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浏览  >  民进要闻

蔡达峰:“在同济遇见陈从周先生,在复旦参与教改,是我的幸运!”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解放日报

放大

缩小

如果大家都不讲究人格,会导致利欲熏心的一个群体

  他自己已经忘了——那年复旦学生们集结出书,约请蔡副校长写篇序。没想文章送去,有位同学看后,觉得不合意图,且有“官气”。虽然心里并不认同,觉得只是角度不同,蔡达峰还是为学子们重新另写了一篇。

  如今说起,他第一反应是:教师要懂两样东西,懂专业,懂学生,而后者是本质特征;教师天职是育人,育人难在保持一种恰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一定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才有自强自立的机会。

  在同济遇见陈从周,求学12年,“是个人的幸事”。在复旦从事教学改革,开拓通识教育的12年,蔡达峰也深深感念“是我的幸运”。因为,他自己的内在养成,也从中颇有所获。

  他心目中的“复旦精神”,是一种教育思想,指导办学,也指导自我教育。

  他不止一次地说:“生活比专业重要得多”,强调“大学,应该给生活以力量”。

  他反对用感恩来激励奉献、用不让老实人吃亏来激励老实人,教育青年学生:独立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最高境界的负责,就是付出不指望别人对等的回报。针对不少人认同的“强者”,他倡导更要教育出“贤人”,从而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倾向提出对策。

  他直言,你的确可以这样活着,也可以那样活着,但如果大家都不讲究人格,会导致利欲熏心的一个群体,就靠利己,靠利益的直觉做决定,这个社会不可能和谐,再多的资源都不能满足欲望。

  他深知每个人都一样,一定会面临自己不可改变的痛苦、快乐、得到、失去,甚至于绝望,这是不可能避免的。能做的,无非是怎么去接受、适应这些过程,把握自己的内心,得到正面的、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东西,而不是相反,因此把自己毁灭了,甚至于把别人也毁灭了。自己不高兴,影响家人,报复别人,甚至于报复社会。

  他觉得大学应该承担起责任,告诉年轻人区分出最重要的东西,一旦发生了作为社会人不可回避的打击和迷惑,才能有心理准备。人格、人格,“格”定住了,才懂处理。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大学教育要平衡社会的价值观,大学和社会应该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促退,越来越功利,相互越来越影响,最后大家都越来越焦虑。

  他相信,人要有内心的力量。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进入社会才会有相当的抵抗力,甚至于产生引导力。就像军人有强大的自控力,出家人是另外一种,而世俗中的人,要有一种“郑重”的态度,把现实利益想清楚,不能样样都要。

  他呼吁良知,直斥最可恶的行为,就是把一些本真的初衷变成符号。

  他强调独立,对父母和孩子都很注意不养成他们依赖依附,也厌恶有的人总先想着别人来帮他努力,“人际关系不能连是非界限都没有”。

  他对任职过的单位、岗位,都告诫自己忠于职守,“现在做什么事一定要清楚”。

  他对当下及今后的新工作新岗位,总的想法是:不要把自己个人的利益凌驾在公共的利益之上,否则肯定没有公信力。

  成为政协委员至今,蔡达峰持续关注的,还是教育和学生。

  这位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当年在校和学生交流,曾在分析儒家是拿得起、道家是看得开、佛家是放得下之后,说我们要拿起自己的责任,看开自己的利益,放下自己的欲望;针对人成为了人脉、资源,他强调每个人最好的未来,是自身才能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并且这种能力发挥要有益于社会,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帮助两个人,那是父母。帮助10个人,那是三户人家。帮助1万、10万、1亿、10亿人,那是全社会效应了,全社会的人也会来关心你……”

  翻来覆去“想不下来”到底该不该答应去教务处,不是怕前路,“而是怕放弃,或者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已经进入了保守状态”。

  最后,是“性格决定命运”,更是极了解他的爱人说了一句:“还是去吧,那里可以为更多的人做点事。”

 

作者:解放日报首席记者 郭泉真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