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伟:聚焦真问题,提升企业营商环境
标本兼治,提升企业营商环境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改善企业营商环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开辟专门章节部署改善企业营商环境问题。我们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在落实中央重大决策的过程中着力推动深层次矛盾的解决,使企业营商环境得到质的提升。
一是疏通市场退出通道,提高市场机制运行效率。(1)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加强对社会失信人员的惩戒机制,改变法院判决“执行难”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2)疏通市场退出通道。要强化债务约束,支持通过债务重组、债转股、破产清算等手段化解、处置不良债权;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职能,完善再就业服务,推动“僵尸企业”尽快退出市场;(3)规范发展股权投资市场。要严厉打击会计信息造假、市场操纵和内部交易行为,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在企业兼并重组,盘活存量资产中的积极作用。
二是改善对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1)近期内,要完善不良贷款处置和责任追究制度,适当提高不良资产容忍度,激发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确保完成今年的小额贷款增长指标;要鼓励银行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如大银行从小银行手中打包购买“小额贷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乃至AI技术拓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等);要开通创业板,鼓励发展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股权融资;要支持设立政策性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2)中长期内,与监管能力提升相适应,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支持中小银行、社区银行发展,加强政策性贷款担保体系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小微型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是推进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1)降低企业社保成本。在近期内,应增加对贫困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把企业承担的基本养老金缴纳比率统一降低到16%。中长期内,应在提高社保资金管理水平和精算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保基金缴纳比例,把明显偏高的社保缴费降下来;(2)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在去年个税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国务院又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措施,力度之大远远超出社会预期。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把减税工作做实做好;(3)降低公用事业收费,改善公用企业服务。要落实好国务院出台的有关降低资讯费、电费以及其他公用事业收费的相关规定。水、电、气、通讯等公用设施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要加快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切实加强对公用事业的监管,将合理定价、改善服务质量纳入机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避免“一事一议”决策的主观随意性。
四是提高政府管理法治化水平,降低市场不确定性。(1)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程度。要组织力量,对现有市场监管政策进行梳理,优化监管标准,压缩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要加强对新出台措施的论证和设计,充分听取专业团体、相关当事人意见;要合理确定政策目标,重大政策措施涉及政府投入的,应明确资金需求量并确保资金来源,以避免出现“财力不够,行政干预来凑”的现象,从而堵住政府微观行政干预(回归)的后门,为建立透明、法治、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创造有利条件;要完善重大政策中期评估、反馈机制,及时修正政策设计中的缺陷;(2)推动产业政策“升级”。应按照提高透明度、扩大开放性和保持竞争中性的原则,推动我国产业政策从基于产业分析向基于产业链分析、产业平台分析和产业生态圈分析转型,从扶持新兴产业、振兴夕阳产业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研发和支持产业平台建设转型,从层层筛选扶持对象、对优胜者“锦上添花”向提供普惠型激励和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转型,以明显提高政策效果。(3)推动依法施政、依法治国。要抓住当前机构改革的难得机遇,全面推广“两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坚持依法行政,把监管工作的重心放到“合规监管”和“过程管理”上,适当提高对经济运行结果(如经济增速、污染物排放)的“容忍度”,避免因要求过高、过急而冲击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五是全面落实《中小企业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1)完善相关机构和网络建设。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普遍设立中小企业促进局;各级人大常委会也应设立中小企业委员会,对《中小企业法》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指导;要支持商会、协会等市场中介组织健康发展;(2)加快“互联网+”政务建设步伐。要将建设虚拟的“电子政务厅”与建设实体化的“一站式审批(服务)大厅”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政府审批效率;要推动政府服务关口前移,为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如政策动态、市场信息、法律税务咨询等);(3)要结合地区特点,建立公共研发、信息平台,为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助力。
(发表于《中国发展观察》2019年第9期)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