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童话的教育价值

作者:李怀源《2016叶圣陶研究年刊》

  1923年,叶圣陶(以下除标题引文外,简称“叶老”)出版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内收《小白船》《芳儿的梦》《鲤鱼的遇险》《稻草人》等23篇童话。1931年《古代英雄的石像》由开明书店出版,收《书的夜话》《皇帝的新衣》等9篇童话。这一童话集的风格已不同于早期的《稻草人》。随后叶老在1936年还创作了《鸟言兽语》和《火车头的经历》。

  商金林教授选编的《叶圣陶童话全集》包括四卷:第一卷为《稻草人》(上);第二卷为《稻草人》(下);第三卷为《古代英雄的石像》;第四卷为《鸟言兽语》。《全集》收录了叶老创作的全部43篇童话。

  《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全集分上下两卷。上卷收入童话、生活、散文,下卷收入小说、儿歌、小话剧以及再创作的作品等。全集共192篇。叶老童话作品占到他整个儿童文学创作的五分之一还要多,时间相对集中,可见用力之多。

  叶老童话在小学阶段有哪些教育价值,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文化——叶圣陶童话的育人功能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的创作,一定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因素。叶老的童话同他本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同他个人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脾气秉性、生活经历、阅读与写作经验等等都有关联。所以,读叶老的童话,就是在读叶老这个人。读者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一)作者带来的影响

  以叶老个人的魅力来唤醒学生内心的力量,这就是育人的最高境界——以人育人。对于处于学生阶段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方向,这个方向需要一个具体的人作为标志,是可以亲近的、具体的。那叶老无疑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叶老是个不喜冲突的人,生活中“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太清楚了。’……他的和易是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叶老的这种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就是较少出现矛盾和冲突,带有一种“天真”的本色。叶老作品的这种特点,正好符合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容易理解,易于接受。

  郑振铎先生在《〈稻草人〉序》中提到“成人的悲哀”,他是这样说的:“我们试看他后来的作品,虽然他依旧想用同样的笔调来写近于儿童的文字,而同时却不自禁地融化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固然,在文字方面,儿童是不会看不懂的,而那透过纸背的深情,儿童未必便能体会。”这也是对叶老这个人的更好的说明,从郑振铎的角度而言,叶老也在用他的作品传递深刻的思想,而这些思想虽然想接近儿童,但是儿童未必能够理解。当然,隔着时代,现代的儿童是否能够读懂,也未可知。同时说明的是,叶老的立意还是深远的,不是单纯地取悦于小读者。

  朱自强认为:“如果以儿童文学的本质和儿童文学创作的艺术范型来衡量,《稻草人》童话显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和典范性的。”朱自强认为叶老的童话表现的是成人的思想、情感、心态和艺术旨趣,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欣赏趣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作者身处的特殊时代不可能是“儿童的时代”。从朱自强的判断中,可以看出在叶老的时代虽然努力贴近儿童,表现儿童,但是,因为时空的阻隔,叶老的作品并没有摆脱成人的干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童话。这就与郑振铎的说法相吻合了,证明叶老以童话的方式负载了成人世界的愿望与期许。

  商金林论述:“叶圣陶是一位追求崇高理想的作家,他始终立足于极高的精神层次去俯视生活,关照和反思人类的精神存在。……他笔下的两种童话世界:既憧憬‘爱’与‘美’的诗化了的意境,又不自觉地改变了方向,用沉重的笔触写出了人生种种冷酷场景。”商教授研究叶老及叶老作品多年,用非常精炼准确的语言,概括了叶老童话的特点,以诗化之境衬心中之痛。

  由此可见,叶老的童话是想立足“儿童本位”,但又难免“成人的悲哀”。这是当时文化观念的必然产物,恰恰说明了文化的不可跨越。而这种不可跨越,丝毫不会影响到叶老的精神传递。时代有局限,而“真、善、美、和”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叶老的温良敦厚通过他创作的童话向不同时期的学生传递着,相信还会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二)角色带来的启示

  叶老的童话,通过塑造的种种角色传递着他的思想。他笔下的童话角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拟人化的动植物;一类是现实中的平常人。拟人化的,如种子、梧桐子、鲤鱼、画眉、小黄猫、稻草人、野牛、石像、含羞草、蚕和蚂蚁、熊夫人、月姑娘……现实中的人,如傻子、芳儿、旅行家、富翁、瞎子和聋子、跛乞丐、皇帝……这些角色往往就能在题目中看出来。

  把动物植物拟人化,在其原有特点的基础上,赋予人的思想感情,通过童话中的角色的活动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情况。如《稻草人》中的主角稻草人,他善良、正真,当它看到人们悲惨遭遇的时候,它“叹气”“伤心”,甚至痛心地哭。虽然把稻草人拟人化,但并没有超越稻草人的局限。当稻草人看到小飞蛾在稻叶上留下卵,它为主人担心,它要告诉主人“使她及早看到这个”,可是“他不会叫喊”,除了摇动挂着的扇子。

