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民进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霍懋征:用“爱”诠释教育的真谛
霍懋征(1922—2010)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她一生倡导和实践“爱的教育”,用“爱”诠释了教书育人的真谛,并将“爱”融入了中国教育的长河。周恩来称她为“国宝”;胡锦涛盛赞她“把自己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温家宝为她题词“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刘延东称她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家”。她被誉为“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人民教师的优秀楷模,全社会的一代师表”。
霍懋征老师一辈子扎根基础教育事业。1943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放弃留校的机会,自愿赴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任教(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我国高学历人才从事小学教育的先行者。新中国成立后,她接连被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和相关教育部门委以重任,不仅承担了小学五年一贯制实验工作,而且被调到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等部门,从事小学教学大纲的编写和教材的改编等工作。1954年,她主动申请调回学校。1956年,她被评为新中国首批特级教师。60年间无论国家、学校、家庭发生什么变化,她都始终躬耕于小学教育园地。这期间虽然有很多调到其他单位工作的机会,但她心无旁骛,无怨无悔。她说:“小学教师是我的职业,更是我的事业。”“我教过的每个学生都成才了,这是我最大的荣誉和幸福。”
霍懋征老师热爱学生和教师工作,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坚持教书育人60年,她的学生个个成才,从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每届学生几乎都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她对学生一视同仁,与学生情深似海,学生们把她比作自己的妈妈。她几十年如一日专注投入、业精于勤。从教60年,她有四个“从没有”: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因为学生犯错把家长请到学校来,但是孩子们个个都成才;从没有惩罚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她从教60年没留级过一个孩子,而且把很多别人不要的孩子都要到自己班,培养成才。在教学实践中,她先后提出了以学生为本、育人必先育德、教人必先教心,以及家庭也是学校,社会是大课堂等教育思想,探索出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等为特征的教学艺术。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挥了引领作用。
霍懋征老师热爱民进,积极参政议政,自觉肩负起参政党的职责和使命。她1953年加入民进,担任过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是当时全国基础教育界唯一一位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八、九届民进中央常委。她和叶圣陶、雷洁琼主席、方明等16位民进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建立教师节、制定教师法的提案。从20世纪80年代起,她就随民进中央教育研究小组到内蒙古、贵州、云南等地交流教学经验。她的足迹走遍了全国50多个省市地区,上了百余节公开课,为智力支边、兴教办学付出了极大心血和努力。85岁高龄时她仍然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撰写教学体会,做好经验总结和教师培训工作。她说人生就只有3天,“昨天”已经离我们而去,要珍惜“今天”的分分秒秒,为社会、为国家的“明天”多做实事。
在霍懋征老师的告别仪式上,我看到的两副挽联深深地感动着我。一副是“传道授业解惑躬耕一生,彰爱扬清懿德垂范千秋”。另外一副是“爱心烛照千秋人人可得为尧舜,懿德师表万世缕缕不绝继圣贤”。我想,这不仅是霍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国家和人民对于她的最高褒奖。霍老师的人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拥有爱心,只要我们用心做事,一个普通的灵魂,也可以走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