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叶圣陶研究回眸

作者:刘兰肖《2016叶圣陶研究年刊》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各个时期和文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思想体系。对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编辑出版、教育三个方面,并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仅择取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10月有关叶圣陶研究的论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做挂一漏万的梳理,以期为有关研究者提供某些便利和启示。

  一、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

  (一)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整体研究

  任苏民在《读懂叶圣陶教育思想里的“中国教育学”》中将叶圣陶教育思想作为“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学”的一个典型进行解读,认为其本质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性、民族性和大众性,涉及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律、领域,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整性;其魅力在于自觉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始终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为理论思考的逻辑起点,以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作为批判继承传统教育思想、进行教育理论创新的出发点,深刻反映了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深刻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根本问题。杨劭斌的《论叶圣陶的教育“三观”》综合阐述了叶圣陶的教师观、教材观和教研观。认为其教师观的核心是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材观的核心是把教材作为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凭借;教研观的核心是以如何为学生打下自己学习的基础为目的,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研究内容,立足实践,求实求用。周慧明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革新理路及其当代价值》认为,叶圣陶教育思想遵循文化革新的思路,植根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统一的“人生观”,落实于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注重习惯养成的教育方法,达成“为人生”的教育目的而指向社会改进。这一理论对于当代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公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内涵的微观研究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罗巧云在《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一文中探讨了这一思想的产生、意义以及实践路径。李晓欣的《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研究》通过对这一思想的综述,力图明确其思想内涵,并以具体课程为例分析当代实现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

  儿童教育理论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基石。陈桃兰的《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叶圣陶对儿童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认为,叶圣陶在批判继承传统儿童教育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思想,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儿童教育理论,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孙春福在《叶圣陶“儿童种子观”的内外价值及其当代要义》揭示叶圣陶“儿童种子观”蕴涵的主要意义在于种子般的儿童有自动生长的潜能和节律,并将其视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萌芽的标志,突出了其在引领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型方面的重大指导价值。

  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和对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作用,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及其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肖建云在《叶圣陶对传统教育的态度》指出,叶圣陶对熟读背诵和温书理书的方法给予了完全的肯定,又对逐句讲解的方法和传统教育的教学效率持基本否定态度,而对读经与读古诗文随着时代的不同有所变化。作者冀望通过梳理叶圣陶对传统教育的态度和看法,能为正确对待传统教育和编写语文教材提供一些有益启示。余荣虎的《叶圣陶教育探索对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认为,叶圣陶对中小学教育的探索是以“五四”理念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和科学思想是其灵魂,因之形成的对中小学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及成绩评定的独特认识,对于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启迪作用。何茂昌在《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研究》中提出了叶圣陶主体性德育思想在新媒体时代的四个实现路径。王小倩的《叶圣陶教育理论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与思考》将“教育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作为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探讨其对于当前教师职业素养和德育实践的现实意义。


  (三)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语文的奠基人,有着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实践发展方向的语文教育思想。徐彩玉的《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学生为本位”的本位论、“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材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任务论和“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目的论等四个方面。商金林在《试论叶圣陶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创造性贡献》中从七个方面论述叶圣陶博大精深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念,一是探寻语文教学的“善法”,二是营造语文学习的“善境”,三是提出“国文课是一门科学”,四是给“语文”学科正式命名,五是强调“语文是工具”,六是将“能写能读”扩展为“听、说、读、写”,七是语文学好了,“文”与“道”就能兼顾。李新在《浅谈叶圣陶、夏丏尊语文课程观》中分析叶圣陶和夏丏尊语文课程观的共同之处。认为他们都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无所不包的,重点在于文字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顾慧童的《叶圣陶的语文教师观》分别从语文教师在对语文教师思想认识的要求、对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等方面对叶圣陶的语文教师观做了阐释。

