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叶圣陶那样做人处事
——践行叶圣陶思想的点滴体会

作者:周民森《2016叶圣陶研究年刊》

  1912年,叶圣陶先生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先后在苏州言子庙小学、上海尚公小学当教师。1917年春至1921年夏,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市东郊甪直镇的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们一起进行教育改革,并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叶圣陶先生在甪直虽然只有四年多的时间,但是他从此尝到了当教师的“甜津津的味道”,他的好多文学作品都发端于甪直,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都取材于甪直的生活。甪直这段经历对叶圣陶先生后来的人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1977年5月,83岁高龄的叶圣陶先生重访甪直时深情地说:“我真正的教育生涯和创作生涯是从甪直开始的”,还把甪直称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甪直人民深切怀念叶圣陶先生,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社会各界人士,对叶老都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作为甪直人当中的一员,回顾自己从事教育、文化工作的36年历程,叶圣陶先生始终是引领我前行的明灯。以叶圣陶为榜样,崇尚真善美,襟怀孺子牛,成了我的座右铭。下面,我把在践行叶圣陶思想过程中的几个小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收获“生生农场”的耕耘喜悦

  叶圣陶先生在甪直执教期间,跟学生们一起开辟了“生生农场”。“生生”既是先生和学生的意思,表示农场是师生一起劳动、一起耕耘、一起收获的园地,又寓“生生不息”之意。我在甪直小学任教期间,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的“生生农场”,让学生尽享“成功的喜悦”。

  1987年9月,吴县政协会同甪直镇人民政府,把叶圣陶先生当年执教的旧址进行修复。当时,我担任甪直中心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在修葺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课余及少先队活动时间,组织同学们前往叶圣陶先生执教旧址,一起清扫场地,一起擦拭门窗。我还发动全校少先队员捐出零花钱,买来了一批冬青树苗,一起动手栽培,建成了一条“红领巾绿化路”。这个活动的新闻照片还刊登在1989年10月号《江苏教育》(小学版)封底呢。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在北京逝世,甪直人民就将该旧址修建为“叶圣陶先生纪念馆”。这一年的12月8日,叶圣陶先生的骨灰从北京送回了甪直,长眠在他和学生们一起劳动过的土地上。“红领巾绿化路”两侧的冬青像两列卫士,守护着叶圣陶先生。直到现在,每当当年在这里参加植树的师生们来到叶圣陶先生纪念馆,看到郁郁葱葱的冬青树,想到叶圣陶先生的道德风范,心中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

  1990年7月4日,我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该报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举办“我是税法小小宣传员”暑假有奖征文比赛的活动启事。我立刻筹划方案,积极辅导同学们参加这个活动。在暑假中,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税法知识,一起动手“刻蜡纸”,印刷税法宣传单。我还认真辅导学生向家长及身边的亲属宣传税法,多次跟学生一起穿街走巷,向个体经商户发放传单,宣传税法。我和我的学生们就这样在这特别的“生生农场”里,辛勤劳动了一个暑假,收获了许多成果。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经商的叔叔阿姨和爷爷奶奶都懂得了依法纳税的道理。同学们也在活动中丰富了生活,锻炼了能力,完成了征文。

  令人惊喜的是,1990年10月31日出版的《中国少年报》第二版,公布的《“我是税法小小宣传员”征文比赛获奖名单》中,赫然印着全国10个“组织奖名单”,其中就有“江苏吴县甪直中心小学”。全校师生为我们荣获全国“十佳组织奖”奔走相告,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11月16日,我应邀前往北京,接受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源潮的颁奖。

  二、难忘东四八条的送别情景

  每年11月中旬的北京,气温已经寒冷,但是1990年11月16日的北京,对我来说没有一丝寒意,至今想起还是心情激荡,热泪盈眶。

  这天,我应中国少年报社和国家税务总局邀请,来到北京参加“我是税法小小宣传员”征文比赛颁奖活动。活动之馀,我前往北京东城区东四八条71号,专程拜访叶至善先生。


  东四八条71号,是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院门为小如意门一间,硬山合瓦清水脊,门楣有精美的砖雕图案。我心存敬意,轻轻敲响了大门。叶至善先生的二儿子大奎出来开门。在大奎的热情指引下,我们跨过一字影壁,来到二进院。二进院北房三间,前带廊,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三间。大奎领我来到正中那间作为客厅也是餐厅的大屋,让我先进门坐下后,就去通报父亲。我环视四周,室内除了书多,别的陈设极其普通,家具已经陈旧,沙发的弹簧已经没有了弹性。桌上摆满了书稿和参考书,大多还是摊开着的。

  一会儿工夫,叶至善先生从房内出来。我起身做自我介绍后,就进入我登门拜访的话题。1991年4月,民进中央叶圣陶研究会将举办首届叶圣陶教育思想研讨会,甪直小学被定为观摩现场。为此,学校领导进行了周密部署,除了安排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课堂教学向大会提供观摩现场外,还安排我组织一次少先队中队主题活动。我设想以“面对叶爷爷的厚望”为主题,让师生们一起畅谈感受,编织梦想。叶至善先生赞同了我的方案,还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叶圣陶先生关于教育、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的主张,以及对甪直小学的期望。交谈中,叶至善先生多次用了苏州话,让我愈发感到和蔼可亲。约莫半小时,我结束了访谈,起身告辞。叶至善先生也起身,还热情地握着我的手,执意要送我到大门口。

  就在东四八条71号门口,一位73岁的老人和一位30岁的小伙子紧紧地握着手,久久不愿松开。这是晚辈对长辈的敬仰,这是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我深深道谢,请叶至善先生先回屋。他执意不肯。反复推让几次后,我没有一点儿办法,只好告别转身,朝前走去。

