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制国语教科书》编辑主题学探究及对高中语文主题阅读的启示

作者:李淑英

  1922年,北洋政府开始推行小学、初中、高中“六三三”的“新学制”,随着新学制的公布,各家出版社争相刊行“新学制”中学新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开风气之先,编辑出版了新学制颁布后的第一套初中国文教科书。1923年2月,商务印书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用)(下称《初中国语教科书》)开始出版,至1924年2月出齐。(商务印书馆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级中学用)于1923年2月出版一、二册,7月出版三、四册,1924年2月出版五、六册。这是20世纪20年代发行量最大、流行最广的初中国文教科书。1929年3月,第三册出至第65版。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版“国难后”的新版本,1932年10月,第四册出至“国难后”第9版。)《初中国语教科书》出版后风靡一时,为各地中学广泛采用。后来也成为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民国国文教科书之一。

  一、《初中国语教科书》及既往研究简述

  该套教科书全六册,初版发行于1923年至1924年。由胡适、王云五、朱经农校订,第一、二册由周予同、吴研因、范善祥编辑,第三至第六册由顾颉刚、叶绍钧编辑。周予同时任《教育杂志》编辑;吴研因长期从事小学国文、历史等教科书的编辑,并起草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顾颉刚是整理国故的干将;叶绍钧是著名的新文学作家,并长期从事中小学国文教学工作,起草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曾对编辑的构成做过说明:“因为初中国语教学之目的,在能下接小学,上接高中;惟其下接小学,所以最初一、二册须用编辑小学国语教科书的方法,不能不以对于小学教育有经验的人担任编辑,篇幅取其短,内容取其清浅有趣,亦因此故;惟其上接高中,所以最后一、二册对于国故的篇章不能不酌量选入,尤不能不以对于国故有特别兴趣的人担任编辑,加以欧化的文艺在我国现今著作界中,已经自树一帜,也有相当的价值,要使初中学生对于此种文体有欣赏和认识的能力,也就不能摒置不选,我们因为初中国语教科书既有前述的多方面需求,所以本着供求相应之旨,依序插入各种教材;区区之意,正所以便于下接小学上接高中,并养成学生欣赏和认识各种文体的能力,此种办法,亦系慎重讨论后所得结果,特此说明,以供教育界参考。”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国文部:《答何仲英先生》,《时事新报·学灯》1924年5月14日。)商务印书馆选择《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和《初中国语课程纲要》的拟定者作为主要编辑,并加入教育和历史研究界的重要人物,保证了这套教科书的示范性和高质量。

  民国教科书的研究者们大都能注意到这套教科书的价值,尤其关注其作为最早的一批国文白话混杂的教科书之一,如何体现了过渡时期编辑者的文化态度和当时的教育状态。大都通过统计白话文和新文学的篇目、古文的篇目、翻译文学的篇目,以及具体选取了哪些作家的作品来分析背后的取向,来判断编辑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如何将教科书作为新文化构建的载体。这种将所选篇目作为承载编选者体现的历史观念的载体的研究路数为历史研究的一种,让读者从教科书角度认识了新文化的建构过程。

  从影响研究的路径,有研究者关注的是有哪些篇目仍然保留在今天的中学语文教材(比如人教版、部编版)中,确实有很多篇目历经变迁仍然入选今天部编版初高中教材的课文,已然成为课文中的“经典”。比如:李白《绝句四首》(《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梦游天姥吟》、杜甫《石壕吏》、白居易《卖炭翁》、司马光《训俭示康》、《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孟子·鱼我所欲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鲁迅《故乡》、庄子《逍遥游》、《秋水》、李密《陈情表》、《汉书·苏武传》、《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陶渊明《桃花源记》、魏学洢《核舟记》等。

  《初中国语教科书》共259课,每册大致四十课左右,编辑上不分单元,打破了文体的限制,且古今中外文章混杂,因此,如前所述,过去的研究者往往刻意将其进行重新归类整理,以期厘清编辑背后的观念,分析当时时代语境下通过教科书体现出来的时代思潮。这也是民国教科书研究的基本路数。

  笔者在对该套教科书重新校注的过程中得以细读每一篇课文,一直在思考,这些古今中外文言白话混杂的一篇篇看上去没有关联的课文,真的是随机组合吗?它们是以怎样的逻辑被编排到一起的?如果去除掉非要进行古文与白话、新文学与旧文学、本土文学与翻译文学进行归类的执念,在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组合背后,笔者能强烈地感觉到编排上内在的逻辑性,甚至与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辑思路有诸多内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题材和主题的角度,仔细研究其编辑思路,梳理编辑主题,发掘其对现今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二、显性同主题课文: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的参考资料

