪!因为蒋介石竟然亲自密电宣判冈村宁次的法官宣告其无罪!就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以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战争,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的号召,响彻中华大地!
1947年10月10日“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吹起!12月25日,毛泽东这样说: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1948年4月30日,由毛泽东亲笔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号召全国人民为着人民的解放、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其中第5条中写到:“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爱国的正义的战争”必须要打响!必须要胜利!
爱国的正义的党派、团体、必须要团结起来!而且,团结了起来!口号一经发布,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立即联名响应”,通电说:“南京反动政府,窃权卖国,史无前例…乃读中国共产党‘五一’劳动节号召第五项,密合人民时势至要求,事关民族前途,至为重要。”这个通电表明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地踏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电联名响应,表明各方政治力量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达成共识。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正式成为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正当不少民主党派认为自己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开始功成身退、自行解散的时候,周恩来强调:“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中是有贡献的,不论民盟还是其他民主党派都应该继续存在下去。”“各个民主党派,不论名称叫什么,仍然是政党,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能用英、美政党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他们是从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从而,民主党派保留了下来。1949年至1956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民主党派所代表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民主党派是否有必要存在下去”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来了。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做了明确的回答:“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还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中国共产党的第8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到党的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多党合作方针的确立,标志着在中国土壤中生长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已正式构建起来;标志着各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得到明确。
纵观中国政党制度从萌芽到产生的历史,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各民主党派有政党之名,并无政党之实;而从1948年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建设新中国,各民主党派才有了政党之实、参政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