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述评

作者:李怀源《2015叶圣陶研究年刊》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今天,更能体现出叶圣陶写作思想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一、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概述

  叶圣陶(以下简称“叶老”)对好文章的标准可以概括为:“理真”、“情切”、“意达”。“理真”是“思想”标准,“情切”是“情感”标准,“意达”是“语言”标准。

  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写出符合标准的好文章展开的。简而言之,就是“训练思想”,“培养情感”,“组织语言”。这一切又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与学生平时“精密的观察”“深入的体味”紧密相连。

  叶老写作思想的表述方式并不统一。看叶老所有关于写作的文章,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作文、写作、习作与写话。以“作文”为关键词的,如《对于小学生作文教授之意见》《作文论》《作文的练习》《作文要道》《作文必须老实》;以“写作”为关键词的,如《写作什么》《怎样写作》《论写作教学》《漫谈写作》《和教师谈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以“习作或写话”为关键词的,如《习作是怎么一回事》《写话》。

  在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中,“作文”“写作”“习作与写话”究竟有没有区别呢?叶老除了明确说出“习作就是学习写文章”(《习作是怎么一回事》),对“作文”和“写作”没有明确概念,往往在同一篇文章中混用,如,“我们自己去思索关于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有所解悟,自然每逢写作,无不如愿了。”(《作文论》)。可见,在叶老心中认为读者都会明白也就不再解释,“作文”“写作”无非都是写文章,“习作”是学习写文章,如果硬要有所区分,只能说是阶段不同,“习作”“作文”适用于学生,而“写作”倾向于创作,多指成熟作者的文字创作活动。


  二、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探源

  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是继承的结果,也是他自己长期实践的结果。

  (一)与中国古代写作思想的关系

  中国古代写作理论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强调写作的社会功能;二是重视感性体悟与高度抽象相结合;三是要求发挥古汉语的优势与特长,高度重视语言的完美。“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曾经是古代文人的最高价值追求,虽然不能一一对应到写作,但是,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作品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三个总体特点来说,和叶老所说的“思想”、“情感”、“语言”是基本对应的,主要区别是古人为他人而写作,而叶老更强调为自己而写作。

  写作的社会功能是经儒家大力提倡而盛行于世的,文章的经世致用成为写作者对文章的要求。所以就有了文章的“明道”“载道”,以至于走向后来的八股取士。写作成了特定社会阶层的高雅活动,只有在象牙塔里的人才能写作。叶老则不这样认为,他说“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人人都可以成为写作者。叶老立足古代的写作理论,淡化了文章的社会功能,认为文章是抒发作者情怀的过程,是一个人真实的表达。“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让语言能够看懂,就是写作了。文章的技法是次要的,文字的真实感人才是主要的。

  “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是中国古代写作理论重视体悟与灵感的生动描述。叶老也继承这一观念,他认为,个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和写作的源泉,只有好的生活,才能够有好的文章。不能观察生活,不能记录生活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对于文章的语言,古代的写作理论重视语言的完美,以至于后来走向程式化。叶老反对说别人的话,反对代圣人立言,他追求的是说“诚实的自己的话”。他曾经这样说过,“八股是明太祖制定,内容要‘代圣人立言’,这是不要说自己的话,而要代替圣人说话,说一番比圣人所说的更详尽的话。八股的形式也有规定,起承转合,两股相对,都不容马虎”。叶老极力反对八股式的语言,反对追求语言的华丽,他追求的是真实的有效的语言。


  (二)写作与做人的关系

  “文如其人”是古代文论中特别强调的,但是,文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还是在为社会服务,是去激励他人。叶老认为写作需要建立在自己做人的基础上。“看他们的性质,本应该是一本叫《做人论》里的章节”。

  写作“立诚”为本,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个诚实的自己的话又不是未经思考,未经推敲的话。一个人固然要遵循自己内心的需求,但是,这个内心是要经过修炼的。一是要不断地观察,二是要不断反思,通过对现实的反映对照内心的反应。他认为,“要使生活向着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叶老认为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是一个人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品德修养的有效途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而这些话不但对自己有用,而且对他人有启发作用。