  《初中国际教科书》常常将相似题材的文章编排到一起,笔者称这种常见的主题文章为“显性同主题”课文。

  第一种情况是几篇课文完全讨论同样的内容。

  例如:

  第一册第十七课为《桃花源记》的白文对照版,第十八课为王维的诗歌《桃源行》,王维的诗是对“桃源”的解读,成为理解《桃花源记》的有益补充。

  第二册第二十八课为魏学洢的《核舟》,描述雕刻作品核舟的精巧,第二十九课为宋起凤的《核工记》核雕桃坠的巧夺天工,都写古人的核雕技艺。

  第三册第二十课为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第二十一课为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的事迹和作者方苞的事迹可以对照阅读,时代风气昭然彰显。第二十九课为陆次云的《费宫人传》,第三十课为《费宫人刺虎歌》,是费宫人事迹的进一步引申。

  第六册第十八课《汉书·苏武传》,第十九课《牧羊记·望乡》,第二十课《李陵答苏武书》都讨论苏武的故事。

  这种将同一题材的文章编入同一本教材的情况在现在的教材中已不复存在,但相关课文却可以直接作为现有课文的延伸阅读材料,构成群文阅读的参考资料。

  第二种情况是将常见的同一主题的文章编排到一起,比如游记类、写景状物类、人物传记类、女性主题、战争主题等,前两类在部编本语文教材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后两者在今天的教科书里也已不再设专题。

  游记类课文在《初中国语教科书》里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只是随着册数的递增,文章的难度有所加大。

  例如:第一册的《旧金山的蚊阵》《堡寨上的风景》《卜来敦记》《菲律宾百震亨瀑布游记》等课介绍世界各地的景物。第二册第十二课、十三课《水经注·巫峡》写巫峡,第十四课林纾的《记翠微山》写北京的翠微山,第三十六课为姚鼐的《登泰山记》写泰山,第三十七课为陈垣的《登大同武州石窟寺》写云冈石窟,第三十八课《荒岛游历记》、第三十九课《夜渡两关记》,这几课都为游记,第四十课苏轼的《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也跟游孤山的经历有关。第五册第十九课《峨眉山行记》(范成大)、第二十课《雁荡山游记》(李孝光)、第二十一课《寒食雨中游天竺》(杨万里)也为游记。

  写景状物的课文也不少,好几册都有游记或写景文章的专题。

  例如:第一册第十七课为《桃花源记》的白文对照版,第十八课为王维的诗歌《桃源行》,第十九课为刘鹗的《桃花山》,跟《桃花源记》的共同点仅在于题目中有“桃花”二字。梅曾亮的《游小盘谷记》、李汝珍的《蓬莱岛》(选自《镜花缘》)都为写景文章。第四册第五课《说居庸关》(龚自珍)、第六课《浙西三瀑布记》(袁枚)、第七课《渼陂行》(杜甫)、第八课《西湖词二首》为写景状物的文章。第六册第八至十二课为写景状物抒情类文字,《南高峰看日出》(胡适,现代诗)、《泰山日出》(徐志摩,现代散文)、《七发(录观涛一节)》(枚乘,汉赋)、《吟雪》([明]施绍莘,曲)、词四首之《丹阳湖》(《西江月》,[南宋]张孝祥),《归自越中》(《虞美人》,[清]项廷纪),《暮春见花》(《踏莎行》,[明]杨基),《燕》(《玉楼春》,[清]宋征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也被纳入这个主题,这与现在的教材的分类方法完全不同。

  游记类和写景状物类文章在现今的教科书中仍然是重点,但现在教科书里的选文基本为散文类,本套教科书打破了文体界限,涉及现代诗、现代散文、古代诗词赋作等,在今天的写景状物类文章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思路。

  人物传记类也是这套教科书非常重视的一类。比如第一册第六课《王冕的少年时代》选自《儒林外史》,是小说中的王冕;第七课宋濂的《王冕传》为历史上的王冕;第八课《大铁椎传》写“大铁椎”的事迹;第九课《林肯的少年时代》,第十课《勇敢的纳尔逊》为外国人物传记。这几课都是人物传记。

