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理论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8  来源:民进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2017年课题招标成果

放大

缩小

  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的现状

  从现状出发理解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展开宣教平台和方式创新的基础,也是课题组在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阶段关注的核心问题。从课题研究获得的基本信息入手,不难看到,以民主党派为载体,以党派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的现状存在着如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其一,民主党派为载体的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工作仍处于传统媒介渠道为主、工作展开不具体,覆盖面不够宽的问题。民主党派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的宣教工作和参与性活动是常态化的,其主要原因是不同党派都有具备文化及艺术专长的成员,因此对内的文化沙龙或俱乐部式的传统模式并不鲜见。与此同时,此类活动及宣教平台主要以传统渠道和线下组织为主,对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党派成员,并没有形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整体转型,文化和艺术,乃至科学普及等方面的平台仍有待有意识地向社会开放。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民主党派内部成员87%参与过党派内部的文化及艺术活动,23%参与过党派组织的常态化活动,受访党派成员中无人参加过党派组织的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分享和艺术参与活动,数据表明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艺术宣教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二,民主党派的成员,特别是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专长的成员并没有意识到党派平台的价值及其延伸性。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党派成员都具有副高以上专业职称,博士学位。在本人从事的专业文史研究领域都属于知名专家,也都为硕士博士学生开设经典读书班,具有丰富的文史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基础。然而,具有传统文化研究专长的党派成员中90%以上没有想过利用党派平台介绍和传播传统文化,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不知道党派是否有类似机制和平台;另一方面认为党派内部其他成员是否有参与的意愿仍不明确。从这个角度看,党派应该强化党派成员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意识,调动积极性,达到专才专用、聚合高端知识分享平台的作用;

  其三,民主党派的各级分支机构在党派活动和成员内部组织的方面比较少用优秀传统文化及艺术为纽带展开。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党派活动的基本形式为集中学习、小组讨论,以及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座谈会、观影观剧、远足郊游等。以新媒体方式组织线上传统文化宣教及参与性主题活动十分鲜见,其中主要原因仍是党派对于此类宣教和线上活动缺乏主动意识和组织经验。与此同时,在内部机制的保障上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主要是在组织管理、资源配合以及活动筹划等不同环节上基本形式仍没有比较成熟的参照。以北京大学为例,中文、历史两个系所就拥有近百个文献阅读小组,其中以线上方式展开、并辐射海内外学人的达到14个,其中有6个坚持5年以上。这些基本经验仍有待进一步整理,为可能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线上宣教和分享活动提供准备;

  其四,民主党派成员在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在线学习与分享过程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76%的受访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在线学习主要是为了消磨业余时间,提升个人素质。87%的受访对象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无需通过共同分享的平台。显然,党派成员对于自身作为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的社会文化地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党派成员为主体的专业人士学习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示范效应也没有准确理解。此外,党派内部传统文化专业研究人才队伍在党派组织下展开宣教工作的可能性的认识也十分不足;

  其五,民主党派主导的新媒体化环境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宣导和传播平台仍不多见,并没有形成党派主导的管理和运维机制,以及资源调配模式。从党派内部管理机制上看,党派的确并不具备组织、管理和运维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平台和共享机制的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然而,在自媒体环境下,知识平台的运维并不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参与限制,不需要太过专业的操作能力。其真正的壁垒在于参与者的素质以及组织者对于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驾驭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党派组织内部聚合了大量不同专业领域的专才和精英人士,党派的重要功能就是以国家大政方针为指导统合和融聚这些专业人士,推动他们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的宣教工作需要的线上模式建构及运维,实际上正是发挥党派成员跨专业、跨行业、跨阶层的巨大优势,形成以党派为基本纽带的传统文化深度分享和有效学习的机制。这一方面将推动党派内部的凝聚和发展,另一方面则为社会资源的有效聚合提供空间。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围绕着党派成员,可以形成更为高效的资源调配模式,可以作为党派活动机制创新的契机;

  其六,民主党派对于新媒体形态下的内部宣教、外部传播及主题性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探索仍有待进一步强化。党派主导的内部宣教活动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整合,并且形成以线上培育线下,以线下推动线上的良性机制。如何调动党派内部的线下平台和既有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86%的受访对象知道或参与过党派组织的线下活动平台,其中93%的线下活动是定期组织的固定活动,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流程和规模。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可以依托线上平台展开,主要在线上平台上进行,但在线下的形式不仅可以利用既有的线下活动平台,还可以为线下活动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从而实现线上线下的共赢和良性互动。党派各个分支机构的管理创新中也应该考虑这些资源的整体聚合和利用。

