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相信,自己简单的一句话,竟给学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刚接手教这个班语文的时候,我鼓励全体同学说:“语文的学习一点都不难,你们要紧紧地记住──语文即生活。不管是解答基础题,还是阅读题,或是写文章,你需要以愉快的心情从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半个学期过去,在一次学情调查中,我发现有一位文静的女孩在总结中这样写到:“老师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便告诉我‘语文即生活’。开始的时候我很惘然,但是在上课时,老师不论是分析人物形象还是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时候,都很自然地用生活的场景来激发我们的思考,慢慢地,我在练习和考试时都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角色或是面对问题时真实的自己是怎样解决的,这样长期坚持,发现果然更容易理解文章了。老师真的没有骗我们!”
看着学生简朴的语言,我的内心激动、澎湃。其实,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最应该感谢叶圣陶这位一代宗师。正是他“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为我的语文教学点了一盏明灯。
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而言之,语文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正与之一脉相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致力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感情,认真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和评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把“语文即生活”的观点化作简单的三句话来影响学生。
“生活的语言,我们都能懂!”
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她拥有一个良好的交际环境,不存在听、说、读、写能力不能同步训练的尴尬。因此,在教学语文基础知识的阶段,我向学生提出了“我们都能懂”的口号,以激发每一位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那些打算初中毕业以后就走向社会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积累好一些生字词,了解好它的读音、字形和大意,走向社会后能够读懂各类文章,能够正确书写就可以了。而教学中涉及到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则只需熟悉名句便好。例如,学生需要明白《岳阳楼记》里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拿来称赞一下我们的好领导;需要学会在中秋佳节的时候用苏轼《水调歌头》里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达一下自己美好的祝愿;需要在离别母校时,懂得吟着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互勉……这种简单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他们摆脱了考试的阴影,走向从容。这种教学操作需要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可是,也正是这种不因片面追逐平均分而强迫学生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让我赢得了更多学生的心,他们自然也不会让我低人一等。
“生活的精妙,不可能都懂!”
如果说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积累教学上“我们都能懂”能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性,那么在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训练上“不可能都懂”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在处理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常常要求换位思考,即从别人的角度替别人多想想。这一观点,放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多把自己置换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假设自己面临那种情况的时候会怎么处理。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细致入微地把握了我的父母亲的性格特点,提高了分析能力。接着,我们把这种精神一直贯彻到《金钱,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另一方面,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学生的学习天赋和学习意愿不可能一致,作为老师,我首先要求自己正视客观现实,既不压制打击,也不拔苗助长。我和学生反复强调:“作为老师,我肯定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也不可能什么都懂,所以我需要大家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多交流思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思考的深入的同学可以批评我的观点,想的简单的同学则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让教学成为真正的多方对话。”
在开展古诗词鉴赏的时候,“不可能都懂”的情况体现得尤为明显,诗词中的有些内容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为此,我举了《香菱学诗》一文做例子,鼓励学生对某些诗作只要能形成感觉,大略说出体会就可以了。甚至还提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大胆地让课堂教学留下宝贵的“盲点”,鼓励学生留待日后生活经验更丰富了,思想更成熟了再解决。
“做生活的有心人。”
当我们切切实实地把生活的规律应用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后,我们会越来越珍惜生活的点滴,乐做生活的有心人。叶老认为,要真正掌握语文的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生活的充实“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这时,我们要迅速地把所知化为所行。我曾经在教学课文《愚公移山》后,让学生以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评价愚公移山这一举措,并且试着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交上来的习作让我欣喜万分。试看以下一首:“愚公移山一身胆,愚公移山一身坚,愚公只顾自方便,立下宏愿累子孙。可知松柏遇雪尚弯腰,小溪遇石且绕道,愚公遇山可否迂?莫因不便而移山,精神虽能感后人。要知生态遭破坏,祸患可能及千秋,人定胜天终狂妄!”学生一改往日对愚公精神大力颂扬的传统,从人与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移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呼吁人们尊重生态,理性地解决困难。还有一首也是从反方面来解读愚公精神的:“愚公愚公你真烦,年近九十把山搬。九十年来且能安,偏偏如今才来搬。直接搬家最实际,为何偏出此下计?难道脑子已封闭?听你故事我气急!”俗语说:树挪死,人挪活。这位小作者深谙现代社会以灵活制胜的道理,习作一气呵成,音韵也要胜于前一首。至此,我完全相信语文教学走与生活实践、生活体验相结合的路子没有错!
真正优秀的教育理念永远不会过时,叶老的教育理念正被语文新课程标准继续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语感,鼓励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的观念正是叶老思想的延伸。这两者完美的结合一定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实践,培养“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的社会公民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也一如既往,立足生活教学,在教学中提升生活审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