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刊撷英  >  精品文章

南屏山麓论“晚钟”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杭州民进》2018年第1期

放大

缩小

  住在杭城这许多年,很少光顾南山路的净慈寺。今年趁着寒冬夹缝中一个风和日丽的暖天,我正儿八经地冲着这座古刹而来。

  其实净慈寺早已名声在外。它位于杭州西湖南岸的南屏山北麓,与路对面的雷峰塔比邻而居,是杭州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寺院建于公元954年,是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也称净寺。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将净慈寺名扬海内外。只因北山的灵隐寺历史更为悠久,规模更为宏大,山中有了老虎,猴子称不了大王而已。然而寺内宏亮的钟声,构成“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却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

  大凡佛教寺院,均少不了钟楼和鼓楼。“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时休”,此句出自陆游《剑南诗稿卷十四 短歌行》。诗句利用晨钟暮鼓来告诫人们历史岁月虽绵绵流淌和循环不已,但警示的钟声鼓声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终止。可是,使人大惑不解的是,净慈寺内为何却只有钟楼而无鼓楼?

  钟楼位于中轴线首道山门金刚殿的西侧,楼前巨樟参天,钟楼二层三檐。底楼内供奉着幽冥教主地藏王,佛像两旁一副对联:“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登上楼梯,便见一口大铜钟悬挂在梁上。我绕钟一圈,只见钟上密密麻麻雕刻着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书写的《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计六万八千余字。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铸的,高3米,直径2.3米,重10吨,大于600多年前洪武年间的铜钟。抡槌撞钟,悠悠钟声向寺院,向后山,继而向西湖传了过去。因为南屏山上怪石耸秀,岩崖多空穴,钟声穿穴而过,产生共鸣,回荡山谷,经久不息。

  下了楼,我凑到置于角落的一张佛案旁边,向一位正在抄写经文的和尚师傅提出了“为什么净慈寺里只有钟楼而无鼓楼”的问题。那位师傅约摸年过不惑,先是迟疑了一下,然后操着一口皖南口音答道:因净慈寺没有足够的空间建造鼓楼。这样的回答自然不能解我大惑,于是退出钟楼。在大雄宝殿门口,我遇上了一位慈眉善目年长的和尚,拦住他又问起相同的问题,这位长者带着浓浓的吴越口音答曰:寺内原有与钟楼对称的鼓楼,因在大火中被烧毁了,后来为了镇邪,在金刚殿里塑上哼哈二将,也就是水火两金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山门不是天王殿的原因。我倒不是默认他的回答是正确,但毕竟他能自圆其说,让我这样不谙历史和佛教的游客心理上得到暂时的满足。

  说到晨钟暮鼓,一般的人总会理解成,寺院中早上敲钟,晚上击鼓。其实不然,不论早晚,寺院都既要敲钟又要击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此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唐朝李咸“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古人以钟声和鼓声报时,故一般的县城以上的城市,均建钟鼓楼,亦称谯楼。那么南屏山麓为何突出晚钟,而非晨钟或暮鼓?这多少恐怕与净慈寺里的济公传说有点联系。

  说到济公,一般的人都认为他是神,其实他是一位被神化了的南宋高僧。济公也称活佛,原名李修缘,浙江天台人。他自幼攻读儒书,酷爱佛经,早期在天台国清寺剃度为僧,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最后长住净慈寺。他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著有很多诗文。除此之外,济公也懂中医医术,为百姓采办药石,治病行医,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平日好打不平,息人之争,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寺内西侧有专门为纪念这位高僧而建的济公殿,殿内中堂供奉着手执蒲扇的济公和尚的塑像。殿前有一座四角木亭,亭内一口井。传说净慈寺被烧后,济公从四川募化建寺用的树木,顺着长江水把木头放到东海,再漂进钱塘江,木头最后从井里冒上来,故名“运木古井”。我探头朝井内一望,井腰已被金属网封死,见不到水,当然更没有木头的影子。不过从这传说的故事可见,济公为净慈寺大火后的修复立下了任何人无以替代的功劳。因他昏暮圆寂于净慈寺(另一说虎跑寺),为了记住他圆寂的时辰,故寺内原康熙南巡时所立的“南屏晓钟”,在乾隆帝南巡杭州时,改称为“南屏晚钟”。

  其实,晓钟也好,晚钟也好,报时和警示的功能是一样的,弘扬佛德和推崇正气的初衷是不变的。登上并步入最高处的释迦殿,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宏大的净慈寺近期建设规划的建筑群模型。在这模型中,我清楚地看见,一座与钟楼对称的鼓楼已经列在了其中。届时,沉厚的鼓声伴随着悠扬的钟声在南屏山麓乃至整个杭城上空回荡,定会激起市民无限的遐思。

作者:陈立华     责任编辑:叶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