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建议《义勇军进行曲》 暂代国歌获多数赞同
在国歌词谱的选定过程中,马叙伦、郭沫若等都谱写了歌词,以此表达对新中国的感情,但直到筹备会结束,国旗、国歌等仍旧没有最终敲定。在新政协上,第六组被保留,变成审查委员会,继续对国旗、国徽、国歌进行审查。
关于国歌,马叙伦和沈雁冰(第六小组副组长)曾向筹备会报告提出:“经本组慎重研讨,认为国歌征集之稿,足以应选者尚少,必须再行有计划征集一次,将选取者制曲试演。向群众中广求反映后再行提请决定,非最近时期可以完成。”
在9月25日的座谈会上,马叙伦建议,新政府就要成立了,国歌一时还制定不出来,能否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这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但有很多人也提出,原词中含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解放了,是否不太合适。而词作者田汉本人也提议应该更改歌词。
对此,周恩来表示,就用原来的歌词,他说:“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了。”毛泽东也同意歌词不改。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后,毛泽东、周恩来和与会者一起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我们想想,这也是非常感人的画面。”马今说。
事实上,《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能够成为国歌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早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聂耳、田汉应邀为《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曲,电影播出后,《义勇军进行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全民族抗击侵略的最强战歌。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庆日的确定也和爷爷有关。”马今说,举行开国大典之际,新中国的领导人还没有考虑“国庆”一事,最早提出“国庆日”的是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首席代表的马叙伦。
1949年10月9日,新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许广平委员发言:“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委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林伯渠委员也发言附议,要求讨论决定。
马叙伦的建议获一致通过,这也是人民政协的第一个建议案,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便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祖父在我心中既高尚又鲜活 他教育子女要靠自己的努力
“我是马叙伦最年幼的孙女,出生在沈阳,1970年爷爷去世时,我已3岁,但终究没能见到爷爷。”起初在马今的印象中,马叙伦就是影集里的一张张照片,是墙壁上的画像,是一本本诗集,是一行行书法,是写在历史文献中坚强而伟大的爱国者……
“因为家里有爷爷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一代伟人的合影,使我坚信爷爷也是了不起的人。”
对于马今而言,那时爷爷高尚得让我无法靠近,直到上世纪80年代,马今才有机会真正走近爷爷。
马今介绍,当时东北工学院的江渤教授受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的委托撰写《马叙伦》,为此,她经常到家里向我爸爸了解情况,征求对文稿的意见,当时正在读中学的马今也有幸可以帮忙进行校对。“爷爷在我心里不仅仅是高尚的,更是鲜活的。”
在马今看来,祖父马叙伦为人,刚正不阿;为官,两袖清风;为学,造诣深厚。
马叙伦作为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第一任教育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其政治地位很高,但他却始终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爷爷家用的水、电是国家无偿供给的,但除了书房,其他房间的灯均被换成了小瓦数的,客厅的一套旧沙发一直用到他去世。”而马叙伦的专车除了工作上必需,他很少坐,更不允许家人坐,马今的父亲是他最疼爱的幼子,一次生重病情况紧急需立即送医院救治,也未被允许使用他的专车。
“爷爷教育子女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要靠当大官的老子,更不要打着老子的旗号。”马今说,父亲一个人来沈阳工作时只有组织上知道他的家庭背景。
马叙伦学识渊博,尤其对古文字学造诣很深。马今告诉记者,他曾两度出任北京图书馆馆长,做过北京大学的教授,写过200多万字的《说文解字六书疏正》《庄子义证》《老子校诂》等多部专著,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极有成就的书法家、诗人。
“一桩桩生活中的小事,让我走近了爷爷,透过被岁月涤荡的画面,文献、影视里爷爷的音容笑貌和他所处的时代已被铭记,作为他们的后代,承继他们的血统是一种光荣,承继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事业则是历史的责任,我们将用行动去证明,我们会更加坚强、更加勤奋。”马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