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为爷爷的一生开了个好头
——《叶圣陶文学作品集》代序

作者:叶小沫《2016叶圣陶研究年刊》

  叶圣陶先生中学时代是苏州公立第一中学的学生,这所百年老校就是现在的苏州市第一中学,当年它坐落在玉带河草桥南堍路东,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草桥中学。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位老校友有更多的了解,一中的语文老师特地选编了这本《叶圣陶文学作品集》,为的是让大家通过读他的作品,更好地了解他的作文和做人。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很多,老师们精心挑选了适合同学们阅读的小说、童话、散文和诗歌共四十多篇,并认真地为每一篇作品写了“阅读提示”和“赏析品鉴”。老师们的这份真心诚意,同学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深切地体会到。做老师的总是想着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学生,这本由他们编选的《叶圣陶文学作品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叶圣陶先生是我的爷爷,一中的老师希望我能为这本集子写一篇序,我很想借这个机会和同学们说说话,于是就愉快地答应了。在这里我不想解读爷爷的这些文学作品,有了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阅读收获,一定比我说的要深刻得多。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爷爷在你们这个年龄,在你们的这所学校的那段生活。看看中学时期的叶圣陶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上个世纪的1907年,爷爷以优秀的成绩越级考入了新创办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成了这个学校的第一批中学生。在那个时代,这是一所按现代教育办的全新的学堂。和旧学堂不一样,学校开设了国文、英文、算学、博物、经学、修身、历史、地理、化学、体操、唱歌和图画等新式课程,老师们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成长最活跃的阶段,又赶上中国正处在从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过渡到民族革命运动的大变革年代,爷爷在草桥中学五年的生活,为他的身体、学习和思想的成长,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为他一生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爷爷在这个时期做过的几件事。


  开始写日记

  1910年11月2日,爷爷开始写日记,在日记前面他写了一篇小序。在这篇二百多字的序的最后他写道:“以今日为十七岁之第一日,故即以今日始。且我过失孔多,己而察之,之至日记;己而不察,人或告知,亦志之日记:则庶以求不贰过也。”从这句话看,爷爷写日记的初衷不过是为了自省,记录自己的过失,以求不再重犯。其实从一开始,他在日记中记的,就不只是检讨和改过,更多的是他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友。从那以后,爷爷坚持天天写日记,以至于像刷牙洗脸一样成了习惯,直写到九十多岁,视力衰弱得看不见才停笔。爷爷的一生挺长,活了94岁,经历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和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历次运动。毫不夸张地说,爷爷写的那些日记,就是一部他生活的那些年代的史记。除了在战乱时散失了的十几年的日记,最近我们整理下来的就有七百多万字,不久将会出版。不能忘记的是,爷爷写日记,始自中学时代。

  参加军事训练

  草桥中学的校长袁希洛先生,是我国近代革命者的先驱,同盟会在江苏的负责人,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推崇武功,认为“上课钟当为醒世钟,操场当视为战场,学生当自认为军人”。在他的倡导下,学生们参加了许多军事训练。爷爷小时候身体比较柔弱,在草桥的军事训练,让他喜欢上了体育。他的日记里记录了许多训练时的片段,随便摘取一段:“午后即雨,第五时体操,诸人皆欲于雨中演戏战功,魏先生允之,遂先至钟楼头,令五六人为敌人而已破城而入者,其馀皆为拒之者。继则复云敌人在北局一带,乃出死队拒之,而与巷战,每队五六人,队队所行之路不同。是时雨甚大,衣尽湿,及至北局,获敌二人,旋即归校。”三年多的军事训练,让弱不禁风的爷爷变得健康和勇敢。直到中年,爷爷还写过一篇散文,回忆中学时代《掮枪的生活》,他在文章的最后说:从前的掮枪生活,现在回想起来,颇带一些浪漫意味。这在当时主张军国民教育的人来说,自然是失败了。然而我们这批人的青年生活却因此得到了一些润泽。


  结社和办报

  中学时期,爷爷的爱好颇多,他作诗词,刻图章,写扇面,还热心地把这些本事教给同学们,因此深得同学们的信任。爱好文学的同学结合在一起创办了“放社”,推举爷爷做盟主。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吟诗、连诗、填词、嵌字、对对子。1911年5月,爷爷和几个好朋友,受社会上革命志士为了唤起民众争相办报的影响,办起了年级小报《课馀》,后改名《课馀丽泽》。他在29日的日记里写道:“晨到校绝早,书玉忽提倡组织一种专讲科学之印刷物,以发行于校中。余遂取名曰《课馀》,因作发刊词一首,其他撰稿者则笙亚、书玉、藩室也,而怀兰专任图画。至课毕时共出四张,又画二张,以后则每日两张画一张也。诸同学皆出纸,订阅几遍全堂。”爷爷这里说的“全堂”就是全校。一张钢笔版油印小报,引得全校的同学都来订阅,后来学校各年级纷纷效仿,办起了属于自己年级的报纸。看来,无论是当年还是如今,处在中学时期的学生,都喜欢探索和创新,这种精神永远鼓励年轻人上进。这中学时代的结社和办报的经历,是为爷爷走上文学和编辑的道路铺下的第一层路基。

