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浏览  >  开明视点

孔庆勇:影响扶贫深度的十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8-11-15  来源:

放大

缩小

  七、扶贫干部心理状态

  这里主要讲驻村扶贫的干部,扶贫的同志,无论如何都是好同志,因为他们舍下家人、放下事业,纵然面对多少困难,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终归是选择了扶贫。

  据我观察,多数扶贫干部驻村后烟、酒用量都大幅度增加,熬夜现象显著,焦虑感增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背井离乡”,生活环境不适应;由“熟”到“生”,工作环境不适应;远离父母、爱人、子女,心理上不适应;生活圈子发生变化,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轨迹的变化,带来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面对扶贫工作新压力的不适应等。

  保持健康的心态,要做到的就是拥有坚定的目标、必胜的信心、敢于面对的勇气、忠于国家人民的信念、服务贫困户的责任和实践自我的行动;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努力,以不负岁月年华。

  健康心态需要家人的支持,朋友的鼓励,政府的支撑,组织的关心,单位的保障,群众的理解和自我的释放。

  八、农村生活陋习

  笔者认为农村的生活陋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缺乏时间观念,无论是开会还是做事,都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计划,在农村还没有人意识到“时间”其实是奢侈品;第二是随地吐痰的习惯;第三是抽烟时不会考虑到不抽烟的人;第四是在农村办事没有排队的意识。

  村干部是最基层的干部,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村民对政府的看法和扶贫工作的进程。村干部本质上也是农民,除了上述的陋习之外,多数村干部还有两点:一是处理事务时会随意承诺,事后多无法兑现,而导致纠纷;二是有较明显的“村霸”意识。

  习惯使然也好,素质不高也罢,这些都不是理由,革除农村生活陋习是文明乡村建设的必然。

  九、扶贫中的公平

  在扶贫工作中,“不公平”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而反映问题的是比“贫困户”更多的一般户群体,要么反映还有应该评上的未评上;要么反映自己家更穷应该评上;要么反映已评上的不应该评上;要么反映有些人是因为懒才评上的贫困户,总之“争当贫困户”“羡慕懒人”成为一种奇怪的风尚。

  “不患贫,患不均”,扶贫中的公平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的心理基石,成为了会传染的“毒草”,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无形中鼓励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懒人,导致的将是“扶不起来”的循环贫困,就目前形势来看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对于精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论断,有些贫是因为“志”的问题,而不贫者争“贫”则是“智”的问题。“勤劳致富”是我们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记忆中有一个很深刻的标语“不劳者不得食”,虽极端了些,但也道出此中真意。再精准的扶贫,也是扶有志脱贫之人,争当“贫困户”的人、不思进取的人、坐享其成的人绝非扶贫攻坚工作本意要帮扶的对象。

  农村还有一些错误认知,比如唯钱论、唯权论、唯关系论,这些认知无疑也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培育文明乡风、培育良好家风、培育淳朴民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和必要手段。

  十、形式主义

  现阶段,对于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反映较多,主要是开会多,加班多,考核、巡查、评估多,资料表格多,表面文章多,凡事要求“工作留痕”等等。

  笔者认为形式主义的产生根源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管理者不是专业人才,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对于扶贫工作有实践经验、成功经历和深刻理解的人,他还需要做这些繁文缛节、花拳绣腿的事情么。第二,管理者的工作能力不行,没有自信,一般来讲会选择三种方式进行管理,工作以开会代替、对待下属声色俱厉、对人对事控制欲强。第三,功利之心,将扶贫工作看成是政治投机,工作是做给上面看的。第四,应付思想,拈轻怕重,做好表面文章,应付了事。第五,对脱贫工作的进程判断错误,很多“形式主义”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只是不应在现阶段来实施,比如不断地整理资料、不断地精准识别,总之在不断地做脱贫初期就应该做好的事情,不是形式主义又能是什么呢?

  老子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大意是第一等的管理让人感觉不到,第二等的管理让人称赞,第三等的管理让人畏惧,第四等的管理让人轻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如果我们从上至下都有这样的共识,幸甚!

  总结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掌握在人民的手中,人是关键因素,上面各条中都包含着人的素质因素,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才是脱贫的关键。精准扶贫工作走到今天,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主要还是物质上的,在精神扶贫、素质扶贫方面的工作依然薄弱。只有认真科学地处理了这些问题,才能更精细化地推进扶贫工作的深入,才能更好地完成国家的扶贫大业,极大地缩小城乡差距,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达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孔庆勇,民进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驻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燕子河镇龙马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

作者:孔庆勇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