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家风采

作者:张庆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父亲长长的一生》(四川文艺出版社)原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叶圣陶集》的最后一卷,即叶家兄妹为父亲编完《叶圣陶集》后,长子叶至善所写父亲传记。诚如本次四川文艺社出版时叶至善之女叶小沫女士所言:“这本《父亲长长的一生》,写下了爷爷从出生到过世长长的94个春秋,写下了儿子眼中的父亲——一个真实的、勇敢的、敢爱敢恨,一生都在追求光明,追求正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叶圣陶;一个工作上孜孜不倦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生活中孝敬父母,关爱妻儿,把家庭时时放在心上的叶圣陶。”

  这部倾注了出版家叶至善人生最后心血的长篇传记,2004年在江苏教育社老编辑缪咏禾的编辑下,在当时已是有影响力的大作。10多年后的今天要重新出版此书的单行本,如何让它在万千图书品种中脱颖而出,与时俱进,抓住读者,是非常考验编辑功力的一件事情。

  尊重史料文本

  立足文本,这是编辑的第一要务。我花了很多时间研读编辑文本。叶至善先生写此书时已是85岁高龄,每天手写好若干文字后由晚辈录入电脑,然后读给他听,一遍一遍修改。从某种程度上说,书稿是经过了众手。虽然有10余年前的编辑加工,但本次出版经过仔细编辑,还是发现了一些文字上和知识上的“漏网之鱼”,这些错漏后来汇总到叶圣陶孙女叶小沫处核对,果然大部分是当初书稿中的疏漏。

  《父亲长长的一生》共37万字的篇幅,分为94节,恰好代表着叶圣陶先生人生的94个春秋,时间跨度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叶圣陶先生长长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变迁:他是文学家,新文学运动中和同好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创立文学研究会,创作出《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这样永铭现代文学史的作品;他是教育家,身体力行办学,当过小学教员、大学教员,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教育部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主导编写了新中国的语文教材;他是出版家,他主持的开明书店出版过许多好书,发掘和提携了诸如朱自清、戴望舒、巴金、丁玲、老舍、冰心等作家……这些成就与我国一个世纪的文学史、教育史和编辑出版史相共生,与民国历史上那些灿若星辰的大家交相辉映。

  围绕主题添彩

  怎么样才能将看起来沉闷的文字变得易读有趣呢?考虑到近年来读者对民国文化的兴趣升温,叶圣陶先生在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的丰富经历,以及他和20世纪许多文化大家的友谊,我决定利用叶家珍藏的老照片,适当地点缀在书稿中,既增加看点,又制造阅读间歇。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叶家后人的赞同和支持。我根据书稿中叙述的故事,提出了希望有限的图片兼顾尽可能多的名人。叶家人耐心地为我遴选出50余幅老照片,每幅都配上了详细的说明。我在仔细阅读核对图片及说明文字后,重新翻阅了书稿,仔细斟酌,将图片一张一张单插到相关的人物和故事处,增加文字的现场感。特别是抗战期间,叶老毁家纾难,举家迁到大后方的重庆、成都、乐山等地继续从事出版事业的许多照片,再现了民族危难时刻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

  为了与叶至善先生素朴简约的文字相呼应,本书选用的照片采取单页黑白插图不背白,同时注意间隔的分布大致均匀。图片尽可能处理得精致,留白较多,给人清爽的感觉,同时又让文字有了停顿和留白,使阅读不是那么急促和拥挤。插图配进书稿后,转成PDF文件传给有编辑传统经验的叶家人提意见,为了兼顾内容和节奏又更换了几幅照片,特别在文字说明上尽可能简单。全书32开不用书眉,小节接排,完全靠图片和标题间隔大段文字,用照片让比较呆板的文本生色不少。

  关于封面,跟内文呼应也采用了至简的风格,以材质取胜。护封用叶圣陶先生晚年的一张侧面照,脸的半边轮廓在阴影里,凸显了长长的眉毛和高高的眉棱,以及睿智慈祥的笑容。书名排两行,突出了“父亲”两个字,关于颜色,起初选择了5种,全部打样出来反复比较,最后选用了凝重的深灰色飞白字,最后印刷出来的效果达到了设计之初厚重洋气的效果。

  (作者:张庆宁,系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