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智趣共生教学探索

作者:钮永春、严卫强《叶圣陶研究年刊2017》

  苏州市吴江区桃源小学是一所地处偏远农村而长期坚持教改的学校。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从“儿童数学兴趣活动”入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收到显著成效。作为一所纯粹的农家子弟学校,屡屡在省、市小学数学各类竞赛中摘金夺银,名列前茅;而且开发相关校本课程首获成功,编写的《我们爱数学》系列教材在全区推广使用。随着新课程实施,学校教改由点到面,初步形成“智趣共生”的教学经验。正是在此基础上,学校参加了苏州市“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旨在构建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智趣共生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把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智趣共生教学模式的构建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让他们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这一教育思想,对我校“智趣共生”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提升作用。

  “智趣共生教学”,是桃源小学多年来在教改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基本经验。这一教学经验,符合儿童学习对立统一的心理结构特点和活动规律,抓住小学生学习的“趣”之动力要素和“智”之智能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实现“趣”与“智”相互生成,相互促进,兴趣情感和智慧潜能都得到充分激发,实现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用“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作为思想引领和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实践“智趣共生教学”,将使其进一步具有反映新时代要求的明确的改革方向和创新内涵。“智趣”从“不教”的教育目的来理解和把握,就是要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态度和方法、能力发展作为核心的目标指向;“智趣共生教学”从“为了不教”的教育教学来理解和把握,就是要把科学、生动地引导学生走向富有情趣和智慧的自主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过程。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智趣共生教学,本质上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在桃源小学的创造性实践,就是构建实践“教是为了不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成长,为他们终身学习、创新实践打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基于“教是为了不教”的智趣共生教学实践

  根据上述思考认识和理论假设,我们在教改实验中,从一般教学过程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四个主要环节入手,在实践中探索构建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智趣共生教学。

  (一)课前预习:创设情境,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提前学习、尝试探究。

  在上课前,教师从学生的年龄、个性和智能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教材,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预习,提升预习的效率,教师依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提供多层次的预习设计,帮助他们确定目标、发现问题、尝试探究,享受学习的无限乐趣。

  例如,语文学科,采用自主预习七步法(注拼音——标小结——熟读文——划词语——查注释——观拓展——会质疑),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养成勤查字典、注重拓展、独立质疑的好习惯。尤其是拓展类文章的阅读可不忽视,它会让你的思路变宽,给你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有一次,一位老师正在执教《永远的白衣战士》,谈到护士节,他向学生抛出问题:“你知道一年一度的护士节是几月几号吗?是纪念谁而创立的吗”这一问题让他们始料未及,个个面面相觑。是的,课文没有涉及,的确有难度。正当老师想公布答案时,一位男生举起了手:“护士节是每年的5月12日,是纪念南丁格尔创立的。”说得太棒了,老师带头鼓起了掌。为了提醒学生预习要仔细,他故意追问:“这么难得问题,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男声自豪地说:“这是我的课前预习时,在配套的拓展阅读上看到的。”全班同学立即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我相信,这样一来,大家以后的课前预习一定会做得更加细致。数学学科,可以开展课前小调查、智趣小论文、解题小能手等尝试自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寻找到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英语学科,以APP软件学习为抓手,在手机上听听、读读、练练、做做,在玩乐中走进学习的情境。

  (二)课中讨论:问题启发,根据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讨论。

  在课堂上,我们从课标出发,依据学生不同的认识水平,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注重层次性和阶段性。基于课前预习,建立一种教师——学生——文本平等对话、互相合作、共同探究的智趣课堂,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例如,语文学科,以项目小组、整班阅读、智趣讲坛、你说我评等多种形式,凸显“趣学”;数学学科,以珠心算特色班为主阵地,以数学文化节的参赛项目为抓手,“数学王”技能比赛、“我是小小神算手——珠心算挑战赛”、“我是小小设计师——数学书签制作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在数学王国里纵横驰骋,享受着思考的乐趣,体悟着创造的魅力,突出“活学”;英语学科,以课本剧表演、英语口语角、一起来配音等,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中,质疑、合作、探究,玩中学,学中玩,呈现“乐学”。

  (三)课后作业:精心设计,根据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有效练习、温故知新。

  课后作业可以检测和反馈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经验的内化、巩固和复习、提高,是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在课后作业上倡导“少、精、趣、实”,要求教师要“遨游题海”,主张老师对练习题进行深入研究,减少机械的、重复的、无用的训练。同时,还将作业向生活链接,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有效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用不同的方法测算自己房间的面积,可以把房间当作一个长方形,整体测量后计算,也可以把房间分割为一块块地砖,最后累计起来计算。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通过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自然就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用于实践。这样的作业,比单纯做几道应用题既有意义,又有意思,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他们在生活中学数学、爱数学的好习惯。

  (四)课外自学:多措并举,根据拓展需求,引导学生拥抱书本、自主实践。

  “教材无非是例子”。我校根据不同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拓展需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综合实践中求得真知,练就真能。

  例如,学校在“你我同行,做快乐的读书人”的办学理念下,努力建设书香校园,对低中高各个年段,提出不同的课外阅读要求;每周定期开设阅读指导课,列入课表;开展整班阅读、晨间故事会、阅读节、三话比赛等活动,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同时,我们还致力于多类为学生喜欢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儿童数学兴趣活动持续开展,中华诗词社团活动广泛普及。

  三、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智趣共生教学的教育效果

  经过多年的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智趣共生教改实验,桃源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面貌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学科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吴江区教学质量调研中屡屡名列前茅,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人数增多,获奖层次提高。最重要的是,自主学习逐渐成为他们习惯成自然的学习方式、可持续成长的动力源泉。

  此外,“基于‘教是为了不教’的智趣共生教学”已逐步融入桃源小学的课堂教学,融进每一位老师的教育观念。我们积累形成了大量的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指导下各学科智趣共生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例,以及各学科融通教学的典型案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彼此间增进了信任和感情,达到自主学习成长的共识、共享、共进。近两年来,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很大,戴海英、邱美芳等7位老师获得了吴江区A级优质课称号,严卫强老师在江苏省“杏坛杯”中荣获二等奖,并在苏州大市执教公开课。老师们的教科研能力也有了长足发展,在全区各校教师论文发表覆盖率评比中,我校一直保持领先。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课题《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智趣共生教学实践研究》,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叶研专项课题,被评为同类80项课题中3个重点资助课题之一,也是中小学这类课题中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