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开明国语课本》

作者:叶小沫《叶圣陶研究年刊2017》

  初见《开明国语课本》

  200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白雪静找到我,说社里想出一本《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希望得到我父亲的支持和同意。我回到家就把这件事跟父亲说了。没想到父亲马上就拿出了爷爷在1980年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和儿童文学》。他指着其中的一段让我看。上面写着:“在儿童文学方面,我还做过一件比较大的工作。1932年,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编写的一部《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初小八册,高小四册,四百来篇课文,形式和内容都很庞杂,大约有一半可以说是创作的,另外一半是有依据的再创作,总之没有一篇是现成的,是抄来的。”爸爸对我说,如果要出爷爷的儿童文学全集,就要把爷爷在这部课本里创作的一些作品收进去,那样才能算是他比较全的儿童文学全集。可是都过去七十年了,要找到这套课本恐怕不那么容易。这次和父亲的谈话让我第一次知道,爷爷在三十四岁的时候,曾经一个人,花了一年时间,编过一套小学生国文课本。

  编辑白雪静真有本事,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找到了这套老课本的孤本,全部放大复印交给了我们,摆在桌上厚厚的一叠。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开明小学国语课本》,四百多篇课文,从低到高,由浅至深,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读起来朗朗上口,说的都是孩子们身边的事情,看着就觉得又亲切又喜欢。

  这时候我才知道,民国时期的课本是这样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爷爷要通过这套教材,教孩子识字,教孩子说话,教孩子阅读,教孩子写作,真不知道他在这上面花费了多少心力。我们把这四百来篇课文一一看过,按照不同的形式分类,经过筛选和修订,最终选定了92篇,其中儿童生活故事13篇、童话16篇、散文22篇、小说1篇、诗歌17篇、小话剧5篇,再创作的作品18篇。2005年4月《叶圣陶儿童文学全集》终于出版了。

  

  老课本热让我重读《开明国语课本》

  2005年,作为文献,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上下两册《开明国语课本》的影印本。2010年前后,社会上有很多人开始怀念起了老课本,一时间《开明国语课本》成了出版热点。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开明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相继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开明国语课本》,依然供不应求,一版再版。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有的报社还就这件事情采访我。人们为什么会怀念起这套七十多年前的老课本呢?这促使我又一次翻开这套老课本,把它从头到尾看了几次,想弄清楚人们所以关注和热爱它的原因。我有几条看法,不知道说得对不对。

  一、鲜明的编辑要旨

  爷爷十八岁开始当小学教员,他热爱孩子,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让他对小学语文教材有深刻的了解,哪些内容好,哪些内容不好,需要做什么样的改进,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更何况编小学生语文课本,对于爷爷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百年前的1917年,爷爷在苏州甪直当小学教员的时候,和一批志趣相投的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实验,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自己动手编写新教材。爷爷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他不仅为成人写作,因为当过小学教员,还为孩子们写了不少童话和儿歌。1932年,爷爷三十八岁。开明出版社把编写国语课本的事情交给了他,那时候他对自己将要开始做的这个工作已经了然于心。

  在开始编辑这套书之前,爷爷写了《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要旨不多,小学初级学生用书八条;小学高级学生用书六条。在我看来,略去其他的条目不说,要紧的是其中的第二条。在初级本的第二条中写道:本书内容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的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与社会、自然、艺术等科企图作充分的联络,但本身仍然是文学的。在高级本的第二条中写道:本书教材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从家庭、学校逐渐拓张到广大的社会,与卫生、体育、自然、劳作、美术、音乐、艺术等科企图充分的联络,但每课本身依然是文学的读物。

  看了爷爷的编辑要旨,我想,我们看到的开明国语课本,之所以感觉他有别于其他的教材,所以感到读起来亲切可爱,主要是爷爷在编这套书的时候,始终坚持贯彻了两点:一是,以儿童生活为中心;二是,每课本身是文学的读物。

  我们先来说说在《开明国语课本》中的“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

  我们常说要“以人为本”,意思是说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包括生理、心理、习惯、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出发,满足人的需要。这是对人性的起码的尊重和爱护。在编开明国语课本之前,爷爷写的那篇编辑要旨,提出的“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就是“以儿童为本”,就是要使这套课本从儿童的需求出发,热爱他们,尊重他们,满足他们成长学习的需要。爷爷给自己提出的这个要求,他做到了。

