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中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超常规”推进,中国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
7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成就是全方位的,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和劳动者,为国民素质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教育成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指出,要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教育体制改革作为战略性任务。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尽管表述不同,但是对于教育的重视是一致和一贯的。
自党的十四大开始,历届党代会都强调教育优先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978年,中国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左右。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7%。经过几届政府努力,2012年终于实现了4%以上的目标,且连续7年超过4%。
大量增加的教育经费,在投入结构上也在逐步优化,在“保运转、保工资、保安全”的基础上,重点保障基础教育,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努力做到四个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先后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村小和教学点经费保障、薄弱学校改造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同时,通过发展学前教育两个“三年计划”、中等职业学校免费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等,强化了基础教育阶段的短板,基础教育的基础地位得到了全面落实。
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体系,攻克“穷国办大教育”难题。7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个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政府财力紧张拮据的情况下,我们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用不到全世界5%的教育经费,支撑起占全世界20%的基础教育人口。在政府财力有所增长,对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以后,又及时调整政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解决了许多历史欠账,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中国基础教育曾受到国际援助。1979年至2003年,中国接受的官方援助总额为1072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基础教育。20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的中国贷款项目重点资助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2018年学前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提高到2018年的81.7%,小学净入学率从20%提高到99.95%,初中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100.9%,高中毛入学率从1.1%提高到88.8%。建立并管理如此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国走的是一条其他国家没有走过的道路。
执着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证教育科学发展。党和政府重视推进教育公平,并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落实政府责任。新中国成立之初,向工农兵开门办学,迅速提升了教育公平水平。改革开放后,开始注重均衡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扶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并推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进入新时代,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时代命题。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督导制度在保障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两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制度、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等,确保了“两基”目标的实现,促进义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已延伸至幼儿园,以确保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有序。
形成了“公办民办并举”推进教育改革的格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基础教育除了少量学校由厂矿、企业、合作社等举办外,基本是清一色公办学校。改革开放后,通过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实行政府为主、社会参与举办学校的机制,形成了公办民办共同推进教育改革的格局。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占全国学校总数的35.35%;各类在校学生5378.21万人,占全国的19.51%。其中,民办幼儿园16.58万所,占全国的62.16%;在园幼儿2639.78万人,占全国的56.69%。民办普通小学6179所,占全国的3.82%;在校生884.57万人,占全国的8.56%。民办初中5462所,占全国的10.51%;在校生636.30万人,占全国的13.68%。民办普通高中3216所,占全国的23.41%;在校生328.27万人,占全国的13.82%。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993所(不含技工学校),占全国的25.39%;在校生209.70万人,占全国的17.28%。
70年来的民间教学改革也较活跃。如顾泠沅小组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教改实验、邱学华的尝试教学实验、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改革实验、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验、吕敬先的小学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叶澜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裴娣娜的主体教育实验、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杜郎口课堂教学改革、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清华附小主题教学探索、重庆巴蜀小学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改革等,为提升教育质量作出了贡献。
建立起一支配置不断优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有力支撑起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性支撑力量。到2018年,普通小学专任教师为609.19万人,学历合格率99.97%,生师比16.97∶1;初中专任教师363.90万人,学历合格率99.86%,生师比12.79∶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81.26万人,学历合格率98.41%,生师比13.10∶1。需要提及的是,在70年发展历程中,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为基础教育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70年发展的历程表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坚持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全国基础教育,坚持依法办基础教育,坚持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坚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开放,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基础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主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