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出版家。他的编辑出版工作又同他的教育、文学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他既是文学家、教育家,又是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一生中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时间很长,若从1919年1月他与朱自清、俞平伯兴办新潮社,创办《诗》月刊计起,到1984年在90高龄时仍审读《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的注释止,编辑生涯足以超过60年。在长长的编辑生涯中,他多次转身,变换岗位,肩负重任,创业克难,令我们肃然起敬。
1921年叶圣陶先生与郑振铎、胡愈之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杂志。1923年他进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工作八年,这期间在五卅运动中,主编《公理日报》,创办《苏州评论》;北伐战争前受“中国济难会”委托主编《光明》半月刊。1927年至1928年由于郑振铎先生遭受国民党通缉,他曾代替郑振铎先生主编过一年半的《小说月报》,后来又被调去主编《妇女杂志》半年。在业馀时间他还担负了文学研究会部分会刊的编辑工作。
1930年叶圣陶先生进开明书店编辑部工作,主编《中学生》杂志,创办《新少年》半月刊,兼任《新女性》《中学生文艺》《明报》《文史教学》《国文月刊》《进步作家》《中国作家》编辑,《月报》创刊他任文艺栏主编。“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后,开明书店和上海许多出版社一样毁于战火。在西迁时,1937年12月运往汉口的印刷机械遭劫,他不得不携家眷进入重庆,在渝协助谢冰莹创办《新民报》。同年5月《抗战文艺》创刊,他任编委。1940年7月受四川省教育科学馆聘请编写语文教学辅助读物,在工作之馀给成都当地的书店编课本、编刊物。他还担任中国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成都分会的机关刊物《笔阵》的主编。《中学生》杂志在桂林复刊,他任主编,不辞辛劳地往返于桂林和成都。1942年1月在成都创办《国文杂志》月刊。
1942年夏天,开明书店在成都设立编辑部办事处,他主持办事处的工作。除主编《中学生》杂志外,其他图书编辑出版也全归他管。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2月25日离川,1946年2月回到上海,他在开明书店担任编辑室主任,负责终审《中学生》《开明少年》《国文月刊》的稿件,其他书稿也归他审读。在叶圣陶的编辑生涯中,期刊工作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在《中学生》杂志一干就是20年。
在叶圣陶先生的编辑生涯中,编写中小学教材的工作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他在商务印书馆八年间,主要在国文部编写小学语文课本、中学语文课本,还有学生的国学丛书,还与顾颉刚合编中学国语课本。1930年他进了开明书店,他和朋友编写了好几部国文课本,还用了一年多时间独自编写了一套小学国语课本,叶圣陶曾在《我和儿童文学》这篇文章里说道:“我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编写了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一共十二册四百来篇课文。”“这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另一半是有所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抄来的。”叶圣陶:《叶圣陶集》第9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除此,1941年他还编选了《国文精读文选》《抗战国文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战胜利后,为了清除日本殖民主义对台湾的影响,叶圣陶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为台湾编写了一套《小学语文教材》。1947年主编《中国少年国语读本》,1948年主编《开明文言读本》《儿童国语读本》,1949年出版《中国语文》《评改作文》《语言教育论文集》。
1949年初,叶圣陶离开上海开明书店,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绕道香港进入山东解放区,从此他的精力主要用在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上。他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分管编审局主抓中小学、中师之中等专业学校及普及文化扫除文盲教材。1950年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圣陶任社长兼总编辑。1954年出版总署撤销,他任教育部副部长,仍旧任职人教社,职务没有变动,主持全国大、中、小学、中师、中等专业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作,直到1966年8月。“文革”后担任人教社顾问,对教材事业仍一往情深。他为我国文化薪火的传承和弘扬,为我国文化创新的推动和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的普及、改革和发展,为繁荣我国的文化、教育出版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卓越的编辑出版家,表现在搞出版、办刊物有鲜明的政治主张,爱憎分明。正如他自己所言:“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叶圣陶:《叶圣陶集》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叶圣陶先生这方面的事迹林林总总,在此只能略举几例言之。