  翻开开明国语课本,你就来到了儿童世界,来到了孩子们中间。从开学第一天的“先生早”“小朋友早”。到读完六年级,看到六年级的最后课:《一个毕业生的演说》,你可以感受到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你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和他们一起唱儿歌:窗子外,月亮圆。像个球,像个盘。像个球,我来玩。像个盘,我来端。(第一册第十二课) 和他们一起猜谜语:绿衣人,上门来,送来一个袋。什么东西在袋里?薄薄几条小手巾,上面好多黑蚂蚁。蚂蚁不作声,事事说得清。你猜是什么,说出来,让我听。(第二册第四十一课)和他们一起劳动大扫除:上星期六下午,我们在教室里进行大扫除。大家动手,先生也在内,个个把衣袖卷到臂弯里,裤管卷到腿弯里,赤着脚,像一个个将要下田的农人……(第七册第十八课)和他们一起锻炼:“这里有布,有铜钱,有鸡毛,做个毽子来玩好不好?”“好,自己做来自己玩,更比现成的玩具有味道!”……“哪怕北风吹,白雪飘,不用生火炉把煤烧,我们踢得满身是汗,还得除帽子,脱棉袍。”(第八册第一课)和他们一起远足:昨天和同学约定,今天远足,往小玉山去。今天早上起来,看见晴光满空,好不欢喜。……(高级第二册第二十九课)和他们一起学科学,听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的故事(高年级第四册)和他们一起练习演说:诸位先生、诸位同学:我们在这里受了六年的教育,到今天毕业了。回想我们刚来当一年级学生的时候,差不多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孩子。现在居然懂了好些、会了好些了,这全是诸位先生给我们种种教导的效果。……这六年里头,我们一班同学在一起长大起来,共同工作,共同游戏,互相商量,互相帮助。可以说比兄弟姐妹更见亲密……我们毕业之后,不外走两条路:一条是升到中学里去;一条是选定一种职业,开头做实际的工作。升学自然是很好的事情,选定一桩有益的职业来干,同样是好事情,……每天做着工作,就是继续往精深的方面学习。学习原不一定要在学校里,我们自己肯努力的话,什么地方都可以学习。(高年级第四册第三十六课)

  现在合上这十二册《开明国语课本》,在你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学习、劳动、工作六年之后,你已经是个小学毕业生了。这六年,你的校园生活是这样丰富多彩,你的老师和同学是这样亲切可爱,你一天天地过着,不知道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可是你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不知不觉地快快乐乐的长大了。回过头看看这摆在面前的十二本课本,是不是很感谢它,是不是亲切地想把它们抱在怀里。我想:这就是爷爷的“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编辑要旨的力量。它贯穿于课本的始终,是一个只有热爱孩子,了解孩子,熟悉孩子的老师才能编写出来的国文课本。

  我们再来说说“每课本身是文学的读物”。

  爷爷在《开明国语课本》编辑要旨里特别强调,虽然课文涉及的方面很多,但是每课本身依然是文学的读物。在1980年写的《我和儿童文学》这篇文章里,爷爷又说: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我想,是爷爷的这个编辑教材的思想,使得《开明国语课本》有别于别的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孩子们喜爱这套课本的原因。为了做到这一点,爷爷都做了哪些努力呢?这套课本里有又用到了哪些孩子们喜欢的文学形式呢?

  诗歌:爷爷知道孩子都是听着儿歌长大的,儿歌是孩子,尤其是幼年孩子非常喜爱的文学形式。统计一下,在这一套教材里,爷爷为孩子们写了六十多首儿童诗歌,平均每册里有五首。我们熟悉的《瀑布》:还没有看见瀑布,/先听到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色没法譬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第八册第十八课)还有现在孩子们都熟悉的《风》: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里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河水起波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高年级第二册第十三课)都是那时候爷爷为编这套教材创作的,优秀的儿童诗歌一直流传至今。

  散文:优美的散文可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引导孩子们去观察身边的各种事务,欣赏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亲近自然,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散文是爷爷在编这套课本的时候选用的最多的一种文学形式,在每一册里都用了六七篇,加起来有百多篇。我们就从中随便选一册,小学高年级第一册,来看看这一册里散文所涉及的内容。第五课《蝙蝠》,第十课《飞机》,第十一课《长江轮渡》,第十三课《海上的朝阳》,第十五课《雁》,第二十五课《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第三十二课《细菌》,第三十三课《冬天的风》。八篇课文,用清晰的文字,简洁清楚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刻画,向孩子介绍了自然景致、科普知识、人文历史。对于文字的美丽,我们只选《海上的朝阳》中的一段来做例子:……小半个太阳果然在那边出现了,是大红的颜色,没有光芒。它慢慢地向上升,好像负着什么重担,很费力气似的;终于给它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那颜色红得更鲜艳了,看了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一转眼间,这大红的圆球忽然射出耀眼的光芒来,叫人不敢对它正看,同时近旁的云也就染上了光彩。……

