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在中国百年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卓越奠基人和教育出版事业的一代宗师,他既有在大中小学执教的丰富履历,又在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知名出版机构积累了卓越经验,还在国家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取得了不朽业绩。他在上述丰富多彩的教育出版实践基础上形成了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核心的比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而兴趣教育思想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叶小沫在回忆祖父叶圣陶如何教育后代时说:“爷爷不是特别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却非常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她回忆父亲叶至善时说:“他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关注我们的爱好和发展,在这些方面,他和爷爷的做法几乎完全一样。”叶圣陶不仅在家庭教育上是如此,在学校教育上也是如此。他关于兴趣教育的思想非常丰富,以下仅举其荦荦大者。
一、重视兴趣就是顺应儿童天性
叶圣陶认为兴趣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至关重要。他说:“兴趣是我们生命所寄托的。一个人的世界,不能大于他兴趣所及的范围,唯有这个范围方是他内在的真实的世界。在他所感兴趣的范围以外,固然有许多事物围绕着他,但是他视若无睹,听若不闻,对他来说,可以说实际上并不存在。”(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谈到儿童天性,他指出:“教师教各种科目,教各种教科书,并不是教过就完事了,还要以教育的价值为出发点,适应着学生的天性,拣那学生需要的给他们指导。”(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儿童看见天然界的现象是最好玩不过的,看见种种人为的事业是最奇妙有趣的。孩子们可能会说:“教师要我们读书,这有什么趣味!拘束了我的身体,耽搁了我东寻西找的功夫;什么课什么课上个不完,不知为的什么?难道不读书就不能做人!”(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对于这种想法,叶圣陶认为实在也难怪。他强调说:“儿童的天性本是注重事实的,喜欢自己去做的,凡是合乎他们天性的,他们就愿意知道它,学会它;与他们的天性不相侔合的,他们就不想知道,不高兴学。”(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本来是人人所同的。”(注:《叶圣陶集》第1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但是顺应儿童天性不是放纵迁就儿童本能,而是要对本能进行陶铸和引导,发展积极的兴趣。他认为:教师如果能留心儿童的本能,便可以在教育上找到扼要的手段,随时获得新的经验和知识。儿童的某一本能倘若有善的倾向,便应该设法使他们尽量发展,逐渐成为有意识的习惯;倘若有恶的倾向,便应该设法引导他们转向积极,不使造成恶的结果。“阻遏决不是正当的方法,如果将儿童的各种本能阻遏净尽,教育就失去了原料,那还有什么教育?”(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他多次重申,顺应儿童天性就是顺应儿童的欲望。他说:“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把顺应儿童的欲望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儿童如愿以偿,是教育者最应当尽力的事务。他指出:“顺着他们的欲望,并不是使他们纵欲肆志,而是不加摧残,不与违拗,引导他们满足欲望,归结到合理而有系统的道路上去。”(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儿童的欲望有时是不应达到的,或者是扰乱秩序的。对于儿童不正当的欲望,他提出不可以遏止,因为无论何人,欲望受到遏止将会何等懊丧!他认为最好用替代的方法以求补救。“他们有了替代的欲望,不蹈空虚,不生恶果,终于得到了满足,那是何等的安慰,何等的快活!倘若为了维持秩序,不想个替代的方法,只一味遏止,秩序固然维持了,却断丧了他们活动的原动力,实在得不偿失。”(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儿童对于环境,兴趣所及有所不同;他们各从所好,随时运用心力和体力,“或是工作,或是游戏,来满足各自的欲望,便随时长进经验,随时有所创作有所进步”。(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他指出,知识的获得“只不过是欲望、兴趣和努力相连续的结果”。(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他认为:“要使儿童经常有求知的动机,须要根据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想方法来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们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他指出:“因为知识是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离开了求知者的主观便无所谓知识,所以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我不能沾他的一些光。”(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二、学校要有趣味,不要办成枯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认为,知识的获得并不专靠在校读书,学校要培养儿童多样化兴趣。读书不过是种种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罢了。读书是手段,并不是最后目的。鉴于此,他强调:“学校宜使儿童多多接触实际事物,使他们随处觉得有兴趣,随处可以研究,他们就随处可以获得切己的利益。”(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关于要让儿童在校生活趣味化,叶圣陶说:“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他认为:“人的生活,以他的兴趣所及的事物来划定广狭远近的范围。一个人兴趣所及的事物很少,那么他的生活就非常狭小浅近。”(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他对“把学校弄得非常简单”批评道:“现在一般的学校不是枯寂无味,像座古庙,便是五花八门,像个杂乱的古董铺,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没有趣味。”(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学生一进这样的学校就觉得没趣,就把学校里所教授的抛在一旁,心思和气力都用到学校以外的事物上去了,那么社会上的种种弱点不免乘虚而入。”(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针对学校存在的千篇一律、味同嚼蜡的教学,他呼吁:“我又要请求为教师的,不要将学校成为枯庙,将课本像和尚念梵咒那样给儿童死读。