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叶圣陶:慈颜

作者:吴梅影开明视点

  每次看到叶圣陶先生的照片,都要盯着细细端详,好久好久。那温和的眼神,清雅的笑容,让我相信一个人的外在,就是其内心的真实镜像。

  

  这样的男子,他胸中有百万诗书,却是谦和的,温雅的,不骄不躁,慈爱悲悯,用轻声细语,和这个世界倾心交谈。

  他爱我们的母语,爱中国文化,爱孩子,爱后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这世间,先生犹如一炉水沉,“掩华终不发,含熏未肯然”,静静地,散发幽香。

  大学时,听老师讲他的《倪焕之》,讲一个旧式知识分子,在历史剧烈变动过程中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1916年冬,怀揣着社会改革理想的青年倪焕之,由江南家乡到上海附近的一个乡镇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他遇到了社会改良主义者、校长蒋冰如,二人志同道合,不久女主人公金佩璋从师范毕业,和倪焕之结婚后也来到这里。三人共同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决心培养具有“处理事物,应付情势的一种能力”的新人。他们把学习和种田、做工结合起来,对学生实行感化教育,但收效甚微。教育改革终于失败了。悲观的倪焕之来到上海,积极参与五卅爱国运动和大革命。尔后,在血雨腥风中,他又一次深陷绝望,最终患病死去。

  叶圣陶先生胸中满蕴悲悯之情,以独特的视觉,书写特定时代中,一个有情怀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含蓄冷隽。笔触简淡,意常现于言外,情不外露于文中,同情与嘲讽兼备,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又想起叶圣陶先生的童话。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稻草人》为先生1922年发表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他在这世上行走,永远以单纯明净的目光,注视着苍生。更怀着一颗慈善温柔的心。

  作品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面对着残酷人世却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百姓生活的无尽苦难。

  “田野里白天的风景和情形,有诗人把它写成美妙的诗,有画家把它画成生动的画。到了夜间,诗人喝了酒,有些醉了;画家呢,正在抱着精致的乐器低低地唱:都没有工夫到田野里来。那么,还有谁把田野里夜间的风景和情形告诉人们呢?有,还有,就是稻草人。”

  “一个满天星斗的夜里,他看守着田地,手里的扇子轻轻摇动。新出的稻穗一个挨一个,星光射在上面,有些发亮,像顶着一层水珠;有一点儿风,就沙拉沙拉地响。稻草人看着,心里很高兴。他想,今年的收成一定可以使他的主人——一个可怜的老太太——笑一笑了。她以前哪里笑过呢?八九年前,她的丈夫死了。她想起来就哭,眼睛到现在还红着;而且成了毛病,动不动就流泪。她只有一个儿子,娘儿两个费苦力种这块田,足足有三年,才勉强把她丈夫的丧葬费还清。没想到儿子紧接着得了白喉,也死了。”

  语言是先生一贯的清新质朴,体贴温厚。故事洋溢着淡淡的悲愁,具有忧郁的浓烈的抒情色彩。先生是中国童话故事中的安徒生,又仿佛王尔德。

  鲁迅先生评价:“《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字秉臣,生于江苏苏州。先生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肯请老师章伯寅为自己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联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茅盾这样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在新的时代,先生蜕去旧貌,焕发新颜,为社会为国家,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首提“语文”一词,还亲自主编教材,并多年担任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审定工作。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至善,至美,至诚,彪炳史册,造福子孙后代。

  曾记得那年回到母校西南大学,前去拜望90岁高龄的恩师,著名教育家、方言学家翟时雨先生。先生拉着我的手,喃喃而语:1954年,经选派前往北京,负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班,班主任由叶圣陶先生担任,得以亲聆先生教诲。60多年了,叶圣陶先生对我们的教导,至今犹在耳侧……

  是的,叶圣陶先生教给翟时雨先生的,又由我们来传承的,做一名好老师的基本素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德树人。我想,会一直传下去的,由我们,教给我们的学生,再教给我们的儿孙。

  你听,叶圣陶先生讲来,声音温和,却入心入脑。仿佛我们自家祖父,以平实的话语,谈着家常,教导学生,更教导先生:

  1.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2.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3.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4.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5.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6.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7.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8.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我学,自我学一辈子,学到老。

  9.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10.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