  童话:童话是孩子们喜爱的文学形式,爷爷当爸爸的时候给自己的孩子讲童话故事,当老师的时候给学生们讲童话故事,二十八岁的时候郑振铎先生约他为《儿童世界》写稿,从此开始了他的童话创作,最早的一篇是《小白船》。二十九岁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也是中国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在他三十八岁为孩子们编课本的时候,当然不会忘了把童话放进课文,但是碍于课文的篇幅,一般都很短,低年级更是一些情节比较简单的童话。《麻雀找朋友》《光明的世界》《牵牛花看太阳》《百灵搬家》《乌龟和狐狸》《狮王》等。

  儿童生活故事:故事是孩子最喜爱的文学形式,《开明国语课本》里的故事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大多数故事都取材于孩子的生活,从一年级写起,每一册都有两三篇。我们挑每个年级的第一册看看。第一册有《爸爸种菜》《妈妈裁衣》,第三册有《迎接新朋友》《我要老了》《新年庆贺会》,第五册里有《自己的画》《挑选和计划》《比以前更有趣了》《移菊》《木工》《运动会》《三脚赛跑》《轮流赛跑》《怪东西》,第六册里《可爱的同学》《胜利》《几天病》《一封电报》《两句话》,第七册《母亲的生日一、二》《大扫除》《杂耍》。就举这几册已经足够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读着格外亲切,格外喜欢,故事里的亲情,友情,故事里的团结友爱,看了更让孩子喜欢。爷爷当了十多年老师,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锻炼的学校生活,也了解他们的家庭,爸爸妈妈和课馀生活,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才能写出那么真切、具体和温馨的儿童生活故事,孩子们读着怎么会不喜欢呢。

  校园剧:《开明国语课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每一册都有一个舞台剧的小剧本。《大年夜》《处处留心》《河神去新娘》《木兰》《君子国》《钓鱼朋友》《夜工》,一共七个。爷爷是想让孩子们了解和认知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更是给孩子提供了一个体会角色,扮演角色,尝试演出的机会。我想,每一次的演出课,都是孩子们最期待和最快乐的时候,那情景想想都让人兴奋。

  二、教孩子学会生活当中要用到的语文知识

  作为小学生的语文课本,除了要教会孩子识字、用词、造句、写作文,会阅读,还要让孩子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用到的语文知识。爷爷在编写《开明国语课本》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些所谓应用文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它们编排在这六年的学习当中,所用的形式可不是呆板的说明文,而是用和孩子们的生活相关的事情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读着不枯燥,还觉得这是必须学会的本领。七十年前的孩子,很多很多在读完小学后根本就没有上中学的机会,他们要走上社会自己谋生,或者挣钱补贴家用,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这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写作本领真的十分必要,十分有用。

  写信:在一年级的下半学期,课文《第一次写信》,已经在教孩子认识写信这种形式了。在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中学生的信》又一次让孩子接触这种文体,感受到人与人这种通过文字交流的便捷与需要。四年级第二学期《毕业生的信》加深信在生活中作用。在五年级下半学期的《谢姑丈赠送工具》和《深厚的情谊》两篇课文,又是以书信的形式再次与孩子见面。

  借条:二年级第一学期《借书》这一课里,通过故事告诉孩子借书要写借条和怎么写借条。

  广告和启事:二年级第二学期《寻找小猫》一课,用一个孩子为寻找丢了小猫写了一则广告,最后找到小猫的故事,教给孩子们怎么用和怎么写广告。

  查字典:三年级《查字典》《不开口的先生》两篇课文,通过姐姐和弟弟的对话教孩子查字典。

  日记: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日记》一课里,用一篇日记教孩子最初认识了日记这种记录生活的文字方式。在第六册里《公园里》一课,又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这还没用完,在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爷爷用了《你很有东西好写呢》《一星期的日记(一)》《一星期的日记(二)》三篇课文,来针对孩子常常碰到的问题,具体指导孩子怎么写日记。

