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浏览  >  民进要闻

朱永新:民进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9-11-08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9年11月7日09版-春秋周刊

放大

缩小

  林汉达:为中国孩子讲故事

  林汉达(1900年—1972年)先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翻译家。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他先后编写出版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春秋五霸》《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等大量通俗历史故事读物。以此为基础编辑出版的《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是影响了中国数以亿计的几代人的儿童读物。

  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林汉达说:“我喜欢学习现代口语,同时又喜欢中国历史,就不自量力,打算把古史中很有价值的又有趣味的故事写成通俗读物……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尝试通俗语文的写作,换句话说,是从研究语文出发的。”

  身居高位、学至大家的林汉达致力于把以艰深的文言文记录的中国历史,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出来,他投入大量精力来做这样的“小事”,不仅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也为历史知识的启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曾经说:“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且文字规范,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历史知识是爱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这些中国历史故事已经成为儿童读物的一座丰碑,至今仍广为流传,几乎无人企及。

  这套丛书收录的100多个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林汉达为孩子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浅显明了的四字标题,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放虎回山”“起死回生”等表达,不仅文字规范,而且生动有趣。如果林汉达还在世,去百家讲坛讲中国历史,恐怕会远比现在流行的一些讲座更加精彩。

  林汉达是中西贯通的学者,对于中国教育的传统和西方教育的发展了然于胸。1941年,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向传统教育挑战》正式出版,一方面有批判地引进西方的教育学说,一方面向中国的传统教育提出鲜明的挑战。在这本书中,林汉达对传统教育的“镶金嵌玉的锄头”“小和尚念经”“填鸭教育与放任主义”“贼养儿子掘壁洞”“铁杵磨成绣花针”等观点与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

  这本书在当时的确是一部“破天荒”的著作,林汉达用“幽默的态度,生动的笔调,深刻的见解,透彻的讨论”既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又系统介绍了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是一部有破有立、简明扼要的教育心理学普及读本。出版以后受到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好评,一再重印再版。前几年还有出版社重新再版了这部著作。

作者:朱永新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