  常人体童话,往往是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奇异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芳儿的梦》《傻子》《瞎子和聋子》《皇帝的新衣》等。《傻子》中主角傻子有很多异乎常人的行为,通过营造的“违背常理”的“事实”,让角色特点非常突出。《皇帝的新衣》是在安徒生《皇帝的新装》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让故事更加离奇。

  学生在阅读这些童话的时候,自然会有角色的代入感,他们总会把自己想象成积极和正义的一个角色,他们会把自己想象成“稻草人”“男孩儿”“女孩儿”等,经历故事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学生就是在具体的角色体验中,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认同,实现自我发展的。叶老的童话和其他人的童话一样,能够起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化”的作用。

  有意思的是,叶老在1936年1月11日发表的《“鸟言兽语”》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一般小学教科书往往记载着‘鸟言兽语’,让小学生跟鸟兽作伴,这怎么行!他又说许多教育家都认为这是人类的堕落,小学生尽念‘鸟言兽语’,一定弄得思想不清楚,行为不正当,跟鸟兽没有分别。最后他说小学教科书一定要完全排斥‘鸟言兽语’,人类的教育才有转向光明的希望。”叶老的这篇童话是在回应当时一些教育家反对“小猫叫,小狗跳”式的教科书编写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发展历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时期,受了西方儿童文学影响的编辑们,用“童话体”来编写教科书,马上就有另外一批人反对,理由是“鸟言兽语”不仅不能带来思想上的启迪,连语言水平也降低了。叶老显然对这一点是不认同的。他认为“我看人类可以分成两批,一批人说的有道理,另一批人说的完全没道理。他们虽然都自以为‘人言人语’,实在不能一概而论。咱们的‘鸟言兽语’可不同,咱们大家按道理说话,一是一,二是二,一点儿没有错儿。‘人言人语’跟‘鸟言兽语’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叶老的观念中,还是把说真话放在第一位的,他的童话作品中也是让角色说真话的。很显然,在这样的童话作品中学生是会受到“真”教育的,才可能成为“真”的人。


  二、文体——叶圣陶童话的思维价值

  小学阅读教学受“文以载道”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颇深,所以,阅读教学往往加入太多的道德教育。而这些道德教育又多是通过“说教”和“牵强附会”实现的。难免出现“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立场,为了突出某个需要的价值取向而放弃作品的多元的,丰富的价值。

  叶老的童话创作虽然有“教育意味”,但是不能否认童话作品的思维价值。

  艾英的《叶圣陶童话研究》,从童话文体的艺术范式入手,从“结构”“叙事视角”和“隐含读者”三个角度对叶老童话进行了探讨。这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叶老童话如果拿到阅读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应该怎样教?

  (一)童话美好结局的正面激励

  从成人的角度而言“童话都是骗人的”,因为童话的美好结局在现实中并不经常发生。童话的美好结局正符合儿童的期待,无论经历了什么,主角都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儿童不需要现实的逻辑,只需要美好的结局。

  为什么童话要用这种叙述结构呢?童话是帮助儿童成长的。童话的作用在于“温暖心灵”。在现实的世界中,儿童成长中总会碰到很多难题,他们需要去解决这些难题。儿童需要面对人生,面对未来,面对现实的苦难,所以就有了童话。

  《小白船》和《燕子》的故事比较简单,两个小孩和燕子遭遇的危险似乎也不大,所以危机的解除似乎也不是很神奇。《鲤鱼的遇险》相较而言,故事的惊心动魄就更加牵动小孩的心。但是,无论如何,主角都化险为夷,回归常态生活。这就能够让学生经历一种内心体验,无论眼下多么艰险,只要不断向前,总会克服困难,走向平安。

  这种叙述结构,给学生一种光明的指引,就像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凯特·迪卡米洛在《浪漫鼠德佩罗》这本书中一直告诉小读者的——“故事就是光明”。童话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儿童前进的方向,给他们积极的影响。受了童话影响的人才可能是“善”的人。


  (二)童话曲折考验的自我完善

  宋代理学自周敦颐传至二程,分为两派,一派是发端于程颐,发扬于朱熹的理学,一派是发端于程颢,发扬于陆九渊的心学,心学比理学更重视个人内心的体验。王阳明倡导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道德与行动的统一。现在王阳明心学被推崇的原因之一,是每个人都需要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这个统一,需要给自己一个哲学框架然后去付诸行动。童话的阅读为学生“知行合一”提供了可能性。

  童话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主角必定要经受某种“考验”。这和中国民间传说的特点相同。童话主角的成长要有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是成长的契机,但是,这个契机并不是摆在那里的,而是要主角经历千辛万苦才会突然出现的。如《傻子》中的傻子,他所经历的痛苦是别人所不能忍受的,但是,他已经形成习惯了,等到国王要杀人出气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这时候一切忽然改变了,国王没有杀他,而是受到启发,忽然顿悟,并且给傻子一个表现的机会,让傻子的命运与以前截然不同。