  作为建构百年现代语文教育主流范式的奠基人,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对于当前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王琪的《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对语文教学的指导》阐述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并将其作为当前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性原则。而吕新平则在《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初中语文“展评”课堂实践探索》针对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主导地位弱化、学生主体地位伪化、语文失语等问题,基于叶圣陶教育思想,提出构建以“展示—评价”为核心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李耀平的《叶圣陶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观述评》分析了叶圣陶阅读教学目标论的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是理解欣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实用目标是学习写作,帮助学生涵养言语人格、开拓写作源头、习得写作技能;潜在目标是涵养精神,陶冶学生美好心灵,使他们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和现代精神的人。陈洁、韦冬余《叶圣陶阅读教学的目标、策略及意义——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从阅读教学基本目标、阅读教学策略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阐述叶圣陶关于阅读教学的独到见解。吴祥超在《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中的接受美学观》一文认为,叶圣陶主张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与当代接受美学主张的“读者中心”和“召唤结构”等核心观点不谋而合,具有鲜明的现代意识。潘玲在《叶圣陶作文批改思想及启示》中揭示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对于当前教师作文批改的指导意义。周媚山、温小军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还是分离——基于叶圣陶读写关系观的探讨》探讨了叶圣陶关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关系的观点和认识,提出把实现读写结合和分离作为语文教学双重任务的现实对策。


  二、关于叶圣陶编辑出版思想及其活动

  叶圣陶一生编辑实践成果丰硕,其中蕴含的编辑思想为当代编辑出版活动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徐振云的《叶圣陶编辑思想变迁轨迹考》对叶圣陶编辑思想进行了历史性的纵向考察,将其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稳定期四个阶段并总结出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认为其萌芽期的主要特点是积极利用报刊宣传个人思想;成长期的主要特点是忧国忧民、服务读者;成熟期的主要特点是教育读者、紧跟时事、求进弗锐;稳定期的主要特点是弘扬出版的教育职能。龚维忠、贺欢、刘昊的《叶圣陶的书刊编辑理念》将叶圣陶书刊编辑理念归纳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编辑观、“以服务为理念”的读者观和“激励创作,提携新进”的作者观等三个方面。俞滟荣《浅论叶圣陶先生在编辑中的历史使命感》提出叶圣陶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特点就是具备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挖掘、再现他在编辑工作中的历史使命感,对提高当前的出版物质量大有裨益。李立云所撰《论叶圣陶编辑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以英语教辅书的创新性策划为例》一文以叶圣陶编辑理论为指导,从选题创新、结构创新、内容创新、习题创新和装帧创新五个方面入手,提出英语教辅图书的策划方略。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教材编辑出版在其编辑出版活动占据重要地位。谭琼华在《叶圣陶语文教材编辑思想与实践》一文中认为,叶圣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编写编辑理念,对语文学科工具属性的定位,既重语文课的思想内容又重语文课阅读写作训练的教材编选思想,语文与文学分科设置、分科编写教材等现代语文教材编写编辑中的诸多改革创新实践等,不仅是了解新中国语文教材历史和沿革的重要史料,也在很大程度上启迪和指导当今语文教材的编写。张月萍的《叶圣陶与〈开明国语课本〉》探究1932年叶圣陶编写《开明国语课本》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是在教材内容上,叶圣陶倾心推出原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二是在教材发展史上,树立了民国语体文教材的范本;三是在教育宗旨上,注重对孩子们人文精神的培育,昌明现代教育精神。王慧仙《叶圣陶为读者服务的编辑理念——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以个案研究的视角,从《开明国语课本》这部小学语文教材题材的广泛性,内容、语言的趣味性和设计的新颖性等三个方面突出叶圣陶为读者服务的编辑理念。韩涵在《叶圣陶的教科书编辑理念》中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以出版总署副署长以及教育部副部长身份从事编辑工作的经历,认为主政者的身份赋予其承担新中国教科书奠基者的使命,而叶圣陶也在这个身份提供的平台上发展丰富了自己的教科书编辑理念,使之更适应编写全国通用教科书的需要。


  此外,对于叶圣陶文学期刊编辑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的探索,王瑞、张卫波的《叶圣陶文学期刊编辑思想与实践》认为,叶圣陶根据特定时代文化发展的要求,自觉引导文学期刊和文学创作者的努力方向,坚持贯彻文学教育的理念,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关于叶圣陶文学思想及其活动