  跟现今语文教材不同的是,这套教科书将战争和女性主题作为重点专题,选入了相关主题的不少课文。

  本套教科书中关于战争的作品特别多,大多都被编者有意编到了一起,仍然是打破古今中外的界限,年级越高,思想性也越强。

  第一册第三十六课为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写折臂翁年轻时为了逃避兵役,自折手臂,得以苟活,第三十七课为刘延陵的《在柏林》,写一位老妇人因战争失去三个儿子而变得疯傻,而她的丈夫要把她送到疯人院去,因为自己还得去参加战争……第三十九课为谢寅的《希望》,写阿凤的丈夫去当兵了,她去城里的一位营长家当女佣,天天被打骂,阿凤幻想着自己当兵的丈夫也能成为营长,靠这个幻想支撑着生活,但是小说的结尾,满怀希望的阿凤见到的是已经成为乞丐的丈夫……既写底层人的悲惨生活,也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第五册《左传韩原之战》、杜甫的《战事诗二首》(《石壕吏》《无家别》)直接写战争,沈雁冰翻译的保加利亚作家跋佐夫所著的《他来了么》则是写战争为普通百姓带来的痛苦,有明显的反战主张,《通鉴谢玄肥水破秦之战》写淝水之战,其后曹操的《碣石诗》四首为其征战期间所写。第六册一开始即为《墨子》的《兼爱》《非攻》《公输》三篇,表达反战的思想。第四课《左传崤之战》直接写战争经过,第五课《项羽本纪》之“垓下之围”,写战争结果,第六课《楚辞国殇》为阵亡战士祭歌,第七课陆游的《梦招降诸城》为梦中之战。可以说相当全面地展现了战争的各个侧面。

  女性主题也是编者重点关注的主题。

  第二册第二十五课周作人翻译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儿》写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的悲惨遭遇,第二十六课陈文述的诗歌《插秧女》写插秧女劳作不休的艰苦生活,第二十七课叶圣陶的小说《寒晓的琴歌》讲述十二三岁的小歌女凌晨练功的故事,作者形容:“我如听疲者的呵欠,冻者的抖颤,弱者的心跳。而我心底的眼睛里更见她朦胧欲睡的倦态,索瑟不堪的蜷缩,和惊惶无奈的神情。”写出了被侮辱的女性的悲苦生活。第三册第二十八课为王闿运的《直辞女童》,第二十九课为陆次云的《费宫人传》,都写刚烈有智慧的古代年轻女性。第三十课为《费宫人刺虎歌》,就费宫人的事迹进一步引申。第六册第二十二课《后汉书·蔡琰传》写蔡文姬的事迹,第二十三课《琵琶记·吃糠》写蔡邕妻赵五娘的事迹,第二十四课为周作人翻译的波兰作家什朗斯奇的小说《黄昏》,重点表现地主家的短工跋来克葛巴拉的妻子的悲惨遭遇。第二十五课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重点写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的事迹。第二十六课为周作人翻译的南非作家Olive Schreiner的小说《沙漠间的三个梦》,写了梦中具有神话色彩的“伊”的形象,第一个梦中“伊的背上有一个重担,上面积着很厚的沙,似乎已经积了几百年了。……这是女人;就是伊,在伊身内养育人类的。……伊很聪明,知道背了重担,起立不得。……慢慢地伊跪着挣扎,起来了。”第二个梦中的“伊”:“我是女人;我正在寻求那自由的国土。”到达“自由的国土”需要“向‘劳工的岸’走去,经过‘苦难的河’”。最后,“伊走向着河的暗路走去”。第三个梦中,“在山上,有勇敢的女人和勇敢的男人携手同走”, “女人也都互相搀着手走路”。具有极强的寓言性。总体观之,都是苦难逆境中的女性力量的主题。现在的教材中也选《孔雀东南飞》,却极少从女性视角去解读这首长诗。

  战争主题和女性主题在现在的教科书中不再设置专题,零星被选入的文章被分散到了各个文体单元,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被放入童话单元,《左传》则被放入史传散文部分。但在相关课文的教学中,却可以把这套教科书对女性和底层人民的关注作为教学的重要参照。

  除此之外,另有悼亡主题和孝道主题等。第二册第二十二课、第二十三课为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第二十四课为蔡元培的《祭亡妻黄仲玉》,都为悼念文章。第五册《陈情表》([晋]李密)和《邮亭题壁诗》主题为“孝”。第四册第十五到十八课《一件美术品》、《鸡腿蘑菇簟记》、《新乐府二首》、《铁圈》([俄国]梭罗古勃原著,周作人译)都关注底层人的生活。《金石录后序》和《祭妹文》看上去无关,却都包含着对美好过去逝去的哀悼与伤感。司马光《训俭示康》与蔡元培的《责己重而责人轻》都讲做人法则。

