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令涛(民进淮安市委会 )
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痼疾,对教育本身、对学生、对社会、对国民素养的提高都造成深层次的伤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过街老鼠”并未“人人喊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存在迷惑了人们的眼睛,大有“舍我者谁欤”之慨。现在,名人效应很走俏,就不妨让我们听一听当代伟大的教育家、前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顾问叶圣陶先生对应试教育的批判。
叶老一生从事教育、研究教育、领导教育。他一贯反对应试教育。他认为,应试教育是封建科举遗留下来的为应付考试而专做摹仿应对的“利禄主义”。叶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把考试认作学习的目的,会有怎样的后果呢?我想那就会在学生的心头形成压迫之感,好象欠了还不清的债总不得轻松和舒坦,这是一。其次,可能使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看做敲门砖。假如真看做敲门砖,那么不管敲得开敲不开,手里的砖总是要掉的。第三,可能有极少数的学生存在顺利过关的想头,采取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应付考试。那更是品德的问题了。”可以说,这是对应试教育的危害性最深刻,最全面的分析、批判。对此,可以说没有人会不同意的,更没有听到过反对的声音。但是,有谁从行动上去赞同的呢?很少。相反,今天,应试教育已经发展到走火入魔程度。以高考为总目标,高中冲击这个目标,豪无疑义;初中作为第二梯队,又向高中冲刺;自然,小学要冲向初中;就连本来让幼儿快乐成长的幼儿园也搞成了小学化。由应试教育带来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是随意打乱教学秩序,是无休止的加重学生负担,是一切为高考服务。高考失利,有自寻短见的,有自暴自弃的。从小学、初中开始,考试分数就变成了学生的命根。不光是学校以考分论优劣,家长也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好孩子、坏孩子。更有甚者,棍棒底下出成绩。因失手打死孩子的现象也不是没有。针对这一情况,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叶老在《中国青年》杂志就发表了震撼心灵的“呼吁”:强烈要求大中小学和社会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都来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要求大家都来爱护学生,关怀学生的身心健康。他说,“孩子进不了大学,千万不要责备他们,把孩子逼坏了,甚至逼死了,那就成为毕生的遗憾。”为了让大家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叶老又对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了论述:“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今天,叶老及许许多多有识之士、社会贤达千万次地呼吁,都改变不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还是人人趋之若骛,整个社会就象个醉汉,一切都随它去了。原因何在?应试教育已经超出了教育本身,它变成了不少人牟利的利益链。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英语考级、艺术考级,与这些考试相配套的这教材、把讲义等等,无不与钱挂钩。还有更重要的,它竟然变成政府的政绩、干部升迁的筹码。应试教育真的十恶不赦,这绝非危言耸听。但是,应试教育与真正的、必要的考试不可同日而语,升学率与高考也本不是一回事。考试,在学习当中,甚至在人的一生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叶老认为,考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设想跟实践往往不一样,估计和准备往往会疏忽,因而经常边教边省察,见到成效固然可欣慰,见到错失就赶紧用心钻研,谋求改进,以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样认真负责地教,
教师一定会把考试看作同时也是考自己的。”在这里,叶老指出了纠正应试教育的固有观念,不能为考而教,而是为教而考;不仅是考学生,也是考教师自己。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叶老认为应该将考试“跟课堂发问和课内外练习同样看待”。他详细加以说明:“在平日,教师要问就问,要让你练习就让你练习,学生则据所知所想回答,按题目认认真真作练习。彼此的活动都象流水那样活泼、平静、没拘束、不紧张。那么,考试也应该这样,彼此都不把它放在心头,不挂在口头,当特殊事情看待。”这样的考试态度是与考试目的相一致的,都是以平常心态对待之。
对于考试结果,叶老的看法更趋实际。叶老认为,“考试成绩不就是实际的优劣”,“分数的等第跟真实的知识能力之间还隔着几重山水”。今天,倘若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都持叶老的考试观,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既平常又愉快的事情,还谈什么过重负担呢?今天,学生过重负担、教师教学过重负担都缘自应试教育。这里,又不得不说高考的问题了。高考本无罪。它是选优拔尖到高级学校继续深造的比较公平、公开、公正的一种手段。特别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给国家挽回了巨大的人才损失,功德无量。但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狂潮把神圣的高考冲到其合理性的彼岸去了。它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起到了了指挥棒的作用,中、小学的教育都改变了“为人生”这根本目的,即育人的正确轨道,一切都瞄准着高考,围绕着课本,按照考试能手去填、塞、训,把学生当作全然没有生命的被动接受对象去灌输。一旦榜上有名,便大功告成,万事大吉。一个充实健全的人呢?都被考试成绩掩盖了。叶老说,“考卷还只是成绩的小部分,要看整个莫如看人,人表现全部的成绩”。这是叶老教育思想的核心:“为人生”。
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但也不是不可医治的绝症。只要在我们的校园里高高飘扬起“叶圣陶”旗帜,在新形势下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处处突出“为人生”的教育理念,一定会使中国现代教育回到教育本身的正确轨道上来,为中华民族振兴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