  我前行数分钟后,情不自禁地回首张望,想再看一眼叶宅,竟然看到叶至善先生还是站在门口,正目送我前行。他看到我转身再次道别时,竟然向我行九十度鞠躬礼。

  这送别情景,永远定格在东四八条,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让我终生难忘。那次访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家规家风。也就是从那时起,叶圣陶先生家人做人处事的风格,成为我前进的航标,学习的楷模。今天,叶至善先生已经离开我们10年多了,但是我跟叶家人一直维系着胜于血肉同胞的情谊,而且越来越浓醇。


  三、探索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

  纵观叶圣陶先生教育、教学文集,不难发现,“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是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主张。他对于养成良好习惯,有专文的论述,更有散见于其他文章的论述。我曾经做过统计,仅在《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答教师100封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就有50多篇文章近200处文字涉及,这一观点,随叶圣陶先生阅历的增加而日趋完善,直至晚年。

  至于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叶圣陶先生也有明确阐述。他认为“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在叶圣陶先生看来,凡是要求学生受教育的,都要养成良好习惯。他还高度地概括,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这里的“一切”,不但表明了叶圣陶先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思想范畴,更为重要的是道出了他的养成教育思想的真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造就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

  我在18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深入领会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10年多的实践探索中,始终践行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叶圣陶教育思想。事实上,教师也好,家长也罢,必须跟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充分信任他们,正确引导他们。还必须跟孩子建立园丁与种子的关系,用心栽培,适时耕耘。因为孩子是受教育的人,如同种子成长一样,需要足够的养分,丰沛的阳光雨露,他们绝对不是受教育的容器。

  正是因为有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又能结合当今学生的身心实际,我才取得了教育和研究的双丰收。所教班级班风正,师生关系亲,学习气氛好,学生素养高。我自己的多篇教学实践论文在省级和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比如:《认真历练,培植立诚——实践叶圣陶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体会》,发表于1992年6月《江苏教育》(小学版);《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是叶圣陶的作文教学主导思想》,发表于1993年6月《课程·教材·教法》;《养成良好习惯,造就合格公民——管窥叶圣陶养成教育思想》,发表于1994年2月《基础教育研究》。


  四、传播教育为人生的圣陶文化

  2000年1月,我告别三尺讲台,走进甪直镇文化站。从此,我跳出教育看教育,站在教育立场看文化,越来越感到叶圣陶思想博大精深。

  甪直,古称甫里,至今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人文荟萃,胜迹遍布,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春秋时,吴王阖闾在此构离宫,夫差筑梧桐园。南北朝天监年间境内建有保圣教寺、白莲讲寺、延圣禅寺。晚唐文学家陆龟蒙隐居于此,建别业,与皮日休、罗隐等当时文化名士聚集甫里,相游唱和,极盛一时,对后来甪直读书风气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清历代名贤如魏了翁、赵子昂、高启、徐达源等,都曾与甪直结缘,或隐居寄寓,或传道授业,都为甪直文化的发展出力添彩。

  1917年春,叶圣陶先生来到直五高执教。1919年夏,他把家从苏州搬到直,和外祖母、母亲以及妻子胡墨林,还有刚满周岁的长子叶至善,一起过上了恬静的“乡村生活”。叶圣陶先生从此做了甪直人,和夫人胡墨林“晨晚到校返寓”,通过改革教育来影响家庭,服务社会,改造乡村。

  叶圣陶先生在甪直期间,不仅潜心教育,关心学生,从事教育革新和文学创作,还与王伯祥一起刻印了《直声》文艺周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甪直保圣寺古物馆塑壁罗汉的保存,叶圣陶先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顾颉刚先生和叶圣陶先生是同窗好友。1918年9月,大学者顾颉刚先生的第一任夫人逝世,是叶圣陶先生邀请他来甪直散心。顾颉刚先生看到保圣寺大殿里的罗汉及塑壁十分惊诧,疑是唐代塑圣杨惠之的作品。于是,就有了顾颉刚与甪直保圣寺塑像的不解之缘。在随后的七年间,顾颉刚先生连作五篇长文呼吁要对保圣寺罗汉塑像进行保护,才成就了民国时期中国文物保护的一件大事——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的指导下,保存了九尊幸存的泥塑罗汉。1961年3月,保圣寺罗汉塑像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说,甪直给了叶圣陶先生太多的感悟和收获,使他亲切地称甪直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那么,他为甪直的文物保护、文化发达作出的贡献远远胜于他的收获。他不愧为甪直人民的儿子。

  我在从事群众文化的16个年头里,把从小钟爱的甪直水乡妇女服饰申报成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将传统服饰与打连厢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融合,打造了甪直民俗文化品牌;我还加强了与叶圣陶先生家人的联系,不断发掘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努力延续叶圣陶先生在甪直的精神脉络。

  多年来,“叶圣陶先生”已经成了甪直镇的靓丽名片。拜谒叶圣陶先生之墓,寻访叶圣陶笔下的甪直——跟着课本游甪直,已经成为甪直文化旅游的品牌。2017年,是叶圣陶先生到甪直100周年的日子。甪直镇将大力弘扬教育为人生的“圣陶文化”,建造“圣陶书院”,成立“叶圣陶研究中心”,编辑出版《叶圣陶甪直文集》,搜集整理“叶圣陶家风”……我将一如既往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投身到弘扬叶圣陶思想的征程中去,让更多的人感悟叶圣陶先生的道德风范。

  (作者:周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