  这种显性的同主题课文,可以为现在中学语文的群文阅读或主题阅读提供思路,甚至直接成为参考材料。

  三、隐性同主题课文:研究性阅读的参考读本

  除了上述“显性同主题课文”,还有一种情况是,所选课文表面上没有关联,至少不是按照常见的主题或者文体的类别来进行划分的,但仔细阅读,可以发现内里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别致的逻辑,笔者把这种情形称为“隐性同主题课文”。

  第一册第十一课为胡适的《赫贞江写景诗二首》,第十二课《黄河上打冰》节选自刘鹗的《老残游记》,描写黄河被寒冰冻住的景致和寒冬夜晚的天、云、山,景物描写极有韵致。本以为有若干篇文章要写景,没想到第十三课为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的童话《鱼的悲哀》,第十四课《卖鱼妇》,分别写了鱼和卖鱼者的困难人生。第十五课《奉化人的海闾生活》写奉化人捕虾的场景。这几课都与江河有关。

  第二册第四十二课为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写普法战争后,法国的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的小学生以后只能学德文,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法文课;第四十三课为刘延陵的现代诗《水手》,写水手在海上如何思乡的情景,“他怕见月儿眨眼,海儿微笑,引他看水天接处的故乡”。第四十四课为鲁迅的小说《鸭的喜剧》,写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从养蝌蚪到养小鸭。几篇课文放在一起,都从某种程度体现了乡愁。如果不是将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很难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鸭的喜剧》。

  第三册第六课为周作人的《山居杂诗》,第七课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第八课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对比读来,别有意味。

  不知什么形色的小虫,

  在槐树枝上吱吱的叫着。

  听了这迫切尖细的虫声,

  引起我一种仿佛枯焦气味的感觉。

  我虽然不能懂得它歌里的意思,

  但我知道它正唱着迫切的恋之歌,

  这却也便是它的迫切的死之歌了。

  ——《山居杂诗·其五》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

  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

  静看檐蛛结网低,无端妨碍小虫飞。

  蜻蜒倒挂蜂儿窘,催唤山童为解围。

  ——《四时田园杂兴·秋日》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随便从文中选一个段落,可以看出,几篇课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也完全不同,但不管从内容上,到作品的情调上,都有奇妙的相似之处,编者格局视野之大,让人叹服。

  第四册《史记·魏公子列传》《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史传散文经典,顺着《廉蔺列传》“不争”的故事,接下来的一篇课文为崔述的《争论》,《争论》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说起,认为蔺相如的忍让能产生效果主要是因为廉颇的德行高,否则忍让不仅是无用甚至是有害的,然后列举一味忍让带来恶果的例子,论证不能一味的推崇“让”否定“争”,认为“以让自勉则可,以让责人则断不可”。后有吴稚晖的《上下古今谈》和严复的《天演论导言一》,最能体现时代精神。而神奇地沿着一个“争”字的逻辑。周作人翻译的普路斯的《世界之霉》,也是关注的“物竞天择”的问题。胡愈之翻译的南非女作家须琳娜的《文明的曙光》也是讨论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茅盾翻译的法国作家巴比塞的《复仇》,讲“复仇”之后的迷茫,也是“争”的话题。《马伶传》讲的是“争”,《书王隐君》讲的是“不争”,形成了奇妙的对比。可以说,编者视野纵横天下古今,写就了一篇“争与不争”的主题宏文。

  这种“隐性同主题”的情况在第五册、第六册体现得尤为明显。这套教科书本身就是按照难度梯度递进的方式来编辑的,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在当时就有人反应第六册难度太大,“商务的《初中国语教科书》,在教材的选择和编制上都很过得去,所以采用的学校特多。然而编者究竟是凭理想的,所以三年级下期用的第六册,一般教师对之只得割爱,因为它内容广博艰深,较上一册的程度至少要相差一年,决非初三学生所能领会。” 宋文翰:《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中华教育界》第19卷第4期,1931年10月。这反倒是最能体现编辑功力之处,编者以一种写文章、做研究的格局和深度来进行编辑工作,这种编辑方式更能为现今语文主题教学或群文阅读拓宽思路,尤其是可以为研究性阅读提供路径,甚至这些内容本身就可以构成研究性阅读的参考读本。

  第五册《逍遥游》之后紧跟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逍遥游》为哲学文章,《庐山草堂记》为写景状物之作,两课看似全无关系,但是读到“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一股庄子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原文删掉了部分内容,比如:第二节:“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漆琴一张”后删“和儒、释、道书籍各三两卷”。第四节:“今我为是物主,物……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原文是“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更能看出背后庄子思想的影响。两课之间放到一起顿时显得无比自然恰切。再到后面的一课《度风篁岭至龙井》([清]夏锡祚),其过渡也是非常平顺的。

