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狗文化“旺旺”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开明》2018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神犬哮天狗年到,国泰民安人兴旺。

  狗年到了,在民俗中正月初二又是“狗日”。吉日吉时传节语,欢欢喜喜贺新年。狗的叫声“汪”与兴旺的“旺”字谐音,于是人们亲昵地称狗狗为“旺旺”,具有一语双关意味。于是乎,只要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到处可见带有“犬”字和“旺”字的春联。其实“狗文化”的实质,不就是在于“旺旺”两字吗?财富旺,人气旺,社会事业更兴旺。在狗年里,“旺旺”就成了这个中国年文化意义上的主角。

  旧俗孕新意

  我来到宁波河姆渡博物馆,看到河姆渡遗址的狗化石,距今已七千多年。研究表明:大约在一万五千年前,人类已经驯化出了家狗,科学家称狗是人类最出色、最完美的“胜利品”,认为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就是对狗的驯养。

  而在文化学者的眼中,“狗文化”显得具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试以流传久远的“狗尾稻穗”的故事为例,读出了农耕时代古人对狗的褒奖之情。

  传说,原先人类没有稻谷。只有天庭有种子,好心的狗在玉皇大帝的谷仓里打了一个滚,毛里就占满了谷种,可惜归途经过天河时,身上的种子都掉在河里,仅剩狗尾巴上的种子带到了人间。巧合的是,谷穗的形状毛茸茸的,与狗尾巴竟有几分相似。于是,人们就把这种赖以为生的谷物称为“狗尾八稻穗”。

  ——“民以食为天”,这可说是狗狗首建奇功。

  从汉代开始,人们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其中晚上五时到七时为酉时(鸡),夜幕降临,狗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直到现在,狗仍然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到看家、狩猎、当玩具、牧羊;大到当警卫、带路、嗅毒品、为残障者服务……

  而在十二生肖中,狗尤其以勤劳、勇敢、忠实、机智、警觉而著称。

  相传汉高祖刘邦曾将除萧何以外的功臣称为“功狗”;成吉思汗把手下最勇猛善战的四名将领:忽必来、哲伯、折里麦、速别额台称为“四狗”……直至今天,有些企业一直以猎狗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内涵,因此想招“具有诚实、守信、拼搏等猎狗精神的人才。”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新春伊始,不少新生的婴儿,被家人喜称为“狗宝宝”,被认定将来会有忠厚、诚恳的性格和守家卫国的本领。

  看来,狗年做狗的文章,本是一种特有的民俗风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添加剂,有趣的是,在狗文化的象征意义中,的确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可让现代人在打造诚信社会的过程中加以创新和利用。

  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忠诚和守信。在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一户住在小山上的人家,畜养了很多家畜家禽。一天,饲料被山中的野兽偷吃了。家里的狗循着野兽的气息,跑了几十里路才找到藏在灌木丛中的野兽和粮食。闻讯而来的主人发现此时的狗,虽已饥肠辘辘,却丝毫没有动饲料。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不管主人家多么贫穷,狗都会泰然处之,永远与主人同甘共苦,荣辱与共。同样,不管社会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个人生活处于怎样的状态,积极的“狗文化”启示我们,要忠于自己的理想,不能用背信弃义的方式换取物质生活的改善。

  达尔文曾这样评价狗:“对人的爱已经成为狗的本能,几乎不容置疑。”狗与人的关系,按照古人的理解,就像“伏”字一样难以割舍,狗忠心于他的主人,主人也会善待狗。人与动物之间,应该有一种和谐相处的共生之道。

  将生肖文化这一精神佐料,化为一种能够鼓励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建设的文化动力,古老的民俗也就在狗年新春孕育出新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作者:金建楷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