据欧阳文彬回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郑振铎因痛斥蒋介石叛变革命,难以留居上海,只能到国外避难,临行把《小说月报》主编重任委托给叶圣陶,叶圣陶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间。而这时沈雁冰也由于遭受国民党的通缉,隐居于上海闸北,处境险恶,生活窘迫,手头拮据。叶圣陶鼓励他写小说,沈雁冰的长篇小说《幻灭》刚写出第一部分,叶圣陶就亲自校对,排成书页,不等全篇写完,就开始刊登。这时沈雁冰署笔名为“矛盾”,因《百家姓》中无“矛”姓而有草字头“茅”姓,叶圣陶为避免引起国民党的注意,经沈雁冰同意便在“矛”字上加个草字头。后来茅盾的小说《动摇》《追求》也陆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敢于接替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而且敢于发表沈雁冰的文章都是要冒风险的。
据林君雄同志讲,20世纪30年代,进步作家楼适夷被关在国民党南京监狱,楼在狱中翻译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在人间》,托人交给鲁迅,黄源同志得知后拿来送给叶圣陶,提出把《中学生》杂志原刊登他翻译的《在人间》停下,改登楼适夷的译文。叶圣陶立即同意并给楼适夷取了个笔名“封斗”,开始连载。每月发的稿费不仅改善了楼适夷在狱中的生活,还对其留在乡下的母亲、妻子、孩子给予了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
1935年6月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遭国民党杀害后,鲁迅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商议编印秋白遗书。叶圣陶积极协助鲁迅整理秋白同志著作,协助筹集经费,组织编印出版秋白同志著作《海上述林》,具名《诸夏怀霜社》,诸夏指中国,怀霜即怀念秋白,因为秋白同志原名瞿霜,秋白是他的号。敢于在秋白同志遇害的当年在上海出版秋白同志著作,同样也是要冒风险的。
1936年4月12日胡适在天津《大公报》发表题为《调整中日关系的先决条件——敬告日本国民》。胡适认为“中日间积有仇恨,这不是东亚之福”,所以竭力希望通过调整中日关系来“解除这种仇恨”,“调整的方式是双方让步”,“中国将东北四省永远放弃”。叶圣陶在1936年5月号《中学生》卷头言写了《胡适先生的幻想》,对胡适这种错误幻想予以迎头棒喝,指出:“在这万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我们必须解除这种可笑的错误幻想;而切实地认定:要救亡图存,只有抵抗侵略。从狮子口中夺食是不可能的,要把狮子制服,我们才能免于狮子吞噬!”他希望学者“深自悔之”,“假若我们幻想被侵略者和侵略者的关系可以调整的,不是自投罗网去送死吗!”“我们中华民族需要的是抗敌求生!”叶圣陶:《叶圣陶集》第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8页。勿忘国耻!
1946年马叙伦先生等在南京下关车站被国民党特务打伤,而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则在昆明遭特务暗杀,叶圣陶闻知后写了一首愤怒的抒情诗,咬牙切齿地痛骂:“你喜欢自居革命,好,我就自居反革命,可是你骨子里若是反革命,我就反反革命;你喜欢自居正动,好,我就自居反动,可是你若是骨子反动,我就反反动!”商金林:《叶圣陶全传》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590页。闻一多被害后,朱自清、叶圣陶、吴晗、郭沫若一起编辑《闻一多全集》,叶圣陶毅然决定由开明书店出版《闻一多全集》,并亲自作序说:“闻一多先生被反动派看作死敌,他当然是咱们的英雄;反动派消灭了他的肉体,咱们就得拥护他的精神的永生——包括他的道德和文章。”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7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5页。这也充分显示了他作为出版家的勇气和胆略。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出全集,因为出真正的全集恐怕很难。明知不全为什么叫全集,叶圣陶讲:“不编全集就感到不满足,不够劲,不能给敌人一种威慑力量,不足以向全世界控诉反动派竞杀害了这样一位有正义感的有成就的学者。”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7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页。这个“全”字彰显了叶圣陶先生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和蔑视。
1947年5月,南京大中学校的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内战游行,这一义举却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发生了“五二○”惨案。这时六月号《中学生》杂志已排校完毕即将付印。叶圣陶马上写了一篇支持学生运动、声讨国民党军警的檄文《南京事件》,赶在六月号《中学生》杂志上发表,这也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
1948年底叶圣陶应中国共产党之邀,来到解放区投入中小学教材的编审工作中,他提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的教材就送到哪里,以忘我的工作热情,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他激情满怀地写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讴歌这“伟大的光景”,“将革命进行到底!”叶小沫:《向爷爷爸爸学做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1949年3月25日,当党中央从西柏坡搬到北京时,他亲赴机场迎接毛泽东同志。
