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浏览  >  民进要闻

新时代 新师范 新教师

——民进中央2019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19-10-14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师范教育的“智能”使命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至少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快速学习能力、强大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人。所以,今天我们探讨教师教育时不能回避时代需求。”国务院参事、民进中央特邀研究员、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理事长汤敏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晓华的认同。

  “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人工智能教育、人机互动、‘互联网+’教育,这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教育的形态和内容,要求师范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一味地考虑哪些课程开不齐、哪些课程还没有教师上等问题,而要考虑怎么变革、超前培养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李晓华表示。

  教师教育是教师培养的工作母机,面对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是呼唤智能新师范的坚定倡导者。他所勾画的新师范蓝图是: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智能教育。

  戴立益认为,师范类大学应承担起培养未来教育家型教师的重任。这样的教师把教育看成毕生的事业追求,有自己鲜明的观点主张,有丰富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行政管理经历,有重大的教育教学成果,其中包括原创的可推广的育人模式。师范大学要科学合理地优化调整本科专业设置,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供给、运行、管理、评价等方面积极推进师范教育的系统性变革,着力打造面向2035的智能新师范。

  朱旭东建议构建“互联网+”的灵活开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应整合前沿学科、综合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如将信息技术、学习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整合起来,运用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综合实践中,构建人工智能与教师治理、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师范生实习实践、教师研修高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重构新时代中国‘互联网+’教师教育体系,基于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等不同环节中的教师教育体系。”

  据了解,下一步,教育部将启动“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遴选认定200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研制出台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此来促进信息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师教育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师德建设是永恒话题

  教师兴则教育兴,振兴教师教育,最后的落脚点是教师。

  “教师教育振兴首先应该是师德的振兴,师范院校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树立教师的职业理想,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教育振兴的动力之源,为师,首先要有爱且会爱,这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从一线教师成长起来,民进会员、湖南省长沙市双语一中双语实验学校副校长蒋玲丽有感而发。

  “认同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起点,厚德是做好教师的基础,自律是教师成长的条件,激情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梅国平补充道。

  刘起军建议不断创新师德教育模式,突出师德课程建设。“提高师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构建现代师范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师范大学要结合学校实际,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安春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师德的涵养作用。“应在师范生、在职教师中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设专门的经典诵读课、组织专题培训等等传承中华师道。师范教育是有灵魂、有民族精神的,而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好的资源和智慧。”

  “为了让更多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爱的卓越教师,我们还要立足教师实际,给予教师充足的休息权,并予以立法保障,为他们‘减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提议。

  结合近年来做的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案例,刘铁芳指出新时代教师要尽快实现几个转变:要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转向关注“育”,让学生成为自主而完整的人;从关注资源、技术到关注师生的真实交往;从过多关注教育理论讲授到激活学生的实践兴趣和扎根意识,让师生的生命得到共同成长。

  ■造就众多“现代陶行知”

  在周洪宇看来,造就众多现代陶行知是教师教育振兴的重要时代使命,而要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渠道、多路径协同发力。

  “尽管现在许多高校都开设有与师范教育相关的专业,但我们不能淡化‘师范性’,而应突出专业性,因为教师教育自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人文性、行动性、交往性、变革性。”李晓华说。

  对此,刘铁芳提出了“统筹校内学科院系,打通职前与职后培养”的教师教育发展思路。刘铁芳认为,要协同高校教师、教研员、一线优秀教师的力量,协同培养师范生。为了增强师范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尤为紧迫,可以协同教师进修学校、优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一起为学生职业素养助力。对于学校的优秀教师,可以延续和完善过去的教师脱产深度进修制度,如面试攻读教育硕士,为其职后发展赋能。

  刘起军则提到了“空间协同”的概念,即用足学校现有资源,将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机构协同起来,完善职前师范生、卓越中学教师、优秀职教师资、农村教育硕士等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让师范生的职前职后培养“开足马力”。

  当然,教师教育发展离不开教师管理制度的综合改革。刘建同认为,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配备、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和招聘制度、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等都是教师队伍建设之要。

  他提出走好“四步棋”:画好施工图,落实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建好“老字号”,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打好“一流牌”,打造一流教师教育,培养适应未来教育变革的新型教师;守好生命线,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从源头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与会代表对此高度认同。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饶从满提议,要重视终身教育视野和专业教育视野下的教师教育,尽快构建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戴立益认为,教师教育必然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合的教师教育,教育研究与教育服务相结合的教师教育,专业教育与智能教育相统一的教师教育。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表示,“相对于过去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而言,现在的师范教育必然是集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于一体的连续的‘大师范教育’,是让学生具有高度职业选择自觉的教师教育。”

  要成为现代陶行知,不仅需要有基本教学素养,更需要有中国视野、有文化担当、有生命情怀。“能者为师。我们要尽可能把握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为他们提供动力机制和技术支持。”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闭幕式上说。

作者:吕巍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