  通过以上六点的分析,可以看到以下两点:一方面,民主党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方面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存在着认识不够充分、机制保障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民主党派的独特智慧资源及知识优势能够在优秀传统文化宣教中起到排头兵和生力军的作用,与主流媒体及中共中央的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战略结合在一起,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以优秀传统文化宣教为基本形式的党派平台和活动机制,也将进一步促进党派内部活动的丰富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强化,长远来看,促进党派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平台与方式创新的思考

  基于对现状的理解,课题组从深度访谈入手,结合新媒体平台中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与分享群的创建和运维,尝试就民主党派主导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平台构建和管理提出如下五个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创新:

  其一,民主党派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文化自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高度理解党派人士在优秀传统文化宣教中的地位和价值。从提高认识出发,重视发挥党派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宣教的独特优势。从党派自身发展的意义上看,创新首先来自意识的刷新。从党派自身建设的高度,认识到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派宣教工作之间的紧密关系,是进一步展开机制和形式创新的重要基础。党派内部形成的共同理解和一致认识,并不是简单的机制、方法和资源整合的实际变化,而是推动党派内部发展的关键前提;

  其二,党派内部应积极探索建立激励党派人士,特别是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党派成员发起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长效机制。从机制上看,党派人士参与党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自主自愿的模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结合新媒体环境,需要党派主动建立机制和平台,提供资源,并形成参与度与机制创新之间的良性循环;

  其三,依托新媒体平台,聚合党派人士,调动党派内部智慧资源,坚持高起点的原则,凸显民主党派主导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和交流的深度与高度,形成对大众文化普及与传统文化认知的辐射能力。党派内部的专才储备和知识优势,以及党派成员共同具备的良好学习能力及知识基础,都使得党派成为传统文化传播与学习的高端平台成为可能,党派应该立足于自身特点展开具体的研究工作,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优势;

  其四,新媒体环境下的宣教工作以内部交流与社会服务为基本导向,形成双导向的发展理念,结合党派内部的社会资源和其他行业资源,形成党派主导的,为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提供助力的局面。

  其五,结合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模式,逐步通过丰富文化宣教的方式凝聚党派成员,形成党派搭台、专才唱戏、多方共赢的局面和机制,为党派的发展提供内生性动力。

  从明确认识到机制建设,直至平台创新和形式拓展,党派人士及党派组织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工作中是大有可为的。面对党派人士群体的宣教可以体现专业互补、知识共享、价值共识的整体趋势,在这一基础上,逐步推动党派人士成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引导者。

  研究拓展的方向及具体实施建议

  课题组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将分析和思考的视野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拓展到知识共享与价值共识的构建,从单一党派、单一团体的合作及互动拓展到跨党派、跨团体的交叉合作和多元互动。从单一项目的分析和思考,拓展到更大的领域,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将基于知识分享和价值共识构建的整体工作推展到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新媒体条件下,党派人士内部基于各自专业优势形成的知识共享模式的可能性及机制保障,从知识共享走向价值共识。不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共享,将统战的政治思想工作平台和渠道进一步拓展。从而达致围绕中共中央的大政方针、国家治理的基本战略等为中心的党派人士的价值凝聚和认同。一方面促进党派内部多元的互动和共识的凝聚,另一方面也推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的共识凝聚和价值塑造的统战工作的积极推进;

  其二,在新媒体条件下,跨党派的活动机制和创新平台可以将不同党派凝聚为一个社会力量,形成不同群体的内在联结。鉴于党派人士是凝聚知识精英、职业中坚和社会贤达的重要统战平台,跨党派的互动平台可以成为构建价值认同、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

  其三,在新媒体环境中展开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平台建设可以拓展为面向社会公众的平台。进而成为党派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窗口,加强党派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以公众文化服务的方式塑造党派的社会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这些具体工作仍有待于对党派现有文化资源的梳理、新媒体环境中开展文化宣教工作的内部机制和资源的匹配、调动党派内部专业人士的积极性,也有待于在持续探索中不断刷新认识、创新机制,形成不断提升和完善的探索模式。

  (本文为民进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会2017年课题招标成果之一,作者:民进北京市委会课题组,组长:程乐松,成员:程乐松、张瑞芳、王倩)

作者:民进北京市委会课题组     责任编辑:吴桂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