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稻草人》

作者:胡寅生2015年叶圣陶研究年刊

  我长久以来,心中始终怀着一个愿望,不,是一种渴望。那就是想亲自见一见我一生最敬仰的叶圣陶老人。我的内心有蕴藏了很久的充满情怀的话语,想向他老人家倾吐。这个渴望,终于在距今三十一年前的一天实现了。这就是在1982年的8月末。当时,我怀揣着一本叶绍钧著于20世纪20年代初叶(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稻草人》,走进了叶老的家。这本《稻草人》,作为我最心爱的儿童读物,伴随我走过了我最难忘的、至今还憧憬着的那个时代的童年;然后,它又一直牵连着我、始终不离地伴随着我,继续影响熏陶着我,走过了我的少年、青年、壮年直到老年,一直走到了已过了七十三年岁月的今天。

  那是一个充满金色阳光的秋日。在北京东四八条七十一号,时年五十岁的我,走进那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大门,跨过幽静的庭院,进到小小的客厅。迎接我的是神态谦和的叶至善先生(他是叶老的长子)。问明来意后,即引到后室,见着圣陶老人。老人家半卧着,慈眉善目,既静穆,又祥和。我顿时肃然起敬,心里揣怀着极为恭敬的、既害怕打扰了他又极其急迫想表达我内心的感动和感激的复杂心情,诉说的话语一时未免不清,幸好有至善先生在里面转圜,方得如愿。为了不过多打扰叶老的休息,我尽量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和盘托出我久想向叶老的倾诉。

  我怀着一片至诚的心拜访叶老是为了向圣陶老人呈上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稻草人》的最初原版,请他审查过目,并向他倾诉我为何把它作为我的珍贵至宝一直保存至今。尽管它已丧失了封面及目录页,但全书内容及封底完好无损。也正因为封底的存在,使我得知了此书的出版年月。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会见至多不过二十多分钟,但我已感到意外的满足。

  下面,我把对叶老的倾诉较为详细地展开,以使读者比较深入地了解我与《稻草人》长期以来的心灵沟通。


  我倾诉,犹记得当年我才九岁(1941年),处在日寇铁蹄下,我的家经过逃难和颠沛流离,父亲失业在外奔波未归,一家老小八口寄人篱下,生活来源几乎断绝,更不必说当时早已失学,加之当时人们之间绝少往来,我的精神生活是何等孤单寂寥。日常我看到的,是在我家新开河对面的日本宪兵司令部的鬼子骑兵骑在高头大马上耀武扬威地走过冉经桥的情景,耳朵里传来的是那马蹄的嘚嘚声。除此以外,就再没有什么别的了。在当时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常常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到处乱转,有一天,我钻到堆放祖上杂物的床底下,意想不到地翻到了这本已略有破损的《稻草人》。翻看之下,我发现世上竟还有一个与当时时代的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美妙的童话世界。我的一颗幼稚的孤独的心顿时像被打开了一扇窗户,我被书中描述的美丽风景、种种可爱动人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我的心被深深打动了,被深深融化了。从此,我时时刻刻地与它相伴,再也离不开它。

  我倾诉,《稻草人》的每一个童话故事中,叙述的都是美妙的景物和情境,如《小白船》《一粒种子》《梧桐子》《大喉咙》《鲤鱼的遇险》;述说的全是奇幻的经历,如《旅行家》《克宜的经历》《祥哥的胡琴》《瞎子和聋子》;连同那内容意味深长的如《眼泪》《快乐的人》等。我为描写书中故事的语言而迷醉,为书中故事的新颖独特、曲折动人而惊讶不已。所有这一切,里面还包含有最重要的一点,即它完全是用的当时我们儿童的口吻,完全切合当时我们儿童的心理体验,因此,书中所讲所述的一切,凭我当时的直觉,确信它是完全真实的,书中所述的一切故事是自然会发生的,因而它也是实实在在可信的。

  我先来谈谈《稻草人》中关于用儿童式口语来表达的、像诗一般的、美丽动人的、令人神往的语言。

  例如《小白船》。故事的一开头就说道:“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里,只是微笑,有时做很好看的舞蹈。绿草上滴了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人眼睛。溪面铺着萍叶,矗起些桂黄的萍花,仿佛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来往,针一般地微细;独有两颗眼珠,大而发光。”