  与叶圣陶教育和编辑出版思想研究的持续热度和丰硕成果相比,对于叶圣陶文学思想及其活动的研究显得相对冷落,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则更胜一筹,其中不乏创见和新意。刘彩珍的《出版传播与文坛镜像——论叶圣陶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编辑活动》(《中国出版》2016年第15期)全面考察了作为教师、作家、编辑三重身份的叶圣陶如何通过以新式报刊为平台的媒介传播网络,以社团为载体的私谊网络,以作家群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构建形成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一次高潮。丁雯的《叶圣陶童话的叙事伦理研究》对叶圣陶的童话作品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叶圣陶童话里面的叙事改变了传统童话故事的美好幻想手法,用贴近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吸引了儿童又在激起儿童兴趣的同时对儿童进行了各方面的教育。叶隽的《安徒生童话该怎样翻译?——以周作人批评、叶圣陶创作与叶君健翻译为中心》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总结周作人、叶圣陶、叶君健三位现代文学大家在安徒生童话翻译过程中的贡献。认为周作人用白话翻译《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发国内安徒生童话热的出现,叶圣陶在安徒生影响下创作的童话作品结束了中国童话的“模仿时代”,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全集》进一步推动了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接受程度。周作人、叶圣陶、叶君健代表了安徒生入华的三重“侨变推手”,推动了作为安徒生在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创作、翻译上的全面影响。此外,关于叶圣陶的文艺评论及其理论主张,孙彦君的《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对朱光潜、叶圣陶、朱自清的师承与超越》从孙绍振的视野探求百年来文学文本解读中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作家经验解读风格,以朱光潜为代表的学术理性解读风格,以朱自清为代表的将前二者结合起来的三种风格的发展和得失。

  四、小结

  经过长期积累,特别是1989年叶圣陶研究会成立,并于2011年开始出版《叶圣陶研究年刊》,不仅将叶圣陶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高度,也为叶圣陶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多方面力量的推动下,叶圣陶研究持续深入并不断结出硕果。展望未来,这一研究领域仍然具有很大的学术空间,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不懈探索。


  一是进一步夯实史料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两套《叶圣陶集》,为叶圣陶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史料。叶圣陶与亲朋好友以及读者、作者的往来书信也多被发掘出来,成为阐释叶圣陶思想内涵的重要资料来源。鲍良兵《“暗淡岁月”中的文人传统——以〈暮年上娱——叶圣陶、俞平伯通信集〉为中心》就充分利用了俞平伯和叶圣陶在1974年到1985年之间的通信集《暮年上娱》。这些信件中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为研究叶圣陶晚年生活提供了生动资料。另外,由叶圣陶编辑而未收入《叶圣陶集》的大量中小学语文教材、辅导读物,《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刊物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文件,也是有待开发的资料宝库。李朝平、周长慧《叶圣陶佚文暨一份刊物的钩沉与解读》就钩沉了叶圣陶《自学与成功》《句读琐谈》《说“的”“底”“地”》《写作以前》及《关于写作的两种误会的见解》等五篇佚文,并对发表该组文章的《社员俱乐部》作了一番梳理。如果有更多诸如此类的新收获,必将推动叶圣陶研究不断开拓出新的境界。

  二是进一步加强整体研究。如前所述,叶圣陶研究在文学、编辑出版和教育教育方面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但是对叶圣陶的综合性研究仍显不足。作为“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叶圣陶具有文学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如果仅仅限于一个方面孤立地考察,势必妨碍研究的深度。只有在叶圣陶思想的整体中,分析他的文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编辑出版思想乃至人生观、文化立场等的交融碰撞、相互影响,才能把握住叶圣陶思想体系的基调。在这方面,郭勇新著《叶圣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值得引起重视。该书运用文化诗学的方法,在纵向与横向结合的基础上分析叶圣陶文艺美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对于当前叶圣陶研究具有方法论方面的借鉴意义。

  三是进一步整合学术力量。近年来,叶圣陶研究的学术力量集中在教育、文学、编辑出版三大领域,又以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为多。与此同时,一批学术新秀投身到这一具有活力的学术领地,发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如吴灵燕《叶圣陶预习观对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启示》、郝平《基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初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等等。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各学科领域之间缺乏有效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探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浪费,一些重复的、没有多少新意的成果还会出现,这不能不说是叶圣陶研究的一大缺憾。有鉴于此,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学术力量,突破学科壁垒和知识藩篱,以学术自觉和问题意识为导向,以积极姿态应对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以跨学科知识为本专业领域提供新鲜血液,进而将叶圣陶丰厚的思想遗产转化为学理和学统,用以指导我们事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作者:刘兰肖,原载《2016叶圣陶研究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