  叶老不但明确提出了做人对写作的影响,同时也发现了,写作对做人的影响。写作的过程是思维梳理的过程,是语言凝练的过程,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考与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就不断发展。

  (三)写作与阅读的关系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这就需要教师“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说老师要能够教给学生体悟文章写法的能力,从阅读中感悟作者的构思谋篇及词语运用。这样学生读得多了,思考得多了,吸收的语言多了,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思维能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语言积累,这些都是对写作有益的。

  叶老明确指出,“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叶老主张的由读学写,强调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写作的过程。学生能够从阅读中学的是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就是作者如何选材、如何布局,表达方式就是作者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学生透过阅读,可以揣摩,可以学习的。

  阅读有益于写作,但是,阅读不是为了写作,写作的任务也不能借由阅读而完成,二者相互作用,作用的主体是作者,作者能够从阅读中学习什么,能够从写作中表达什么,需要不断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练习而进步。阅读和写作的连接处是人。


  三、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实践

  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有思想、情感的层面,更有技术操作层面的实际应用,能够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很多参考。

  (一)作文题目

  1.不出学生不容易理解,不容易写作的题目。

  “最近有一个学校拿来两篇作文让我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伟大鲁迅的革命精神》。两篇里病句很多,问我该怎样教学生避免这些病句。我看,病句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题目上。初中学生读了鲁迅几篇文章,就要他们写鲁迅的革命精神。他们写不出什么却要勉强写,病句就不一而足了。”这是叶老对当时中学生写作生活的一个生动写照,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学校中的写作也不比当时好多少。很多孩子一拿起笔写作,就觉得是在写微言大义的东西,要有一些套路。

  2.出学生真实受用的题目

  “训练者忽视了学生一辈子的受用,而着眼于考试时交得出卷子;考试者不想着学生胸中真实有些什么,而随便出题目,致影响到平时的写作训练:这又是道地的八股精神。”这段话讲得很透彻,“训练者”和“考试者”都是出题目的人,这些人心中想的都是如何让学生写出“高分”的文章来,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这是应试教育中非常“害人”的部分,也是应试教育最受诟病的原因所在。为了应付考试,老师要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所以从小学生作文到高考文章,就有了无数“文艺腔”的文章,好好的写作实践,变成了应试唯一,学生一辈子都不能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都是写的出题者打分者想听的话。北京市课程改革以后,因为中考试题中有关博物馆的题目,就看到有很多中学生拿着可能要考到的“试卷”到博物馆去找答案,找完答案就匆匆离开博物馆了。这又是应试的“毒”。训练者为了去应“考试者”的试,而不考虑学生在这个阶段应该怎样去游览博物馆,怎样欣赏博物馆,怎样在欣赏的过程中去体悟。

  所以,出题者要出让学生终生受用的题目,这些题目要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把每种体裁,比如,叙事,写景,说明等都弄清楚,都能写得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而这些需要扎扎实实训练,需要学生学什么就考什么,而不是出大而无当的题目,确定不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标准。


  (二)写作训练

  写作是需要训练的。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人害怕提“训练”一词了。“什么是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句话简明扼要,一下子把标准说清楚了,训练的标准就是变成自己的东西,随时可用,随时能用。但是,训练不是机械重复的练习,“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叶老谈到的写作训练集中在思想、情感、语言三个方面,又以习惯作为具体的表现。

  1.训练思想

  谈到训练思想,叶老引用了杜威一派的观点,认为“思想起于应用,终于应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这段话主要是说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到训练思想,叶老聚焦在“经验”一词,他说:“所谓经验,不只是零零碎碎地承受种种见闻接触得外物,而是认清楚它们,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成为我们所有的东西。”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获得自己的思想,就一定多思考,思考什么呢?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整合地看待所能观察到的一切,把这一切现象综合起来考虑,然后找出规律,为自己以后来用。比如,学习同一种体裁的几篇文章,这几篇文章看似无关,但是因为是同一种体裁,作者在写的时候就遵循了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需要读者自己通过对比分析,不断提炼,总结出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就是能够为自己所有的成果,而发现规律的过程,就是训练思想的过程。

