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是一堵墙,也是一扇窗。再次阅读《叶圣陶教育名篇》,品读那曾经给过我无限启迪和激情的好文章,循着大师隐约又清晰的背影,感受着那穿越时空的“气息”,这其中闪烁着太多文化传承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芒,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曾经的阅读,我将先生视为指引语文教学的恒光,一路收获无数课堂教学、语文教育的妙招法宝。而今,工作17年,再读先生的文字,变成了一次朝向自我的教育,促使我且读且思考——今日教育,我须怎样不断地更新更生?我要怎样当老师,要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一、完善修养,以教育提升自己
叶圣陶先生于1919年2月27日说道:“如今小学教师的缺点,就在欠修养功夫。自己的方向还没有定,却要引导他人,自己从事的事业的价值还没有理解,却要做这项事业,陶冶他人:这是可能的吗?若是不可能,却虚有其表,挂个‘为人先导’的招牌,岂不是戴着假面具闹着玩吗?这就是小学教育没有好成绩的根本原因——教师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没有修养功夫。”
近百年过去,读着读着,居然觉得先生就站在当下,面对面地对我辈进行心灵彻悟的教诲。等波澜起伏的内心完全安定下来,不禁为自己拥有的一份“教育自觉”而非“外铄力量”的刺激感到欣喜。我们所从事的是“面向他人”的教育,致力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改变他人的生命质量,这是每日必做的功课。先生所警醒我们的,是教师“好为人师”,首先要“好为己师”,昭示我们要有自我规划、自我批判、自我改变的勇气、责任和行动,培养知行合一、修养和生活合一的孩童。
所有优秀的教育,都应先从自我教育开始。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我将教育变成了完善自己修养的“道场”,把每一次面向他人的教育变成了朝向自我的教育,将班级中的孩子当作呈现并照亮自己的镜子,之后将自我更新、提升、生长的体验和经验,由己及人地分享给孩子们。工作17年,我身体力行地带一届届的孩子外出做公益,捐助过多个家境困难、身体有残障的孩子和家庭,使他们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找回生活的尊严,也因此赢得了家长们的信赖和敬重。
二、师生共读,修炼一种“化”的习惯
“开卷有益”,是谁都知道的事情,而怎样“开卷”才算真的有益则论述不多。叶圣陶先生在《书·读书》一文中提出:“读书顶要紧的事情,是把书中的经验化为自身的经验。随时能够‘化’,那才是做到‘开卷有益’的极致。”“化”,是一个极富内涵的教育词汇,就阅读而言,我觉得至少包含教师对自身宇宙的阅读、发现、重建、共享,也就是说教师的内心书房中,需同时安放着儿童阅读的宇宙和教师博读的宇宙,才能在彼此交融中实现灵魂的转化与创生。
随着教育教学的思考实践,逐渐形成了我的教育观: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幸福、有尊严的教师,培养幸福、有文化的孩子。何为“有文化”?在我看来,即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有无需提醒的自觉,有自我约束的自由,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我深信,阅读是儿童成长的“黄金软实力”,而我“化”的教育方式,就是用自己的读书热情感染和影响身边的孩子,做一名幸福的儿童阅读推广人,与孩子一起走近大师,品读经典,点亮一盏盏让人长大、使人优秀的灯。
正因明了儿童阅读的意义,首先在于丰富当下的生活,因此,我作为负有审视、照料、管理、引导和纠正责任的教育者,遵照“儿童的”“优秀的”“有一定阅读坡度”的选书原则,下足了功夫遴选、确定“阶梯阅读书单”,阅读大量专业理论书籍,参考“亲近母语”“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等课题组的成熟做法,广泛听取老师们的建议,初步构建起了适合各年段儿童阅读的课外阅读书目体系。
作为一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我最看重“师生共读”这条推进儿童阅读最有效的路径。教室是最能够使学生静心阅读的理想场所。早晨20分钟,师生诵读唐诗、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语文课兼容成课外阅读课,两年半时间,我们班的孩子集体熟练诵背了150首唐诗,精读了3本课外阅读读本,借阅了学校图书馆至少300本中外儿童文学、绘本佳作;开设了三套“新鲜阅读”课程:一年级“天天新闻早知道”,二年级“历史上的今天”,三年级“一日一名言”。你读、我也读、大家都读是一种氛围,孩子们置身其中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具有强吸引力的磁场,每个人都感觉阅读才是当下最应该做、最自然的事。班级中的讲台是孩子们最乐于展示、最喜欢竞争的舞台,自己带书上台讲、小组合作表演童话剧……连原本学习力最弱的孩子,也敢上去发表阅读感言,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态。师生共读,让我和孩子们拥有了共同的生活密码,我的每一堂课,都有无数鲜活的阅读故事在支撑着,课堂上的我们有了可以彼此对接的“底色”,从而提升了我的课堂品味和精神气象。
三、勇敢“下水”,“叶茂”还须“根深”
在帕夫雷什中学,许多教师都是语言教育的高手,都是有着高度语文素养的优秀老师。读到一位化学教师写给毕业生的祝词,文采飞扬,思想深刻,是所见过的最好的临别祝词。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愿意优美地讲述周围美好事物的人,一个把推敲字眼的要求视同观察美好事物的要求的人,一个在普希金、海涅的诗歌熏陶下成长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粗暴无礼和恬不知耻的人的。
放眼我们的学校,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畏惧作文、苦于无处下手、行文重点不明、条理不清等诸多问题,是否有从“生命自觉”的角度去思考出口呢?教师的精神生活是否体现为教师广博的文化生活?教师是否有与教学、时代相匹配的文化底蕴和宽广视野?叶圣陶先生针对此问题做了这样的阐述:“三日不弹,手生荆棘。真要对学生练习作文起作用,给学生结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还在乎老师消化那些书而不是转述那些书,还在乎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教师下水’确然是个切要的号召。”于永正老师也用自己写“下水文”的经历,倡议“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因为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根本。根深本固,再加上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作文水平就斐然可观了”。
我从2012年春天开始,尝试着与学生一起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的每一篇习作,一年多时间写了22篇下水文,有19篇在教学杂志、学生作文指导刊物发表。这样一来,明显地感觉到我这经常“下水”的“水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比起从前那些只会动嘴、不肯“下水”的“旱鸭”教师,形象高大和重要多了。因为写过,所以深知每一篇作文的甘苦,指导起学生来就更能切中要害,有的放矢。学生爱听我的作文,爱与我比赛写作文,更爱与我一同展示作文。整个过程不在于传授习作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习作的热情和对未来成长的期待。
人习惯以名言警句自省自励,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的,更不是为别人读的。追寻大师脚步,仰望大师背影,大师的德性、品行、修养,心知、书知、你知、我知。在教育路上,与大师同行,如此一来,足矣。
(作者:张淑英,《山东教育》201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