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叶圣陶教材思想及其对高师教材编写的启示

作者:杨世昇 张思琪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教材建设,要求提升教材质量,打造精品教材。在2020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的回信中,对教材建设提出希望:“希望人民教育出版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叶圣陶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第一任社长,其博大精深的教材思想,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叶圣陶(1894—1988)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和出版家,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对我国现代教材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其教材思想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但这些思想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对新时代高师教材编写仍能提供诸多参考借鉴价值。高师教材是教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质量高师教材体系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助力。高师教材建设需要加强内容和结构建设,注意内容和载体的迭代更新。在建设高质量高师教材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叶圣陶这位优秀的教育家、教材编辑家和出版家身上汲取智慧和经验。

一、教材编写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朱永新编:《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97页。),始终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在教材编写上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专业特点,使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在高师教材的编写中,要专注于师范生的知识基础和未来职业发展技能需要,通过在教材内容中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等环节,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师范技能,让师范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叶圣陶充分肯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无论是编写教材还是普通读物,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依据需求来引导教材编写,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自我成长。他主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以教育者自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与他们一同商讨,共同学习。教师没有资格去教导、教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要了解大学生对知识的真实需求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叶圣陶最著名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就是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他在教育编辑出版工作中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言,编辑人员要与读者代表共同商量讨论,了解教材及读物使用人群的知识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启发式教育促进学生的专业化成长。叶至善曾说:“他们编写读物从来不用教训的口吻,而是跟朋友谈心一样,和读者平等地商讨问题。”( 王学:《叶圣陶的教育编辑思想》,《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年第3期,第27页。)一直以来,叶圣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这与我们当下所强调的在教育场域中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观点不谋而合。

  依据叶圣陶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高师教材编写重视师范生主体地位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优化:第一,职业导向。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未来大概率将从事教育相关工作,教材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发展需求。第二,学习能力。师范生具备较强的文科素养,教材内容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通俗便于理解。第三,思维能力。通过在教材中设置案例分析和分享不同的教育理念,培养师范生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第四,实践能力。教材编写需要详细介绍教育实习的具体流程、阶段任务、评价体系标准等,增加模拟教学训练板块内容,以增强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二、教材编写要注重突出内容的实用性

  叶圣陶十分重视教育的实践性,有学者对叶圣陶教育思想总结道:“叶圣陶教育思想注重实践,其一是教育工作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改进,不要说空话,也不要按兵不动;其二是教育内容要学用一致,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求知 。” (陈良璜:《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特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25页。)叶圣陶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就是要让学生能从教材中举一反三,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紧密相联,能够学以致用。叶圣陶在《关于编教材》一文中提出:“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够随时运用,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郭戈、刘立德、曹周天编:《叶圣陶论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157页。)在高师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写过程中,应强调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必须有实际应用场景支撑,从实践中印证理论,注重将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教育教学相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在未来实际工作生活中的知识应用场景。叶圣陶始终强调让学生对教材知识开展实践,并提出“必须让学生懂得一分就在实践里运用一分,懂得两分就在实践里运用两分,才算教得真有了效果,不为在实践里运用,学生还有受教育的必要吗?”[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的教育理念。

  叶圣陶将“实用性教育思想”注入教科书的编写中,曾在《读教科书不是最后目的》中提出:“教科书不过是个纲领,是宾,真实的事事物物才是教学的材料,是主。” (朱永新编:《叶圣陶教育名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178页。)叶圣陶重视通过教科书让学生能了解到真实的事物,而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容。

  在叶圣陶编写教材注重实用性的基础上,考虑到师范生未来的实习和就业,高师教材编写内容更需要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可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提升:第一,理论性课程的教材内容设定需要配合具体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应用场景案例。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增加中小学的现实应用案例,更有利于师范生理解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第二,教材内容需从一线教育教学中提炼理论。在编写课程与教学论、成人教育学等教材时,可以从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中总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让师范生认识到理论既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第三,教材内容需要及时增补最新教育政策改革内容。在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涵盖教育政策法规的教材中,及时更新国家和地方关于最新教育考试政策、教师招聘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变化,让政策内容走深走实,师范生可以通过教材了解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教育政策前沿动态。第四,教材编写要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课程改革、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日新月异,教材中需要及时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修订、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调整,让师范生能够与时俱进,在未来教育环境中掌握主动权。