你们可以化学校为花园,为农圃,为剧院,为工场。他们在里面有丰富有趣的生活,一面用你们的眼光选择很好的文学给他们读,不仅是读,且使他们于此感动,于此陶醉。”(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他说:“设备简陋的学校,什么东西都没有,即比不良家庭,亦觉干枯百倍。儿童处这等境遇里,聪明闭塞,心无所注。”(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感兴趣是儿童有幸福感的前提。他说:“我见到许多进过小学的儿童,觉得他们并没有从受教育上得到什么幸福。”(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其原因就在于学校了无趣味。他说:“好像学校是一个模型,儿童是一种物质。玻璃厂里的做瓶子的模型,一定要把玻璃装进去才能成器,把泥土装进去成不了玻璃瓶的,所以玻璃厂不要泥土。学校对于儿童也是如此,你若是个不中式的儿童,学校就认为是不能成器的,不合制造之用,必定将你剔出。”(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引导儿童过积极的学校生活可避免虚伪的兴趣。他说:“以前的小学教育,较好的也不过求教授有趣味,至于儿童是否真有兴趣,他们就不管了。”(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他认为,这样做,只能导致儿童的人生非常狭小浅近。他主张兴趣教育,反对让儿童消极适应生活。儿童坐在教室里,所占的地位不过一桌一椅,所见的东西不出于一室之外,所接触的事物就是某某科目,这是一种特意的拘束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即使有实观教育,得以验证,哪里及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事物,自己设法去试验它证实它那样有兴趣呢?”(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他指出:如果儿童消极地适应学校生活,那么获得的真实知识就大打折扣,因为,“他们把活动的心性和丰富的兴趣,白白地埋葬在教室和书籍里头了”。(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三、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是课程设置富有兴趣的前提
叶圣陶认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未做之先总有一种需求,这就是目的;以为目的达不到,便是非常的缺憾;唯有朝着目的做去,觉得越来越接近目的了,兴趣也就自然来了;这样越做越有兴趣,结果便是成功。”(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他强调,兴趣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使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人,不要让儿童盲从书籍。儿童的心力如果全用在书籍上,或者注释,或者讲解,或者记忆,或者议论,那么儿童“只处于客的地位”。(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教师的真知识终究是教师的,与儿童没有关系;教师用语言和文字将古人的和自己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儿童,即使这些经验千真万确,毫无疑义的,也不一定能使儿童得到真知识。他认为:“这许多经验在教师固然已心领神会,亦知亦行了,在儿童也许不觉得需要,不发生兴趣。”(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针对学校里忽视学生兴趣、脱离实际生活、把课程科目划分得支离破碎的缺憾,他说:“学校里选定了若干科目来教授儿童,教者以为儿童一定要学习了这许多东西,方算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所以只要进了学校,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有兴趣没有兴趣,这些科目是非学习不可的。”(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他批评道:“儿童倘若在科目之外另有需要的事和感兴趣的活动,因为没有定在科目之中,在学校里只得舍弃而不去弄它。”(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他指出:“今后的教育要力求于扩充儿童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他们养成终身的习惯。”(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单纯地将德育知识化、德目化是造成儿童对德育课程丧失兴趣的重要原因。叶圣陶一直坚持这个观点。他说:“德目对于儿童来说,是绝对不会发生兴趣的。成人有着牢固的成见,不能自己破除思想里笃古尊贤的偶像,才会对德目产生病态的兴趣,并且成为种种德目的牺牲。”(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他指出:“教师的训导、教授、管理,既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然而他们那喜欢观察、玩弄、仿效等本能,却仍然要随处发泄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如果不从合理而系统的路走去,就跑到了散漫无归的荒野。”(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儿童有解决疑难和应付环境等种种兴趣,其各种举措并不是为了什么未来的效益和功利。他认为,儿童逢到疑难当前,只想去弄明白,去应付,所以,“他们只管自己去玩弄、抚摩、观察、实验,在成人看来也许觉得可笑,而他们却有无上的乐趣”。(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他说:儿童的不好学,一定是学校里的设施不能引起他们的玩弄、抚摩、观察、实验的动机,因此不能使他们产生快感,结果就是使他们不高兴去练习。儿童从解决疑难得到了快感,就欢呼跳跃,继续学习,“因为对任何事物都有兴趣,他们就肯练习,新的经验就逐渐增多了”。(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四、教材和课外读物必须富有趣味才能对儿童有吸引力