  第五册在《汉书·郊祀志》之后为李白的《登高丘而望远海》,其中“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恰巧是对前文武帝崇尚鬼神之行的有力批判。其后的《西门豹治邺》延续着鬼神的话题,写西门豹如何用智慧破除当权者用鬼神迷惑戕害人民的伎俩。紧随其后的王充的《论死篇》和《订鬼篇》,批驳灵魂不死,反对厚葬祭祀等行为。总体来说,都在讨论“鬼神之有无”的问题,有故事有理论,也是写文章的编书法。

  前文提到过第六册的写景状物类文章,第八到十二课《南高峰看日出》(胡适,现代诗)、《泰山日出》(徐志摩,现代散文)、《七发(录观涛一节)》(枚乘,汉赋)、《吟雪》([明]施绍莘,曲)、词四首之《丹阳湖》(《西江月》,[南宋]张孝祥),《归自越中》(《虞美人》,[清]项廷纪),《暮春见花》(《踏莎行》,[明]杨基),《燕》(《玉楼春》,[清]宋征舆),这些都可以归入写景状物题材。一般的教科书一般也就将同类文章放置在一起,但本书编辑在这些文章后紧跟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对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进行理论上的解释,使学生理解写景状物背后的理论深度,这种编排可以说是做研究的逻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文本到理论,无论从认识论层面还是从方法论层面都会得到极大提升,文化思维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极好的训练。其后的《徐霞客传记》,介绍游记之大成者徐霞客,仍然与这个主题有延续性。李白的《梦游天姥吟》也被纳入这个主题,这与现在的教材的分类方法完全不同,为我们今天深度理解一些耳熟能详的文章提供了思路。

  第十六课为周作人翻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灯台守》,第十七课为曹操与陆机的两首《苦寒行》,第十八课《汉书·苏武传》,第十九课《牧羊记·望乡》,第二十课《李陵答苏武书》,第二十一课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跟李陵有关,同时这部分内容都是有关“意志”的主题。

  第二十七课为《礼记礼运篇》节录讨论“礼”的话题,第二十八课章太炎的《常识与教育》即从《周礼》的各种命名出发讨论“常识”的意义。第二十九课罗振玉的《国学丛刊序》,阐明编辑国学刊物的理由,并说明该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八个方面:“曰经,曰史,曰小学,曰地理,曰金石,曰文学,曰目录,曰杂识。”可谓“国学常识”。第三十课胡适的《国学季刊宣言》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和具体实施路径。第三十一课吴稚晖的《科学与国粹》提出“愿学者平其心,以不自欺之真智识试验国粹、改良国粹、进国粹于科学。”这几课关注的核心是如何认识与处理所谓的“国粹”。这个话题以第三十二课《庄子·秋水》作结,意味深长。

  第三十三课《史记·高祖本纪》节选,第三十四课为元代睢景臣的散曲《汉高祖还乡》,写汉高祖刘邦“无赖”之处。第三十五课为黄宗羲的《原君》,批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所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第三十六课、三十七课《左传赵盾弑君》《公羊传赵盾弑君》讨论国君“不君”之时“弑君”的话题。全都在讨论“君”的主题。

  第三十八课《范滂传》、第三十九课《鸣凤记》写政治斗争中的大臣。第四十课郑振铎的《泰戈尔的国歌》写国歌的意义,第四十一课《爱尔兰爱国诗人》介绍了爱尔兰著名诗人皮亚士、麦克顿那和柏伦克德,三位诗人都在爱尔兰独立运动中被处决。第四十二课为严既澄的童话《野心》,讲述了一只有“野心”的小麻雀的故事,小麻雀为了寻找到达“黄金世界”,毅然选择离开“平凡的生活”去探险。第四十三课沈雁冰翻译的高尔基的《巨敌》,痛斥“灰色人”作为“巨敌”。都写“抗争。”

  这些“隐性同主题课文”即使在以主题作为单元构架的现今教科书的编辑中,也不能构成一个单元的主题,但是却在深度主题阅读教学乃至论文写作教学中,提供了特别有效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和思路。

  总体而言,本套教科书的编辑“编书”如“写书”,看似散乱的一篇篇不同文体不同年代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不同课文之间流淌着一种和谐的气息。不管从“技”的层面,还是从“道”的层面,都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