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康之春迎进小小山村
——民进中央调研组赴贵州安龙县调研纪实
培养一支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众所周知,民进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界别特色的民主党派。而教育,也是阻断贫困隔代传递的根本举措。因此教育扶贫,一直是民进帮扶中的“强项”,也因此累积了不少思考和经验。
在安龙一中,今年7月份,四个“镇海中学班”正式开班。这标志着宁波和黔西南两地民进组织在对两地教育资源对接模式上的正式确立。
黔西南州是宁波市对口帮扶地区,安龙县是民进中央定点扶贫县。2019年2月开始,民进中央牵头下,甬黔两地民进组织对两地教育资源进行多次深入调研,对帮扶的形式内容进行了多次磋商,最终确定“名校”带“头校”的帮扶思路。
“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面前,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若以大水灌堤的方式一味投入,不仅成效甚微,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民进宁波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还是要集中优势力量,盯住“精准”二字,最终选择通过凝聚工作合力、提升教学能力、激发内生动力的“三力驱动”帮扶模式,着力通过对当地优质高中的针对性辅导,使宁波优质教育资源在当地结出成果,以点带面提升安龙整体教育水平。
如今,在民进“彩虹结对行动”中,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东西部两个民进省级组织对应一个安龙县乡镇街道的中学,已经实现安龙全县乡镇街道全覆盖。各省级组织以名师结对、教育资源共享、师资培训、教学管理咨询等方式,实施对口支援服务,促进对口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当地培养一支不走的骨干教师队伍。
追溯民进的教育帮扶之路,早在2009年,民进中央就启动了“同心彩虹”智力支边工程,由民进浙江省委会引领《同心彩虹西部幼儿教师培训基地》援教团队,开展西部学前教育试验区的对接帮扶,以促进对口帮扶地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援教团队当时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当时西部对接帮扶试验区普遍存在着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资源贫乏、师资专业欠缺、教学管理紊乱、课程与评价体系缺失等问题,与当时东部地区幼教水平差距甚大。为此,援教团队整合资源,践行了切实有效的援教行动:组建一支幼教专家帮扶团队;创建一个幼教专业培训基地;制定一份长效帮扶行动方案;募集一批专项公益帮扶资金;研编一套幼教援教用书,以浙江地区优质幼教资源为依托,以幼教培训为主轴,纵向贯穿顶层设计、管理团队、师资团队三层面的整体提升;横向链接多个领域的专业成长,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幼教帮扶体系。
2015年,援教团队在民进浙江省委会的组织下,将这套经过10年经验打磨的幼教帮扶体系带到安龙进行试点推广,并继续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推进‘对口帮扶’到‘东西协作’这是一个跨越,着力点在建构资源共享共创的幼教互联网教育与协作平台,从‘援教出发’到‘援教开发’,形成源源不断的“智力再生”的生命力,才能切实推动扶贫、扶志、扶智的援教工程。”民进浙江省委会认为。
此时,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正在从不同渠道“引入”安龙———
协调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共建“西南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为包括安龙县在内的黔西南州教师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协调推进上海教育机构与黔西南州、安龙县合作共建高质量国际化学校和研学基地,改“送教”为“留教”,分享教育先进理念,为黔西南地区中小学校培育更多高水平的教师;
……
可以说,在对安龙的帮扶道路上,民进中央始终着力发挥教育界别特色和智力优势,以“同心·彩虹行动”为主要载体,以本地人才队伍培养为目标,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深入推进教育医疗服务工作。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全会共开展教育项目43个,医疗服务项目18个,培训教师3800余人次,培训医护人员340余人次。
定点扶贫的这些年,教育扶志扶智,产业加持“造血”功能,扶危济困倾情“兜底”,民进人在安龙留下一段佳话。然而毋庸置疑,脱贫攻坚越到后面越是难啃的骨头,“后扶贫”时代还将面临新的问题,这后半篇文章如何做?
蔡达峰在安龙举行的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指出,民进参与脱贫攻坚战,既是履职任务,也是学习的机会。民进要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务求实效,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要保持工作力度,充分认识解决贫困问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要大力支持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推动一些兜底保障政策和措施形成制度;要大力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注重发挥村级组织和村民自建自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他还要求民进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要立足本地区和群众的长远发展,积极探索扶贫新方式;要深化扶志和扶智工作,使脱贫人口能够跟上乡村振兴的步伐;要贯彻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民进会内会外力量的大团结和大联合,这股定点帮扶的最强合力,一定会接续形成倍增的战斗力,助力安龙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把小康的春天迎进小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