这样的事例很多,举不胜举。
叶圣陶不愧为卓越的编辑出版家,还表现在他甘心为青年作者做“美容师”,热情指导青年,为他们铺路搭桥。著名女作家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及短篇小说《暑假中》《阿毛姑娘》《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都经叶圣陶修改后刊登在《小说月报》头条。当丁玲回首往事时说:“要不是叶圣陶发表我的小说,我也许就不走文学这条道路。”叶圣陶:《叶圣陶集》第7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同样的还有巴金。1927~1928年巴金旅居巴黎,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将书稿寄给开明书店的索非,叶圣陶看到后就立即拿到《小说月报》上发表,并亲自撰写刊文预告:“这是一位青年作家的处女作,写一个蕴蓄着伟大精神的少年的活动与灭亡。”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8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是伯乐叶圣陶的慧眼使巴金初出茅庐就一鸣惊人。巴金不无感激地说:“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这条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巴金:《致〈十月〉》,《十月》1981年第6期。叶圣陶一生不知扶持帮助了多少作者,除了丁玲、茅盾、巴金外,还有巴人、冰心、彭子冈、徐盈、沈从文、戴望舒、施蛰存、端木蕻良、秦牧、胡绳等,许多人后来成为名家,当初都受过他的指点和帮助。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生》杂志一干就是20年。今天我们翻一翻、看一看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学生》杂志,当年活跃在国统区的社会名流、进步作家和学者如冯玉祥、黄炎培、胡厥文、蔡元培、鲁迅、瞿秋白、柳亚子、朱自清、顾颉刚、吴晗、周谷城、周振甫、周予同、朱光潜、陈望道、吕叔湘、俞平伯、梁漱溟、夏衍、吴祖光、林语堂、茅盾、巴金、沈从文、郑振铎、徐懋庸、臧克家、戈宝权等,无不闪现其中,当然也不乏叶圣陶自己的文章。
叶圣陶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在担任繁重的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也勤于写作,可以说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小说127篇,出书12集;散文1096篇,出书10集;诗词645篇,出书5集;童话41篇,出书12集;书信136封,综合性结集出书15集;独自或与人合作编写的语文课本近百册。用过的笔名52个叶陶君主编:《叶圣陶画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叶圣陶著作的总字数在1000万字以上。
综上可见,叶圣陶先生对编辑出版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我们缅怀他的伟业时,我们更加敬佩他那深邃、卓越、博大精深的编辑思想。
我们纪念叶圣陶先生,向他学习,就要像他那样钟爱自己的事业,热爱编辑出版工作。他在商务印书馆干了8年,是编写中小学语文课本的“领军人物”;他在开明书店干了20年,萧乾说“叶圣陶是开明书店的灵魂”;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社长兼总编辑长达16年,他是人教社的奠基者和开路人。他在晚年说:如果有人问他的职业,他就回答说,他的职业是编辑。他认为,出版业中的编辑人员扮演的是文化人的角色,即文化成果的探寻者,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作者原稿的美容师,文化传播的掌门人,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在三百六十行中拣定一行书业,把我们的心力岁月花在上头”,“在干的本身上有了乐趣”,“这一行业值得永远干下去的。”世间还有比此“更幸福的事情吗?”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8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这谆谆教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令我们敬仰。今天在我们纪念叶圣陶先生时,就应当像他那样“用我们的心力和岁月”勇于担当地做“探寻者”“设计师”“美容师”“掌门人”“纽带和桥梁”“永远干下去”,克服浮躁,力戒功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文化的创造者,为繁荣我国的文化出版事业作贡献。