叶圣陶认为,教材要具有趣味性。他指出:“儿童的生活,差不多浸渍于感情之中;冷静的理解,旁观的述说,在儿童殊觉无味。要使儿童感觉无味,就不是最好的教材。”(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他认为:“教材也许可以从儿童自身得到。儿童生活里面,恒有大感兴味,永记不忘的”;“譬如共同种菜,一切经过的,他们都非常地感有兴味,则令他们自记种菜之事,即令自读,便是最好的教材。”(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所以,他反复申说:“国文教材普遍的标准,当为儿童所曾接触的事物,而表出的方法,又能引起儿童的感情的。换一句说,就是具有文学趣味的。”(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他说:“文学趣味本是儿童的夙好呢,教师当然要教他们以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了。”(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他认为,教科书的那种体裁也有自身的弱点:“第一是引起厌倦;第二,无论讲的什么,总使人有一种毫不亲切的感觉,仿佛是生活以外的事情。”(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每天对着一些不相干的名称、数字跟原理,这生活并不比囚犯快适了多少呀!”(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所以,他的眼光没有囿于课本。他说:“从分量讲,科内教材有定量,虽足使儿童感兴味,尚不能餍足。唯有取兴味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如此,国文教授的收益必更大。”(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鉴于“我国地方很大,各地民情互异,传说故事之类,一定含有很好的意义和趣味”,他呼吁要注意搜集和汰别;对于“因风俗习惯太相悬殊的缘故,或者不能充分地引起学生的趣味”的外国童话译本要注意鉴别和选择。(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教育者把教科书“看作唯一的宝贝”,好像除了教科书的传授以外就无所谓教育,“这岂不叫人焦心?”(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出于维护儿童的兴趣的多样性,他长期坚持课外读物要与教科书密切配合。他说:“课堂里教的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东西,各级课本是这些东西的扼要的记载和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它,消化它。再给他们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他们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读过之后怀着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这样,不但课内学得的东西更加巩固,求知欲也更加旺盛了。”(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他进而指出:“多给少年儿童介绍些课外读物,就好比推动他们出去跑跑,要他们从而发生无穷的兴趣,立下跑遍全世界的宏愿。”(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谈到课外读物的类别,他说:“参阅的书籍仍以兴趣为主,学术等文次之。因为少年期的学生,正在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趣的文章,方可以引之入胜。”(注:《叶圣陶集》第1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儿童读物要引起儿童兴趣必需坚持图文并茂,这是他一贯的观点。他说:“儿童喜观图画,一编到手,唯此为先。佳作莫逢,劣品亦复过瘾。”(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3页。)因此,儿童读物的插图、装帧要尽可能优美。好的插图要不拘泥于文字内容,而能对文字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他指出:“插图要能帮助读者深入领会书中的意思,要能引起读者宛如身入其境的想象,那才算是好的插图。至于装帧,好比一座建筑物的门面,能把门面布置得切合内部结构,具有引人入胜的趣味,岂不叫读者一拿到手就感到喜爱,急于要翻开来阅读?”(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317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叶圣陶倡导儿童文学进教材。他编写的《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就收录了他亲自创作的大量儿童文学作品。他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当时我编写这一部国语课本,就是这样想的。”(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页。)他强调:“童话故事就是儿童所需要的,应当取为教材。”(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他指出:“人事是儿童所乐知的,也是儿童所必须知道的,关系这个,各地往往有谐韵的歌曲,演唱的戏剧;歌咏之馀,实长民志。教师如获得这等东西,就当视为至宝,取为教材。”(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他主张要辩证看待教材系统性和趣味性的关系。要注意兴趣原则,但不能走向趣味主义的以形式害情感。他说:“真正的文艺品不是供人消遣的,然而人们对于它的爱好和陶醉一定远胜于玩物的作品,因为它不仅是告诉人一个有趣的故事,不是要满足人的好奇心,而在唤起人的同情;它不仅是给人看一篇文字,这篇文字里含有活力,能够吸引读者于不自觉。”(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他与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问世后,颇受好评。但他反思说:“我们自己发觉的缺点有一端就是太严整、太系统化了些。本书所采的是直进的编制法,步骤的完密是其长处,平板是其毛病。”(注:《叶圣陶集》第1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但本书是彻头彻尾采取‘文章学’的系统,不愿为了变化兴味自乱其步骤。为补救平板计,也曾于可能的范围内力求变化。”(注:《叶圣陶集》第1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五、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
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影响他人的能力的大小强弱,多半靠他自己的兴趣的多少深浅。无论何人,如果要影响他人,必须同情和了解他人的兴趣所在。”(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常言道: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他总结道:“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他认为要想方设法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他说:“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基础科学到现代技术,许许多多知识都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都想知道。”(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对了然无趣、味同嚼蜡的教师捧着课本、学生对着课本、念一句讲一句、看一句听一句的教学情景,他认为是滑稽和残酷的。之所以说滑稽,是因为“任何功课都变为国文课了,而且是教学不得其法的国文课了”;之所以说残酷,是因为“学生除了听讲以外再没有别的工作,这样听讲要连续的四五个钟头,实在是一种难受的刑罚”。(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他指出:“试想我们在什么会场里听人演讲,演讲者的话如果无多意义,很少趣味,如果延长到两三个钟头,我们也要移动椅子,拖擦鞋底,作希望离座的表示”。