  在这里,我先借引郑振铎先生的评说:“这是何等美妙的叙述呀;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的心似乎立刻被带到一条小溪之旁,站在那里赏玩这种美景。”(引自郑振铎于1923年写的《〈稻草人〉序》一文)然而还不止此,郑振铎先生让我们续读下面几段,如《梧桐子》:“许多梧桐子,他们真快活呢。他们穿了碧绿的新衣,一齐站在窗沿上游戏。四面张着绿绸的幕;风来时,绿绸的幕飘飘地吹动,像个仙人的住宅。从幕的缝里,他们可以看见深蓝的天,天空的飞鸟,仙人的衣服似的白云;晚上可以看见永久笑嘻嘻的月亮,美眼流转的星,玉桥一般的银河,提灯游行的萤火虫。他们看得高兴,就提起小喉咙唱歌。那时候间壁的柿子也唱了,下面的秋海棠也唱了,阶下的蟋蟀也唱了……”接着又如《鲤鱼的遇险》:“温柔而清净的河,是鲤鱼们的家乡。日里头太阳光像金子一般,照在河面上;又细又软的波纹,仿佛印度的细纱。到晚上,银色的月光,宝石似的星光,盖着河面的一切;一切都稳稳地睡去了,连梦也十分甜蜜。大的小的鲤鱼们自然也被盖在细纱和月光星光底下,生活十分安逸,梦儿十分甜蜜。”(以上三段引文均转引自郑振铎当年(1923年)所写的《〈稻草人〉序》一文中所引《稻草人》原版的原文)不过,这一次故事的描述开始与前述的有不同了,接下去的叙述是告诉小朋友读者们,鱼儿们甜蜜的梦突然被打破,甜蜜的梦终于破灭了。


  我倾诉,《稻草人》中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最为吸引人的,在当时最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的心灵发生深深的颤动、引起我的心灵强烈共鸣的,是其中的三篇故事,它们是:《傻子》《画眉鸟》《稻草人》。

  《傻子》一开头就说:“傻子的姓名,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自出母胎,就睡在育婴堂墙上的大抽屉里。小朋友看见过这个大抽屉么?很深又很广,漆着黑漆,仿佛一具小棺材。”由此读者小朋友一开始就知道,傻子是一个弃儿,可想而知等着他的将是什么命运。又如《画眉鸟》,故事一开头同样是极美丽的描摹:“一个金铜的鸟笼里,养着一只画眉,明亮的阳光照在笼栏上,发出耀眼的色彩,仿佛国王的宫殿。盛水的盂是碧玉做的,清到极点的水也映得绿了。盛粟子的盂是玛瑙做的,正好盛同样颜色的粟子。还有搁在中间的三根横栏,预备画眉停歇的,是象牙做的。披在笼外的笼衣,预备晚上蒙下的,是最细的丝织成的绸做的。”小朋友读者看到,这是一个何等美丽高贵的鸟笼呵。然而,这里的主角并非鸟笼,而是笼中的一只画眉,而这只画眉是专门用来为公子哥儿歌唱用的。这只画眉尽管养尊处优,也只不过处在囚笼里而已。终于等到有一天公子哥儿忘了关笼门,画眉得以飞出牢笼,得到了何等宝贵的自由。接着下面故事展开的是画眉鸟飞遍人间天下,看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人间不平的悲哀故事的场面,画眉用它的婉转歌喉,一遍又一遍地发出悲鸣。故事中那一幕幕悲伤的场景伴随着画眉的凄婉歌声,深深地渗透进了小朋友读者的心坎里。又如最后的一个故事《稻草人》,同样是用格外动人的描写开的头:“田野里边的景物和情形,日间的自有诗人吟成妙美的诗篇,画家描成清丽的画幅,告诉给世间的人。至于夜间,诗人喝着甜美的酒浆,微微醉了;画家抱着精雅的乐器,低低唱了;更没有功夫来到田野里边。还有谁将夜间的田野里边的景物和情形告诉给世间的人呢?有,还有,这就是稻草人。”接着作者通过稻草人的观察和倾诉,将稻草人在夜间看到的当时中国农村的一片濒临败落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将稻草人在他身边的、在夜间出现的农村田野里边的人和事,一个接着一个发生着并展开着农民的一幕幕悲苦情景和悲惨故事,极其真切极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那样的凄楚,那样的哀婉欲绝,即使不是人的稻草人,也实在无法忍受,终于倒了下去。同样,即使不是儿童是成人,同样也实在不忍卒读下去。这,就是圣陶老人在无比美丽的童话背后所要告诉我们的一切。