  2.培养情感

  在情感方面,叶老用的是“培养”,而不是“训练”。所能查到的关于培养情感的文字并不多,叶老说情感是“黏力”“热力”,意在情感是启动经验的,是能够唤醒思想的。有了热切的情感,思绪就可以飞扬,文字就可以激扬。叶老自己也说“在前面所说思想情感是互相联涉,分割不开的,原来是这么如环无端,迭为因果的呵”。因此,“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去培养情感。

  情感的敏锐与否,是与学生平时的观察经验,体悟经验是紧密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感是可以培养的。比如,同理心,让学生充分体悟,时间久了,学生就能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再比如,观察力,让学生留心大自然中的四季变化,留心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并且细致观察和记录,实践次数多了,学生就会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3.训练语言

  首先是文体训练。

  叶老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四种文体的训练。“叙述”的前提是“观察”,叙述的主要方式是分类,叙述的观察点只须一个,复杂的叙述需要转换观察的角度,也就是叙述的角度。叙述的顺序,按照观察的顺序即可。“议论”是表达作者的见解,“依据”“推论”“判断”三者是议论的灵魂。“抒情”是抒发作者的情感。抒情的工作是把境界、事物、思想、推断等等融合混合,依情感波澜的起伏,组成一件新的东西。可见这是一种创造。“描写”分为描写境界和人物,“把握住印象是描写的根本要义。”

  其次是语言训练。

  叶老对文章的标准有“通与不通”“好与不好”的提法,但是,并未给出明确的标准,具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没有一一表述。只谈到“不走样,不违背语言规律”。

  “语言习惯好,写的文章就通顺了。其次要辨明白文章和语言两样的地方,辨得明白,能知能行,写的文章就不但通顺,而且是完整而无可指摘了。”这已经是叶老比较明确的语言标准的表述了,一是语言通顺,二是完整,三是无可指摘。

  对于如何写得通顺,叶老也给出了技术的支持,“必须特地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地说下去。”一是用词,二是表达,三是顺序。这也是叶老一直强调的,需要不断练习,变为自己的东西的。具体而言,又是叶老所说的“一是语汇,一是语法”,这二者是语言训练的两个方面。

  叶老所说的以上三种,都是以“养成习惯”为基础的,思想、情感、语言三个方面都有养成习惯的目标,有时,三者又是融为一体的。具体到习惯,有三种:一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美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二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三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三)文章修改

  修改文章,表面看是疏通字句,修改语言,在叶老看来“其实就是修改思想”,“因为思想依傍语言”。这是很深刻的见解,一个人如果不能想清楚,就不可能写清楚。文字上的欠缺,恰是思想上没有清楚明了。没有想通就不会写通顺。

  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不断思考,不断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作者一定是在不断地思考,思考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具体怎么修改,一个原则就是“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叶老特别反对教师大篇幅的修改词句,把文章改得面目全非,确实是学生不喜欢的,也是无意义的。教师对文章的修改,不如说是讲评,指出学生文章的可取之处,进行点评。学生通过积累经验,知道怎样写才是好的,慢慢的,经验越积越多就会写出好文章。因为语言表达的前提是“思想”和“情感”。学生如果能够在“情感”上喜爱写作,在思想上重视写作,不断地思考如何写好,自然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来自于他个人的写作实践和教学实践,是有生命力的“写作学”。他的写作教学思想和中国古代的写作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的,重视写作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叶老发现了写作思想传承过程中,因为“代圣人言”的危害性,提出了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把写作从社会的角度,拉回到现实的人生。这一切,都是叶老育人思想在起作用。叶老的写作思想是为了人的发展,写作可以让人的思想更丰厚,情感更充实,语言更顺畅。这一切有了,一个人也就基本拥有了幸福人生。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没有明确的体系,比如,同是叙述的文章,小学生和中学生的有什么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后来人,发展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逐步构建起适合中国学生的写作体系,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标准。学生再学写作就不会落入玄之又玄的神秘境地,也不会为了应试去做根本无益的文章。

  (作者:李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