(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这是因为听讲到底是被动的事情,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似的感觉。因此,他说:“叫学生一味听讲,实际上无异于要他们游心外骛或者什么都不想,无异于摧残他们的心思活动的机能,岂不是残酷?”(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最好形式。他主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毕其一生,他大力倡导“教是达到不需要教”。他说:“教育虽然着重在教字,最终的目的却在受教育者自求得之。”(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他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就曾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为剧本进行表演。他提出:“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动孩子们自编剧本来排演。这样就可使孩子们从戏剧方面感到更多的乐趣,受到更多的教育。”(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他认为:“表演故事,儿童处个中人的地位说话,情思与声音易于一致,即多兴趣,复收练习之效。”(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叶圣陶不否认考试在学习上的价值,但他反对考试本位论。他认为,把考试当作解决“教育的成绩不良,学生对于功课没有兴趣”的“唯一的补救办法”是错误的。(注:《叶圣陶集》第1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学校和学生都把应付考试作为一种严重的功课,于是所谓指导应试的投机书籍,便代替了正式的课本和有益的参考读物了。
他认为教育教学太随便,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他列举了当时唱歌教学、绘画教学和国文教学太随便的例子。唱歌教学上的弊端是:拉开喉咙唱几句就算了,不注意歌词,不注意曲谱,不注意声音的训练与感情的表达。一般歌词之劣陋肤浅,且大都具有教训色彩,“教者教起来,绝不问儿童解此歌词与否,至其有无兴趣当然更不管了,只教他们照字唱着,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就是了”。(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儿童的歌词浅明固然是必要,但绝不就是随便说几句话,一样要具备文艺家创作的情思和诗的精神。诗是何等可贵的东西,它能使我们每一个细胞活动而有兴趣。”(注:《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绘画教学上的弊端是:按照样张临一副就算了,不注意思想,不注意观察,不注意实物的描写与画面的安排。他认为:“因为太随便了,少年们觉得那是些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那是些没有什么兴味的事情。接触艺术,本该是大有兴味的,而竟觉得没有什么兴味,少年们太吃亏了——失去了应该有并且可能有的一种享受。”(注:《叶圣陶集》第1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关于国文教学,他指出:“宜为学童特设境遇,引起他们的需要、他们学习国文的动机,而后教授国文”;教授国文不单纯以教授形式为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国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总之,他认为:“小学教育的不论何科,必须能成为整个的一件事实时,而后学童感觉亲切有味。”(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关于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他指出:“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注:《叶圣陶集》第1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他主张,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对作文深感兴趣。他说:“现在有些学生怕作文,不能完全怪学生,恐怕老师也有责任。比如出的作文题,学生没有什么可说的,或者学生作文中有些优点,没有适当地给他鼓励,这些都会使学生扫兴,渐渐讨厌作文。如果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重要,又没有兴趣,作文还能作好吗?”(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叶圣陶提倡“为己”之学,就是说所学都归自己受用,跟个人发生关系,生活从而丰富美满。他认为:印在书本上的不过是各种道理跟做法,关键还在把它们化为自身的“知”和“能”,使各种功课与思想行为打成一片,而且“要乐于做到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乐之’的阶段,凡是所学的东西还有不是为己的吗?”(注:《叶圣陶集》第1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175页。)
教师当为儿童特设境遇,目的在使其自身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然而先生所授的书本,偏要天天相亲。试想,就是书本里满盛着有味的故事,好玩的花鸟,在儿童有什么趣味?”(注:《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叶圣陶认为:“教育者需要扩充自己的兴趣范围,更需要真切了解儿童的兴趣可能及到的范围。”(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他举例说:“树木怎样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蓖麻、向日葵怎么样萌发拔茎,开花结果,其中有相同相似之处,也有大不相同之处,仔细想想,都是极有趣味的。”(注:《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他指出,贤明的老师对学生要因势利导,教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学会准确记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叶圣陶的兴趣教育思想,包括顺应、保护和引导儿童兴趣,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编制及选择要体现兴趣原则等论断,均是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思想的鲜明体现。他认为兴趣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应培养和利用兴趣促进儿童发展。他会通古今,兼容中西,将我国传统乐学思想与西方实用主义的兴趣主张有机结合,试图构建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体系。他的兴趣教育思想永远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作者:刘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