三、教材编写要注重突出编排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对于教材的编写,叶圣陶重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设计和科学性编排。叶圣陶认为,编写教材与著述不同,编写教材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一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具体来说,就是要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任务来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者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能过分强调个人爱好与兴趣”。教材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要反映时代精神,要体现社会公德”。 (郭戈、刘立德、曹周天编:《叶圣陶论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教材内容的编排需要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便于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的选定,叶圣陶曾提出著名论断:编课本不是“拉在篮子里就是菜”( 郭戈、刘立德、曹周天编:《叶圣陶论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65页。)叶圣陶强调教材内容编排的系统性,编写者需要对教材的整体结构进行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各个章节的内容和顺序,使教材内容相互衔接、逐步深入。同时,教材内容必须严谨科学。叶圣陶对待教材编辑工作十分严谨,编写者需要对教材中资料数据进行严格的核验,确保真实可靠。

  叶圣陶在教材编写方面主要的成就之一是在中学语文课本的编制工作上。1935年,其编写出版的“开明版”《国文百八课》的主要特色之一就在于:“打破了历来课本选文各不相关、毫无系统可循的传统编辑模式,而创制了一种尽可能体现语文教学科学顺序的编辑体例……根据这个教学目的写一段‘文话’,选两篇课文作示例;选文后面安排‘文法或修辞’,从选文中取例,同时保持着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形成一个编者认为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完整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 顾黄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活动七十年》,《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Z1期,第184页。)

  在高师教材编写时,依据教育学相关学科的知识特点,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尤为重要。对于师范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需要构建符合师范教育的知识框架,在不同教材的学习顺序上,按照由基础到应用、由理论到实践的系统顺序进行编排;在同一教材内容的设定上,需要注意知识点间的逻辑连贯及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另外,需要保证教材中教育数据、研究成果的科学性以及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在阐述教育观点、教育争鸣时,要全面客观地解读,保障教材内容的权威性。

四、教材编写要注重突出启发性

  叶圣陶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也对教师教育与教学提出了要求,他认为:“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尤其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朱永新:《叶圣陶:以智慧激情共建教育世界》,《光明日报》2017年6月19日,第16版。)这也是叶圣陶对“教学相长”的内涵阐释。叶圣陶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教材编写时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关于启发性教育,可在教材模块设计中,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开放性的,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知识点,进一步思考。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要多样化,除了单纯的文字表述外,也可增加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叶圣陶受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于启发式教育,他也对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提出要求:“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李建军:《叶圣陶启发教学思想解读》,《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27期,第7页。)而在高师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在教材的编写内容及方式上,还需突出关注对师范生的启发性。

  叶圣陶曾对语文教材中练习题需要具有启发性有相关表述:“出的练习题有启发性,才能对学生有帮助。我们编辑应当多提供有启发性的题目,老师要多指点,多引导,不要太顾惜学生的脑子,脑子是用不伤的,只会越用越敏捷。” (郭戈、 刘立德、 曹周天编:《叶圣陶论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157页。)

  根据叶圣陶上述思想,高师教材要体现启发性,必须重视以下几点。首先,可以尝试问题解决导向的教材编写方式:在教材开头处,用教育实际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引导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寻答案,再组织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其次,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内容上,引导师范生进行比较和思考,让师范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更灵活地选用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教材还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开放性学习空间,例如,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旁边,可以推荐相关优质的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师范生拓宽知识面。就像叶圣陶曾说:“教学不能不从课本入手,可是决不能限于课本里的语言文字,课本里的语言文字原是实际的反映,必须通过它而触及实际的本身” (顾之川:《教材使用的艺术》,《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8期,第5页。),所表达的:“教育不应局限于教材本身”的观点,教材编写者还可以鼓励师范生参与反馈教材的整体设计。让使用者可以对教材的内容、结构、案例甚至版面设计提出意见或建议,使教材能够不断优化完善。

五、总结

  新时代高师教材的编写不仅对编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更强调关注师范生对教材的真实学习效果。高师教材在保障师范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理论基础上,重要的是能为国家培养优秀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专业化人才贡献力量。

  叶圣陶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出版家,有效借鉴其教材思想对通过深化高师教材改革、培养优秀师范生大有裨益。叶圣陶主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拥有自信,让教师与教材编写者以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为第一要义考量教师教学方式与教材的整体方案设计;叶圣陶对教材编写提出“学用一致”的实践性要求,使教材内容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形式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开拓更多教与学的互动;叶圣陶坚持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让教学者和学习者更有助于理清教学体系,明晰教学目的;叶圣陶对教材需具备启发性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增加了自主思考的能力,这些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将更有助于个人价值的认同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叶圣陶始终强调,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工具。教材编写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和对新观点的探索,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助力新时代高质量教育强国建设。

  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我们必须对叶圣陶教材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叶圣陶诞辰130周年的今天,深刻学习和认识叶圣陶教材思想的精髓,对出版优质的高师教材有更切实的实践指引,可为高师教材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本文原载《叶圣陶研究年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