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的儿童本位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作者:周敏《叶圣陶研究年刊2017》

  一、《文心》及其内涵:儿童本位视角

  1934年,新文学家、教育家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合著的《文心》由开明书店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小说,在当时乃至现在的语文教育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甫一出版,就受到了广大学生和教师的热烈欢迎。陈望道先生为其作序,称这本书“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都深入浅出。的确是一部好书”。夏丏尊、叶圣陶:《文心》,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页。朱自清先生也认为:“丏尊、圣陶写下《文心》这本‘读写的故事’,确是一件功德。”夏丏尊、叶圣陶:《文心》,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页。

  该书1983年的再版后记中,叶圣陶之子叶至善先生曾说过:“《文心》……书里讲的虽然是30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现在看来还切合实用,因为有些根本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夏丏尊、叶圣陶:《文心》,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92页。其实何止是20世纪80年代没有解决,即使是今天,《文心》里所提到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语文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因此笔者认为,距离《文心》面世虽已经过了八十馀年,但其中蕴含的语文教育思想仍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值得我们反复探讨并应用于教育实践的。

  自《文心》再版以来,文学及教育学界既有的有代表性的《文心》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如钟荣曾系统研究《文心》的写作教学方法,并分析出了一套写作教学训练体系;钟荣:《读书—观察—写作——〈文心〉揭示的写作教学规律》,《教育导刊》1984(6),第22~27页。二是“文章学”研究,如曾祥芹等从“文章学”角度对《文心》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是“现代文章学的历史丰碑”;曾祥芹、张复琮:《现代文章学的历史丰碑——评夏丏尊、叶圣陶的〈文心〉》,《经济经纬》1985(1),第80~86页。三是“语文教学思想”研究,如阎振曾连续发表三篇文章,系统论述《文心》中的语文教学思想。新世纪以来,在新课程改革推动下,又有一些学者从课程改革需要出发,开辟了诸多《文心》研究新路径,如邱新慧提出,该书体现了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对课堂内外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邱新慧:《〈文心〉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学研究》2009(12),第5~8页。李珂认为,《文心》将抽象的语文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对教法改革中提得不多的形象化教学很有借鉴意义;李珂:《〈文心〉的形象化教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张群发现,两位先生借助国文教师王仰之等教师形象,展示了自己的教师发展思想等。张群:《〈文心〉对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文教资料》2014,(7)。

  综合来看,既有的《文心》研究在分析角度上已经较为多样,在文章学知识、语文课内外教学各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但是这些研究都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专门考察夏丏尊和叶圣陶撰写该书时启用的作为思想奠基的儿童本位思想。这种思想贯穿着《文心》这部教育小说的始终,显然不应忽视。况且如钟启泉教授所言,儿童本位也是当前课程改革试图追求的价值目标,王艳玲:《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基础教育课程》2010(Z1),第13~20页。研究《文心》中的儿童本位思想或许还能为当代语文课程改革落实儿童本位思想提供有益参考。

  儿童本位即“以儿童为本位”,也就是以儿童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刘晓东:《论儿童本位》,《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第25~28页。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儿童本位思想源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对于人性的颂扬及儿童的发现。夸美纽斯认为,人天生具有知识、道德和虔敬的种子。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更是指出,不要把儿童看成是“小大人”,他们具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有他们特有的想法、看法和感情。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91页。之后,杜威继承了这一思想遗产,提出“教育即生长”。“五四运动”以来,这一思想随着胡适、陶行知等留学人士的大力推崇以及杜威访华传入中国,并且很快在全国各地盛行起来。与此同时,本国思想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背离了儿童的天性,鲁迅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中,夏丏尊和叶圣陶形成了自己的儿童本位思想。不仅如此,他们还因为有着丰富的国文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关注如何在国文教学领域落实儿童本位思想,以改造当时盛行的“不曾了解儿童,不以儿童本位一义为教授的出发点”的国文教学。《文心》这部教育小说亦是二老以儿童本位思想改造国文教学的具体行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