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中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看点
70年,中国基础教育勉力前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初创与探索期,改革开放后进入发展期,新时代进入快车道和黄金发展期。
中国基础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和劳动者,为国民素质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教育成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体系,攻克“穷国办大教育”难题。形成了“公办民办并举”推进教育改革的格局。建立起一支配置不断优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有力支撑起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进入新时代,随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行,基础教育育人模式发生深刻变革,越来越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对学校结构性变革提出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于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出新的期待;经济全球化为教育国际化和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
7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历经曲折,不畏艰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体系,书写了世人瞩目的辉煌篇章。
勉力前行,中国基础教育历程辉煌灿烂
70年,中国基础教育勉力前行,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教育进入初创与探索期。这一时期,教育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任务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与机会。
刚刚成立的共和国,在基础教育方面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是接管和改造旧学校,如把外资津贴的544所中学、1133所小学收归公办;二是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小学由6年改为5年,工农速成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与其他学校同样重要;三是大力扫除文盲,所有教育设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四是改造教师思想。同时,引进苏联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和正规的办学道路。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基础教育发展是迅速的、高效的。至1965年底,全国共扫除文盲10272.3万人。1949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仅约20%,到1965年底达85%。小学在校生1.16亿人,中学在校生1432万人,比新中国成立前小学在校生人数最多的1946年分别增长3.9倍和6.9倍。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555万人,较1949年前增加5倍。普通中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万名毕业生和大批劳动后备力量,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
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毛泽东关于“健康第一”的意见以及1957年提出的“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对中国基础教育起到根本指导作用。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改革开放后,基础教育进入发展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规范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1980年发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3年发布《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目标得以确立,倡导“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等等。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系列举措,对于义务教育普及、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综合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进入新世纪,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中央和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此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发布,国家密集出台一系列重要政策法律,打出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和关键节点的政策“组合拳”。其中最关键也最有力的措施,就是实施“两基”攻坚、全面“普九”等,推动农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持薄弱学校,进行教育扶贫,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
进入新时代,基础教育进入了快车道和黄金发展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全面普及,强调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式发展,突出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法治化建设,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加强教学、学校管理、教师校长和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等,基础教育进入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后,连续出台三份关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八个方面的发展目标中,直接涉及基础教育的就有六个: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以及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等,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