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展的眼光看清学生
学生管理,虽不是两方对垒硝烟弥漫,师生的关系当然更不存在敌我矛盾。但我认为既然我们是管理者,那么就应该对被管理者的各方面的状态有清晰的认识,全面的把握。更何况我们管理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呢。只有清楚的了解他们的状况,才能在进行管理时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从心理上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心与心之间搭好沟通的桥梁,做到事半功倍。
九年的时间虽是弹指一挥,然而这九年几届学生带给我的感受确实有着太大的差别,刚毕业时我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小,他们所喜欢的东西大多我也喜欢,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认同感较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有与所教的第一届学生感情更深的原因之一吧。然而经过几年的中学教育又回到小学,接了现在这届学生后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与我接的第一届小学生的巨大变化。他们的为人处世受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的影响比以往的学生都更强了。这不仅是指积极的一面,在管理过程中使我有最大感触的还是影视、网络的影响所带来的消极一面。
去年开学初为了尽快熟悉班里的情况,我时常与学生们在课间交流,无意中提及班里的一件连续失窃事件。于是我开始调查,这一过程使我很受震动,内幕之复杂是我始料不及的。在询问其中一个我认为是主犯的同学时,问他什么都是三缄其口任你评说。于是我找到了一个我认为最容易有所突破的同学,从他的口中先找出了些线索,然后对事件当事人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逐一调查。但我发现他们每个人的说法都有出入,很不一致。于是又将他们分成两小组进行内部对峙,于是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然而这中间有恶意的栽赃嫁祸、给予好处拉发现他们的同学下水、内部分赃不均、连续多次少量偷以免引起当事人高度注意今后不能继续行窃等等手段。这一系列手法的运用真是令我咋舌!然而丢钱的同学在利益受损后又不及时向老师汇报,有时何故?原因几经询问才知道他也是从家长那里偷偷拿来准备去上网的,没想到被另外几个同学盯上了。
我不禁想我们对孩子们究竟了解多少呢?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然而与此同时他们现在只有十一岁的小脑瓜里究竟有多少事情还是为我们所不知的,他们现在对什么感兴趣,业余时间都喜欢干什么至少他们比较普遍的爱好是什么?了解这一些对于我们与学生的沟通是不无裨益的。每个学生的头脑里都有一个神秘的世界,作为老师我们虽不能像医生用各种仪器看到人体的各个器官一样但我们应该尝试去了解,去打开通向这个世界的大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将他们引向光明的大路。我现在了解到我的学生们对杨红樱的系列作品很感兴趣,对《快乐星球》这部科幻电视剧更是情有独钟,当然还有一部分同学尤其是男同学对网络游戏更是痴迷。
二、我要做将军
学生时下的这些爱好当中对于网络游戏的痴迷是最令我们乃至整个社会所苦恼的了。学生去上网我们避之唯恐不及,一旦听到即谈虎色变。在看了诸多报导还有切身感受身边学生的这些事情之后,我时常想学生为什么会对这些网络游戏着迷至此呢?我找班上的几个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的同学了解情况后,学生们有一种相对比较集中的说法是里面的升级规则特别好玩,游戏中自己的努力能够随时得到量化是看得到的而且每个玩家之间的等级不同,比较有成就感。而我们的班级生活中即使学生努力了,即使老师善于发现并给予表扬他获得了暂时的心理满足,但是,这种表扬很快就会被淡忘了,表面看来同学们好像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学生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得不到满足,网络游戏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一心理。于是我想到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的话:老师,你们如果能把课上的跟动画片似的,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肯定就集中了!我们的课堂虽不能完全如动画片一样色彩斑斓,充满动感但我们还是在不遗余力的努力着,不断尝试各种式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唤起学生高度的求知欲。那对于上网问题难道我们只有消极的回避吗?上古时期大禹治水,以疏导的方法,大胆地掘山拓土,使水顺其自然,畅通无阻,从而获得治水的成功。我想教育管理学生也同样用得着这一道理。我们不能彻底地“堵”,我们应当堵疏并用,堵住不该有的缺口,疏通水的通道,让它到它要去的地方去。于是我们一方面与上网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达成共识,由家长做好校外的监督工作。与此同时我把网络游戏中的游戏规则部分的运用到我们的学生管理中,搞了这样一个活动── 我要做将军。
我按座次将学生划分为四组,由组长对组员在校内的方方面面的表现进行记录。表现好的画红星,不好的画蓝星。若集够 5颗红星,便在评价表上画一张笑脸,够两张笑脸就可以成为工兵,以此类推一直到将军。当然中间如果由于蓝星过多也会再次降低职位。以此作为学期末的各种评优工作就评选依据。这样那些做的不太好的同学也会见贤思齐,不会自暴自弃。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班级工作开展起来也就更加的得心应手了。
三、学生的贫富观与学习
在这一册课本的积累运用中有一篇文章是《延安的孩子们》。主要讲的是延安的八路军子弟小学的学生渴望读书,而图书极度匮乏,于是师生自己动手做“书”以及周恩来向孩子们赠书的事。在读完文章谈感受的时候,我愿意为学生会说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这样优越,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的。可没想到一名学生站起来居然说:如果我也生活在那种条件下该多好啊!我很诧异文为什么?学生说:要那样,我也能更认真的像他们那样渴望读书!下课后,我在想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先辈浴血奋战想要得到的吗?当然不!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引导学生呢?由于是学期初,学生刚收了压岁钱不久,我们开了一次题为“同在蓝天下”的主题班会讨论如何使用压岁钱才更有意义?学生们的反映很积极,最终他们明白我们现在对自己拥有的应该好好珍惜,应该比条件差的地方的孩子们更努力的学习,以更好的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
学生是发展的变化的,我们的教育更应该随之发展变化,正如叶圣陶老师所说的:“教师为了不教”,让我们与时俱进的与学生共同成长,赋予学生“自渔”的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