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作者:蔡上鹤2015年叶圣陶研究年刊

  圣陶先生是国际上负有盛名的教育家、作家、语言学家和出版家。我是他的晚辈和学生,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并从他主持编写的中小学课本中获取营养得以成长,从而对他素怀敬仰之情。我虽然在他当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年代里就被分配到人教社工作(1964年8月31日进社),但只见到过他两次,却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第一次是在1964年10月10日午后,地点在北京站站前广场。圣陶先生专程到站前为我社赴宁夏参加“四清运动”的干部送行。我当时才21岁,是赴宁夏成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我站在叶立群同志身边时,一辆轿车开来停下了。车上走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与立群同志亲切地谈了一会儿。我只记得他说:“教育部任命你和张玺恩同志为人教社副总编辑的批文今天上午收到了。”这当然是一个报喜!一旁我的同事告诉我:“这就是叶圣陶社长。”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位长者,心里充满了喜悦。当时我哪会知道,再过18天,就是他的七十大寿了!

  第二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地点在冶金部礼堂。人教社在这里举行全社大会,请老社长圣陶先生做报告。我看到,我们的戴伯韬社长和圣陶先生的长子至善先生(当时任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两位老人一左一右、恭恭敬敬地搀扶着他们的长辈圣陶先生走上讲台,此情此景,使我不禁热泪盈眶!圣陶先生年近九十,仍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指出,报上轰动一时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存在着不少语言文字错误,不能选作中学语文课文。当时我有点震惊,后来明白了:如泣如诉的控诉信,反映了写信人的情感,它有时需要一气呵成,并不十分关注精雕细刻。但语文课文却必须篇篇是语言文字的范文,他们是为学生的文化功底打基础的。我不得不佩服圣陶先生的火眼金睛!后来,当我从电视连续剧中知道了这封信的写作经过后,不禁又一次叹服圣陶先生的洞察和鉴赏能力。

  听我社的张传宗先生说过,《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有个别文字差错,其中有“美丽的胸怀”一语。圣陶先生认为不妥,请我社派编辑同作者商榷,例如改为“宽广的胸怀”。作者不同意。因为周总理赞扬过这篇文章的积极意义,课本还是选用了。圣陶先生不无遗憾地说,“这篇课文从语言文字上说只有60分”。

  听我社的吕学礼先生多次说过,20世纪60年代初,圣陶先生曾挤出一段时间,于每天上午审读初中数学课本,每次要改动约五十处文字差错。他指出,在同一个句子中,不能既用“因为”又用“因此”,理由是“因此”的“因”就是“因为”;也就是说,“因为”和“因此”只用一个就够了(英语中的although与but这两个词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语言约定),如果一定要用两个词,那就该说成“因为……所以”。圣陶先生又指出,不能在祈使句后使用问号。例如,“问邑方几何(即问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这是一个祈使句而不是疑问句,所以句后应该标上句号;同理,“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后面也不能使用问号。数学编辑室的编辑明白其中的道理后,再也不犯这类错误了;而且还向数学教师做出解释,以取得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统一。


  听我社的张孝达先生说过,圣陶先生要求数学课本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宜少用只有一个字的词,而改用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例如用“为了”代替“为”,用“证明”代替“证”,把“为证”改写成“为了证明”。圣陶先生还要求用现代汉语叙述课本,例如避开使用“故”(指“所以”一义)“亦”“若干”等文言词。这些我都牢记在心,并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尽量遵循。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我曾受邀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我们爱科学》杂志编辑部开会,见到至善先生。他说自己从小喜欢数学,并当过数学教师,数学的作用语文有时起不到。说着,满怀兴趣地背诵起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儿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四只青蛙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通”“通”“通”“通”跳下水

  ……

    他说:你们看!这样背,不仅啰嗦,而且遗漏了“三只青蛙”等情况。如果利用数学中的字母表示数与代数式的知识,就可以完美无缺地说成: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a声“扑通”跳下水

    说完,他哈哈大笑。我暗暗称奇,回社就把这一妙例写进了编辑札记。如今,这一妙例已进入我社的中小学数学教材。

  圣陶先生没有远去,他永远陪伴在我们“人教人”的身旁,孜孜不倦地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好手中的编辑和出版工作。他的音容笑貌将与世长存!

(作者:蔡上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