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推荐阅读

世界大国成长逻辑的中国使命

发布时间:2018-07-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放大

缩小

  中国坚定支持世界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过程中日益发挥主力军作用

  实现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制建设中的重要成果。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从区域间自由贸易协定到双边、多边投资协定,再加上一大批国家选择了开放型发展道路,整个世界经济体制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开放性,有利于世界各国以合作求发展。但是,这两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不时抬头,阻碍了经济开放的进程。不久前,美国又宣布新的贸易单边制裁行动,对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在内的传统盟友征收钢铁和铝关税,掀起了新一轮贸易战。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高级顾问威廉·赖因施(William Alan Reinsch)担忧地指出:“特朗普的民粹主义贸易政策只会招致其他国家对美国采取对等反制,更重要的是在国际上开了不良先例,加深世界对美国贸易保护霸权主义的担忧”。加拿大外交部长弗里兰痛斥美国此番加征关税的原因“荒谬至极、绝对不能接受”。对于特朗普声称限制钢铁和铝产品进口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的说法,欧盟贸易专员马姆斯特罗姆在欧洲议会上予以驳斥:“我们怀疑美国的举动实际上不是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而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

  反观西方乱象,中国一直是开放、包容、透明、非歧视、以规则为基础多边贸易体制的主要贡献者。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关税总水平从15.3%下降到9.8%;制造业准入限制与加入之初相比减少了50多条;服务业不同程度开放将近120个部门。中国如今已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5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的前三大货物出口市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深知并且通过实践证明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就扩大改革开放提出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品保护,以及主动扩大进口四大战略举措。博鳌亚洲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后的第三天,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计划在海南建设自贸试验区与自贸港》这项重大战略,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告并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坚定支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应势而为,担负起时代责任,力促全球共同发展

  四十年来,中国致力于改革开放,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如今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中国清楚地认识到,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但不能就此否定全球化的积极作用,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全球化走向正确的道路,消解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让其更好地造福每个国家、每个民族。西方中心主义者抱残守缺,不能适应世界形势新变化。在2018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再强调“美国优先”,还做了多方辩解。这无疑会令人不安地想到历史上各种保护性贸易政策“以邻为壑”的后果,即各国试图以损害他国利益为代价提升本国的产出和就业,导致全球贸易量下跌,最终使得所有国家均蒙受其害。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和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相继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并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了美好蓝图,为应对逆全球化和全球经济难题开出了良方。他呼吁各国“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可以看出,特朗普与习近平主席都谈到要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未来,但内涵却大相径庭。特朗普认为,世界是由“依规则办事”的“自由的主权国家”构成,这种以西方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为依据对国家进行等级式分类的做法具有明显的歧视性;习近平主席则把人类社会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利益高度融合”,当然“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但各国“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更强调“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宏大视野和博大胸怀,显示了中国应对各种挑战的积极态度,彰显了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大国情怀和大国担当,回应了各国人民对中国发展机遇的期待。

  在国际合作实践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相关建设的推进,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和平发展之路,开启了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相关建设不断推进,如今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5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600亿美元,创造近22亿美元税收和21万个就业岗位。中国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放贷款已超过11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与沿线一些发展中国家成功实现了发展战略对接,必将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建设项目,成为新时代中国快速发展向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受关注和欢迎的公共产品,集中体现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责任担当。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对非洲的合作以基础设施联通和产能合作为抓手大踏步前进,成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的生动写照。相反,西方国家对非合作项目承诺不少,但附加了政治条件且未切实改善非洲的民生,中国对非合作则真正做到了言出必行、高效务实。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7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700亿美元,与2016年相比增加14.1%,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1.2倍;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有力促进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现约400亿美元,近1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30%,数千家中资企业在非洲建设了100多个工业园、数千公里的铁路、高速路和许多机场、电站等,仅近两年就为非洲创造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中非合作有力推动了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因而受到非洲人民的高度评价和国际社会的积极肯定。中国对非合作之所以成果丰厚、倍受欢迎和好评,根本原因就是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国对非合作一贯坚持互利共赢并致力于非洲建设能力的提高、可持续的自主发展,加强了中国崛起与非洲振兴之间的联动,开辟了中非共同繁荣的美好前景。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秉持开放、包容、联动的理念,积极推进应对各种挑战的全球性议程,在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的世界与世界各国合力打造新的全球化价值链,推进全球治理模式的民主化和普惠化,同时努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深刻体现了21世纪世界大国成长逻辑的中国使命。在世界历史发展动能转换、蓄势待发的新阶段,中国机遇日益面向世界、造福世界,世界日渐真切地认识和感受到中国和衷共济的大国担当与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人类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了必须抛弃西方线性发展的思维定式,在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互利共赢、共享发展中才能真正迎来共同进步的新未来。

  (作者系贵州省遵义市委党校副教授)

作者:黄文叙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