  正如20世纪的文学家们(如郑振铎先生、赵景深先生)评论说,叶圣陶的《稻草人》,实在是“悲哀的童话”。在这里,且不论这句话中是否包含有涉及褒或憾的含义,但在我看来,这句话恰恰切中了圣陶童话的最为了不起的关于童话著作的最高境界。即圣陶的童话既是“童话”,但又不是脱离时代现实生活的“童话”。圣陶所讲的童话中最震撼儿童(也包括成人)心灵之处的,是他在童话中,用当时儿童所最能领悟的“傻子”的眼光、用“画眉鸟”的眼光、用“稻草人”的眼光来看当时人世间的所有一切不平事;同时,他又通过用当时儿童最能切身体验因而也最能理解的“傻子”的行动、“画眉鸟”的歌声、“稻草人”的无声的焦急和哀泣,来尽情地展示当时人间的种种不平事,尽情地表达了对那些弱者、那些生活在人间生活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那些伤者和残疾者无比深刻的同情。于是,在本应充满了快乐的《稻草人》中,渐渐地到处出现了悲哀的气氛,并且,到后来,这种悲哀的气氛变得越来越浓重起来。对于这种悲哀的气氛,对于处在当时时代背景的儿童——我看来,它同样发生在我周边的现实生活中。因此,对此我不仅没有感到丝毫意外,正相反,它引起我深深的共鸣,它使得深藏于我的心灵中的那颗单纯、纯洁、富于同情心的种子得到萌发。《稻草人》替我将当时在抗日沦陷区现实生活中发生在我的周边、我亲自遇见的同样的人间悲惨事的一幕幕——包括了我至今依旧清晰地记得在那段岁月里,老百姓个个身挂“良民证”、轧平米(排队并相互推挤购买已发出霉味的平价陈米)、掘野菜度日的日子,清晰地记得那年深冬在学前街半僵地侧卧桥头的乞儿终于在深夜彻骨寒风的呼号中哀嚎死去的情景、和他临死前一天向人们投射出完全绝望的眼神——连同我久郁闷于心却从来无人过问的我的孤独与悲苦,作了淋漓尽致的抒发。我一个人一边读着《稻草人》,一边悄悄地流泪,直到泪流满面。面对《稻草人》中如诉似泣的叙述,我的一颗对人间不平的同情心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渗入我的心灵深处,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我的秉性。由同情而滋生不平,由不平而走向反抗。这一滋生在我心灵中的反抗情绪,同当时在我心中(同当时沦陷区的人民一样)滋生的对当时敌伪政权,尤其是日本鬼子的残暴统治——这在当时是造成人间不平和黑暗的根源——的一股强大的反抗暗流完全汇合在一起的。因而,它也进一步促成了我的政治觉醒,并且它成了最后促成我走向革命的极为重要的起点。关于这一点,我至今要深深感激圣陶老人,我要满怀真情地说,唯有他——叶圣陶才不愧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山之祖,唯有他——叶圣陶才是当时真正表达了当时时代中国儿童的心声。


  如今,《稻草人》所处的时代已经远去,当时的中国儿童的处境也已不复存在,今天,在新世纪新中国的儿童所处的幸福生活环境,与我的童年时代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认为,在“富有同情心”这一点上,它却是人类亘古至今所具有的永恒的本性,是每个人应该永远具有的美德。就此而言,正如今天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在2006年出版的《叶圣陶童话全集》“出版说明”中所言,圣陶童话“虽然写于20世纪上半叶,它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以及少年儿童和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但对于今天的少年儿童来说,圣陶童话依旧具有语言的无比魅力,它的内容依旧具有强有力的新鲜感和感染力。因而它至今依旧不失“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实在是送给今天的孩子们的一份最好的礼物呵。