  学生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会有两类思考。

  一是思考如何面对苦难。都说“苦是一剂良药”,但是苦口的良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难以下咽的。在童话这层糖衣包裹之下,学生能够面对,能够吃下,能够被治愈。当学生和主角一起经历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紧张,一起面对峰回路转的时候,他们会释然。当光明出现的时候,前面所有的困难就变成了人生经验。这些阅读体验就是学生的基本人生经验,他们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这些宝贵经验能够教会他们如何面对眼前暂时的困难。这样的阅读,还会让学生变得坚韧起来,忍一忍,继续向前,就能够出现转机。

  二是如何完善自身。阅读的过程也是处理内在矛盾的过程。学生阅读《稻草人》《傻子》这样的作品时,内心一定是非常纠结的,从社会道德的角度,他们会认同“稻草人”和“傻子”的做法。从个人选择的角度,他们可能不会选择做“稻草人”和“傻子”那样的人。这样“理想”与“现实”的争斗,就是学生内心的丰富与完善。这样的人才可能是“和”的人。


  三、文字——叶圣陶童话的表现意义

  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叶老用他的语言展现了他眼中的世界以及心中的世界。

  (一)情景再现的真实画面

  在《小白船》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条小溪是各种可爱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里,只是微笑,有时做很好看的舞蹈。绿草上滴了露珠,好像仙人的衣服,耀人眼睛。溪面铺着萍叶,矗起些桂黄的萍花,仿佛热带地方的睡莲——可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来往,针一般地微细,独有两颗眼珠,大而发光。”这是一幅自然中的画面,小溪是家,小红花、绿草、浮萍、小鱼是这个家的主人,他们以各自的姿态生活在这里。在红、绿、蓝的色彩中,小红花微笑,舞蹈;滴了露珠的小草耀眼;浮萍像小小的睡莲;小鱼的眼睛发着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用平时可见的物,用平时可见的色,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比喻,拟人等手法,把一个“小世界”展现在小读者面前,为“小白船”“小孩子”的出现做了一个背景。叶老用这些“小”的描绘,营造了一个儿童生活的世界,努力还原儿童的生活场景,唤起想象,产生向往。

  如果说《小白船》里描写的是静态画面,那还有很多动态的画面,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世界。《眼泪》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他来到一条马路边上。汽车呜呜地叫着,跑得比风还快。行路的人看前顾后,非常惊惶,只怕被汽车撞倒。运煤的大车慢吞吞的,拉车的骡子瘦得只剩下包在骨头上的一层皮,又脏又黑的毛全让汗水给沾湿了。它们好象就要跌倒了,还半闭着眼睛,一步挨一步地向前走。赶车的人脸上沾满了煤屑,眼睛仿佛睁不开似的。只露出红得可怕的嘴唇。人力车夫的胳膊像翅膀一般张开着,双手使劲按住车把,两条腿飞一样地奔跑,脚跟几乎踢着自己的屁股风刮起一阵阵灰沙,扑向他们的鼻孔里嘴里。他们呼呼地喘着气,好像拉风箱似地,浑身的汗哪有工夫只好由它洒在地上。”场景是马路上,汽车,行人,运煤车,拉车的骡子,赶车人,人力车夫都在运动,他们都在拼命的向着前方。这幅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街景”,虽然现代的学生无法完全想象,但是已经能够感受到人们拼命的奔忙,能带给学生足够的真实感。

  像上面这样的画面描写,在叶老的童话中多次出现。教学时,可以把这些画面放在一起,通过比较体会文字的魅力。


  (二)文学表达的隐含意味

  文学的表达在于不会直接告诉读者一个标准答案,而通过语言传递某种感觉。

  如叶老在《克宜的经历》里所写:“在商店里,在医院里,在戏馆里,所有的人都是皮包着骨,脸上全没血色,他们的又细又小的腿脚正像鸡的腿脚。”如他在《画眉鸟》里所写:“有腿的人却要别人拉着走,拉的人的额上的汗渗出来,像蒸笼的盖,几个油腻蒙了周身的人,终日在沸油的镬子旁为了客人的吩咐而作工,唱歌的女孩子面孔涨得红了,在迸出高声的时候,眉头皱了好几回,颧骨上面的筋也涨粗了,她也是为他人而唱的。”

  这些是在表现真实世界里的人,但是,并没有说出作者自己的评判,叶老在用这样的描写表达他的观念,这些人都生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灵魂是不自由的,身体都会不健康……这些隐含的意味,通过一定的背景介绍,学生也能够体会到。

  当然,叶老的作品中更多传递着美好的意味。如《小白船》中的《鱼儿歌》:鱼儿来,鱼儿来,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我们唱好听的歌,愿意跟你们一块儿玩……

  体会文字背后的隐含意味,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思维挑战,也是一种语感训练,文学表达背后是一个“美”的世界,能够看到这个世界的人才可能是“美”的人。

  叶老的童话共有43篇,教师在用来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单篇,可以把其中几篇相类似的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文字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叶老童话的教学意义。这需要专文对此进行介绍,在此不赘述。

  总之,读叶老的童话,是小学生的中国儿童文学必修课。教育者承担着“教”的任务,有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跨越时代的阻隔,能够阅读,能够思考,能够实践,能够创造。叶老童话因其独特的魅力,一定会促进学生向着“真”“善”“美”“和”的人生不断迈进。

(作者:李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