  剪掉辫子

  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11月4日,革命党人从上海来苏州,没费一枪一炮苏州就光复了,革命形势令爷爷兴奋不已。当时拥护辛亥革命的人掀起了剪辫子的潮流,留辫子意味着支持满清政府,剪辫子表示拥护辛亥革命。1911年11月8日,爷爷剪掉了在他头上长了十几年的辫子,他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把它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在那一天的日记里他写道:“盖近日同学中剪去者已十之八矣。余应之,即请令时捉刀。‘嗑榻’一声,‘豚尾’之嘲已解,更徐徐修整,令之等长。揽镜自照,已不出家僧矣。而种种居止行动得以便捷,则我生自今日始也。”

  投稿书情怀

  1911年的11月,苏州有了第一张铅印的《大汉报》,只有十七岁的爷爷为此写了一首七古《大汉天声》,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11月21日,《大汉报》刊登了爷爷这首充满激情的词:“黄鹤楼高高百尺,登楼一呼咸感格。三吴灵秀肯人后?一夜城头旗尽白。……未流点血飞一弹,妇欢孺悦此改革。……起我同胞扬轩辕,保护我自由,张大我汉魂,世界末日君尚存。”词的前面几句说的是苏州光复的经过,当时学校用挂白旗用来表示大家“雪耻”的决心。词的最后几句,爷爷写下了自己的希望,要“起我同胞扬轩辕,保护我自由,张大我汉魂,世界末日君尚存”。不难看出,中学时期的爷爷就已经是一个满腔正义,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男儿了。从此,这样的凛然正气贯穿于他的一生,无论在什么年代,他都站在战斗的前沿,用他手中的笔,发出自己的声音。


  结交好朋友

  草桥中学是一所好中学,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爷爷在这个时期就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每逢星期天同学们就聚集在一起,或者到茶馆,或者到苏州的园林,讨论时事政局,谈天下大事。爷爷在提及他早年的交友时说:作诗词,作画,刻图章,游西郊诸山,而常入茶馆吃茶,同学间畅谈无禁,往往至数小时,尤为今人所弗晓。时作玄想,好谈国外新事物,颇受上海报章杂志影响,古诗文与新译作并为课良伴。看爷爷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想起毛主席的几句诗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看来在那个年代,有志向的年轻人大多是这样的。爷爷中学时代的朋友,很多成了他一生的至交。顾颉刚、王伯祥、吴湖帆、吴宾若等一批优秀的人才,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帮助,互相提携,风雨同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

  爷爷的中学生活丰富多彩,上面列举的只是其中的几件。中学毕业后,家境清贫,父亲年迈,年仅十八岁的爷爷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他中断了学业,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草桥中学是爷爷终止学业的地方,可不是爷爷终止学习的地方,在中学学到的那些本领,支持着他不断地自学。凭着自学,他从小学教员开始,一直做到大学的教授;凭着自学,他从编辑第一份稿件开始,一直做到编辑全国中小学生教材的统领;凭着自学,他写小说、写童话、写散文、写诗歌,跟着时代的脚步,讴歌祖国和人们,和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做斗争。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所有这些都开始于爷爷的中学时代。一所好的学校,一位开明的校长,一批热心的老师,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爷爷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在了草桥中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充足的水分和阳光使爷爷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到社会上经历风雨见过世面之后,长成了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时间如梭,时代变换,如今苏州市第一中学成了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百多年来,校长换了一位又一位,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大家都没有忘记老校长袁希洛对爷爷说过的话:“立国之本,首在教育。只有振兴教育,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才能发达我中华民族的国事。”本着这个宗旨,学校、校长、老师和同学一起努力,为国家,为社会送出了无数优秀的学子,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

  看到这儿同学们可能明白了,我想和大家说的是,中学时代是你们的黄金时代,能成为一中的学生是你们一生的幸事。趁着现在,趁着年轻,好好向你们的那些有作为的老校友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等你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就可以肩负起你们要肩负的担当!爷爷曾经说过:“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希望你们能把这句简简单单的话记在心上。我还想告诉同学们:很多人热爱和尊重爷爷,称他为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但是爷爷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什么名,成什么家,有一件事他却坚持了一生,那就是:认认真真做好他要做和他必须做的每一件事情。

  

2016年6月29日 深圳

 

(作者:叶小沫,原载《2016叶圣陶研究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