我们纪念叶圣陶先生,向他学习,就要像他那样一切为了读者,竭诚为读者服务。他主张当编辑要为作者服务,也要为读者服务;更要听作者的意见,也要听读者的意见;更要做读者的朋友,也要做作者的朋友;这样读者信任你,作者也信任你。编辑和作者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读者,即工农兵学商,研究各种学问的人,从事各种业务的人。我们必须好好地为他们服务,这是编辑出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他注重服务,他所主编的期刊,在那个年代不仅有影响,而且有市场;他当时所在的出版社商务、开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不仅有影响,而且信誉好。叶圣陶讲到出版人职责时强调“不单叫读书的人有书读,还要叫不读书的人乐意读书……想尽种种办法让不读书的人读书,少读书的人多读书,读了书的人善于读书。”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8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这一思想可谓道出了编辑出版的真谛。现在我们的社会比之叶圣陶先生所处的时代有了巨大进步。尤其信息网络时代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和方便,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浮躁,使读书的人少了静心读书的定力。拿国民阅读率来看,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比较低,而学生群体的读书质量也呈现质低量少的状态。今天我们纪念叶圣陶先生,就要勇于担当,正如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为此我们要竭诚为读者服务,多出书,出好书,在广大群众中兴起学习热读书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兴学习之风,多读书读好书。
我们纪念叶圣陶先生,向他学习,就要像他那样重视图书质量,把此视作报刊社、出版社、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的生命线、核心竞争力。他认为坚持图书质量第一,就是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第一,就是坚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要有好的质量,首要保证好的内容,“合乎真理才做,不合乎真理的就不做”叶圣陶:《叶圣陶集》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学术上深入浅出,符合读者的需求。好内容要有相应完善的形式来表达。对文章体例、逻辑、语言、修辞,以至字句标点等都要仔细琢磨,严格审校,认真加工,务求做到文从字顺。他要求只要书里有图画,书里的图画就得跟书面语言合成有机体。要求任何小差错包括标点符号都不可轻易放过。他要求“对于出版的每一本书刊,书刊中的每一个词句,每一幅画片,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采取极端负责的态度”叶圣陶:《叶圣陶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6页。。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教材编写工作时,要求非常严格,对中小学课本出现的错误是零容忍,要求课本不许出现知识性错误,不许出现错别字,不许错用标点符号。叶圣陶先生的严谨作风深深地教育了人教社几代人,不仅做编辑如此,做人做事也如此。我们向叶圣陶学习,就要确保图书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可读性及装帧质量,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纪念叶圣陶先生,向他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扩大学习范围,努力充实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当编辑、搞出版,干这一行要知道的东西极广。他主张当一个有见解、有眼力、有主见、有决断的编辑出版人,没有广博的知识是干不好这一行的。干这一行“首先要练好有关的基本功”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8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知识越广博越好。与自己有关的知识必须熟悉,没有直接关系的必须尽量熟悉。他告诫我们,必须随时保持敏锐,注意看报,关注广播、电视及新媒体,注意新书,广交朋友,广泛吸纳新鲜信息,这样编出的书和期刊就具有时效性。对各种新事物(包括科学中的许多门类的新学科、新知识)都应密切关注,虚心学习。能力、水平、创造力,要从刻苦的学习中来,知识越学越多,知识越多越好,只有打牢知识功底,才能积蓄前进力量,才会有创造力。他在人教社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到学校观摩教学,与教师座谈,了解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他要求编辑出版人员了解社会,了解读者和学生的要求,掌握他们的认知规律、阅读兴趣、语言习惯,了解得越深、越细就越好。不了解就无法为读者和孩子们写好东西,编好东西。同时他鼓励出版社的编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他认为一个出版社能够培养出几位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编辑,应当是值得自豪的。
叶圣陶先生,知识广博,学贯古今。他出生在一个“家无半亩田一间屋”的平民家里,由于生活窘迫,中学毕业后没有去读大学,而是做小学老师,边工作边学习。他兴趣极为广泛,学习十分刻苦,从读中学起就养成眼勤、手勤、笔勤、脑勤的好习惯。他从十七岁开始写日记,记所学、所思、所闻、所做,除抗战前丢失中断外,从抗战起日记再无中断,一直写到1988年1月谢世前一个月止。他的好友顾颉刚、郭绍虞同志称其为“天才”,诗词、书画、篆刻无一不能。这恰恰是与他平时用苦功、多阅读、多练习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他在日常生活中向朋友、向贤达之士学习分不开的。他一生孜孜不倦地学习,殚精竭虑地工作。他是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人。先生风范高山仰止,先生思想山高水长,我们将永远践行先生的风范和思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叶圣陶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