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浏览  >  民进要闻

把小康之春迎进小小山村

——民进中央调研组赴贵州安龙县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0-01-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深山里的“民宿”

  坝盘村位于安龙县万峰湖镇东南,是个依山傍水的布依古寨,全村143户600余人,全部是布依族。

  2015年5月,坝盘村列入全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试点。也是自这年以来,民进中央先后委派三名机关干部来到坝盘村担任第一书记,作为定点扶贫的直接桥梁,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在民进中央的帮助支持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底坝盘村实现“摘帽”。

  正如蔡达峰主席所言,我们的目标不是脱贫,而是走向美好生活,调研组一行最关心的还是村里的长远发展。

  坝盘村不是没有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火热,像坝盘村这样的少数民族古寨,逐渐显现出文化旅游领域的价值。为此,民进中央持续围绕“盘活”坝盘文化旅游资源下功夫,帮助制定了旅游规划。

  “2018年坝盘村被列为贵州省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村支两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民进中央的支持下,引进了一家能跟当地文化深度融合的‘布衣风雅颂’民宿项目。”坝盘村第一书记满运磊向调研组介绍道,他年轻、热情,被人亲切地称为“小满”,恰是来自民进中央机关的挂职干部。“民进开明慈善基金会捐资30万作为村集体的股本金入股民宿企业,如今民宿改造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满”带着调研组一路介绍,一路走,山路上转过一个弯,前方山坳中间的平地上,一座古朴典雅的木制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呈现眼前。

  “布衣风雅颂”民宿项目发起人谢红玲原本就是研究“古建筑”的,已经开发的若干个民宿项目都有不俗的成绩。当民进中央邀请她来坝盘时,她被这个“天生丽质”的古村寨所吸引,更被民进人执著担当的责任心所感召,“这个民宿的启动资金还有一些是从朋友那里筹措来的,但我们相信以这种对古村寨‘保护性开发’的模式,一定会逐渐将小村落带进大舞台。”尽管当前一期民宿还面临着人流量不够的问题,但谢红玲依旧有信心,随着小山村物流和信息流的贯通,更多人流走进村寨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坝盘村保留着浓郁的布依族传统习俗,妇女从六七岁开始就从母亲那里学习刺绣,有着深厚的布依文化。2017年,《中国服饰报》社、《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和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对坝盘村进行考察调研,并逐步形成了“本子计划”。

  “将散点式的家庭生产模式统筹起来,从而实现贫困地区手工艺绣娘持续提升收入的目的,让安龙县的绣娘不离村不离寨,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中国服饰报社总经理钱竹这样解释“本子计划”的初衷。

  如今,“本子计划”第一批印制的3000本民族风情刺绣本子已经出炉,就摆放在调研组的面前。可以说,在民进中央的支持下,经过设计师队伍对传统文化的再创新,通过吸引消费者参与消费,使这个原本生活贫困且难与外界深入沟通的坝盘村有了新的收入来源,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

  就在调研组进入民宿考察时,大堂一侧,两个身穿布依族传统服饰的年轻女孩正通过手机直播销售当地种植的百香果。这是在民进浙江省委会支持下,浙江华语之声传媒助农服务直播室的现场。

  浙江民进企联会副秘书长、华语之声传媒(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志清认为,用“互联网+”的思维帮助安龙坝盘村实现精准扶贫,就是把当地农产品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销往千家万户,让助农直播室真正起到惠农的作用,利用各自优势为后续助推帮扶发力。

  文化,这一脱贫攻坚中的软实力,正在成为撬动产业发展的又一支点。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关键,也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除了在文旅帮扶上的新“亮点”,多年来民进中央立足实际,针对整个安龙的产业脱贫关键环节,补齐短板。着重在市场对接、消费扶贫方面下功夫,积极帮助农民实现产品变商品,商品变财富,发挥产业扶贫的实际效益。

  其中,民进中央多次深入安龙县开展脱贫攻坚调研,在民进黔西南州委和安龙县的积极配合下,梳理出安龙县产业短板和脱贫攻坚需求。在进行了基本的自然条件和市场情况分析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第一副主席罗富和亲自与温氏集团董事长温鹏程会晤,牵线温氏养猪项目落地安龙,帮助引入行业优强领军企业,补齐安龙脱贫攻坚短板。

  2016年,温氏50万生猪养殖项目总投资8.3亿元正式落地安龙,形成了“13013”的带富模式,至2018年年底,带动贫困户近3000户,累计分红近900万元,已发展成为安龙县扶贫主体产业之一。

  截至2019年6月,民进中央从争取政策、产业规划、技术咨询、企业引进等多方面,倾力助推安龙县扶贫产业发展。民进全会协调开展食用菌等产业扶贫相关项目24个,帮助引进6家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万人脱贫。

作者:包松娅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