  演说:演说是人们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式,中国的孩子不善演说。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爷爷用《拿出我们的力量来》这篇演说词,让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和认识这种发表意见的形式,并练习怎么演说。在四年级的《演讲的材料演讲的声调演讲的姿势》这篇课文,爷爷又一次教孩子演讲的本领。爷爷一贯主张,学习语文不能只注重写,需要听、说、读、写并重。因此在课本中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说”,学会“表达”。

  除此之外,爷爷还在高年级的课文中教孩子们了解了怎么写介绍信、报告书和建议书,这些都是孩子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有会用得上的。

  三、在教书更在育人

  做教育的人常常把“教书育人”四个字放在一起说,甚至育人重于教书。爷爷一向认为,教孩子学习语文,也不只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还要教孩子通过学习语文,学会感受一切事物的真善美,学会怎样做事和做人。要达到这个目的,爷爷用的不是说教,而是把这些道理都融入了他编写的每一篇课文里,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这些主张,这些思想,这些感情就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他们心里。

  虽然《开明国语课本》出版在1932年,比我出生还早十五年,而且我看到这套老课本的时候的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看着依然感到特别亲切,特别熟悉,是因为它让我回忆起从小到大,平日里爷爷是怎么教我们的,在他编的课文里就是怎么写的。

  比如爷爷一向尊重工人农民,从小就听他给我们讲,我们不如工人,不会织布做衣供人们穿;我们不如农民,不能种稻种麦供人们吃。这种朴实的感情从小就深深扎在我们心里,长大后在我们真的当了工人和农民的时候,爷爷依然支持我们,给我们鼓励和帮助。而在这一套《开明国文课本》里,就有希望孩子们长大了能成为自食其力,造福社会的工人农民的主张,而歌颂工人农民,歌颂劳动的课文,在每一册里都可以找到。

  比如爷爷在平日里教我们做人做事要处处为别人着想,在《开明国文课本》里,就编写了许多遵守社会公德的小故事。在《公德》(小学高年级第四册)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两节:你在学校里走进教室去,曾经把门砰的一声关上吗?……你在公园里……看见了新开的花朵或者可爱的枝条,曾经随随便便折在手里吗?……你不要说这些是最浅显的道理,最浅显的道理往往最容易忽略,何况公德不是听熟了就算的,要实作才行。……课本里的这些文字,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爷爷让我练习轻轻关门,轻轻放椅子时的情形。

  至于在家里热爱兄妹,尊重父母;在学校里热爱同学,尊重老师;在社会上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热爱自然;在平日里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祖国,……所有这些孩子们应该具有的品质和德行,以各种文学形式出现在这套《开明国文课本》里,真是应有尽有,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

  我想说,爷爷一生中编写和主持编写的课本多达二三十部,几十年过去了,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爷爷对于语文教材编辑的基本思想,也就是他在编《开明国语课本》写的编辑要旨,从来没有根本的改变。

  

  最后的话

  《开明国文课本》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后,十馀年里印刷了四十多版次,被当时的学校广为采用,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喜爱肯定。到了21世纪的今天,八十多年过去了,这套静静地散发出经典光辉的“老课本”,为什么依然能受到许多读者的怀念和追捧,这给编辑教材的同志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给编辑教材的同志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

  2005年,我的父亲叶至善先生,在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献”影印本《开明国文课本》写了一篇序,这是我父亲一生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写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已经十分虚弱。在序中父亲写了一段自己的回忆,读着会把你带回八十年前,一个小学生走进校园的第一天,亲切动人。我就用父亲的这段文字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父亲和丰先生编这十二册课本的时候,我已经进初中了,七十年前的琐事,我还能想起一些来。父亲写过的课本,尤其是歌谣,有些我还能背诵;丰先生绘的插图,我还记得一些轮廓。初小第一册第一课只两行;一行是“先生早!”孩子们的口吻;一行是“小朋友早!”老师的口吻。两句话都很短,初学的听一遍就会;七个字中有一个是重复的,论生字只有六个,笔画都不多,间架又清楚,容易认,比着写也方便。把这两句放在第一册的开头,似乎还有些讲究。开学那天,初小一年级生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着老师,他们上前去鞠了躬,问了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国语课,老师发下课本,他们翻开一看,刚才那温馨的一刹那原来预计写上课本了,还有像快照似的插图哩。插图上画着校园的一角,叶绿花红的美人蕉开得正盛,正是初秋时节。教课的老师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们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2017年8月8日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