  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在叶老家中的情形。如前所述,我在叶老那里,停留不是很久,我所向叶老表达的,仅限于至情的很少话语。此外,我还特地向叶老问及两件事。一是,我读到今天的新版《稻草人》,其中每篇故事的文字,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动,有的甚至改动较大,那些我在1923年原版《稻草人》中到处可以读到的许多极富诗的韵味的句子,还有一些我们江南一带家乡人们当时习惯的口语,其中有相当一些现在在新版中已看不到了。对此,圣陶老人特地告诉我,时代在不断地前进,我们的语言也必须赶上时代的脚步,语言必须符合新的时代语言的规范,这就是现时的新版修改的缘由。对于圣陶老人的这一教诲,我当时是完全赞同并心领神会的。从这里,我看到了圣陶老人对于语言的精益求精和对于时代发展对语言要求的极端严肃负责的态度。与此同时,我也不瞒读者,从文学作品发展历史进程的角度看,圣陶童话作为一部从前的处于特殊历史时代的作品,我也非常想向大家展示它的原版原作,以体验它原汁原味的美妙之处。它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对圣陶童话对于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是,我向叶老倾诉,在这部叶老的原版本中,配有许多非常美好的、甚至是令人神往的插图,它们为《稻草人》增色不少,从而为从前那个时代的儿童读者们在阅读时更增添了无限的趣味,并且大有助于儿童读者加深对《稻草人》的理解。我回忆起自己儿时的切身感受,在圣陶老人面前赞美了这些插图。举个例说,我最为喜爱的插图之一,是故事《傻子》中的一幅插图,它是一幅钢笔画,描绘的是:作为木匠徒弟的傻子和另一个徒弟在深冬的寒夜中,受到师父的嘱咐,要赶在天亮以前把供富翁家安装复壁暖室用的木板全部锯完备用,否则明早休想再见师父。他们所在的锯屋又暗又阴冷,唯有墙壁上方小窗洞中一盏煤油灯的一点亮光在吹进的冷风中忽闪,傻子的同伴因白天劳作过累,再也睁不开眼,这时傻子出了主意,宁可让自己再困再累,也不能再让同伴受罪,他建议同伴把傻子自己的破棉絮和他的夹被裹在一起,立刻去睡觉,一切任务由他一个人来担当。他的同伴巴不得,立刻“鹘落一卷,便进他的舒服快乐的王国了”。唯独剩下傻子一个人,用冻得发僵的手推着锯子,在阴暗的微光里,一推一挽不停地锯,而此刻傻子心里想的却是,“见同伴肯听说话,非常满足看见自己的破棉絮围成个舒服快乐的王国,事情又多么好呀!”这一幅钢笔画就是描写当时的这种情景。这样的钢笔画把人的心理和情境描画得实在太细腻太深刻了,也实在太美了。当然,事情的后果不出所料,傻子并没能完成任务,最后由傻子承担了全部罪责。圣陶老人听我讲后,亲切地告诉我,《稻草人》原版的所有这些插图,都是许敦谷所作,并嘱咐至善先生把“许敦谷插图”这几个字由至善先生亲笔留在这本书中。

  在我最后向圣陶老人告辞的时候,我冒昧地建议把我长年保存的这部叶老的《稻草人》(原版)留在叶老处,因为据我所知,出版叶老《稻草人》原版的商务印书馆已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毁于上海闸北大火,当时散失在民间的本子找回的可能性很小,我估计此书也有可能在叶老处已经找不到了。对此,叶老微笑地回答说,不必,还是留在你处,由你保存吧。然后,他特意嘱咐叶至善先生找来叶老的私人印章,为我的这本书内的第一页《小白船》的页面右下方刻上篆体的“葉聖陶”的红色印章,表示认可我这本书确实是叶老著作《稻草人》的原版。就这样,我辞别了叶老,由叶至善先生送我出了大门。


  自从这次让我永生难忘的与叶老的会见以后,最使我意想不到的是,此后我再也得不到重访叶老的机会,它成为了我此生最大的憾事。所幸,这本原版的《稻草人》,历经了时代的变迁,终于得以保存了下来。如今,每当我在窗前书桌边坐下,手中拿起这本已略微泛黄的书来,心中就立刻会浮现出那阳光倾洒的秋日里圣陶老人静穆温和慈祥的面容。翻动书页,于是我重又进入那充满了爱心和同情心的、美丽动人如诗的童话世界中去了。

(作者:胡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