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
忧民生之多艰:洒向人间都是怨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上世纪40年代在延安时,史沫特莱曾问:为什么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毛泽东说: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受压迫,所以喜欢古典文学中悲怆的东西。旧中国社会黑暗,民生多艰。“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洒向人间都是怨”,可谓是“国家也坏到了极点,人类也苦到了极点,社会也黑暗到了极点”。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毛泽东富有诗意和哲理地诠释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政治理想和神圣使命。“一念”表明革命者的坚定执着、义无反顾;而“真忙”则把土地革命的火热场面写得活灵活现。中国革命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军叫工农革命”“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
毛泽东关乎民生疾苦的诗句,大都见于战争与革命题材的作品之中,但《七律二首·送瘟神》从人间万象中抒发对苦难中国、苦难民生的一种忧虑与悲悯,这在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是颇为独特的。作品触及人民生计、触及卫生防疫这件大事。“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气氛悲哀,感情抑郁,语气令人哽咽。血吸虫病曾经长期在我国南方横行肆虐,许多村庄失去人烟,大片良田变成荒野。其夺走的生命超过近百年战争中死去的人数,患疾的人数以千万计。1955年他发出号召:“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第一面红旗》,报道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可喜成果。读罢,毛泽东“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这个序言本身就是一首短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无限关怀的崇高感情,入景、入情、入意。“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新中国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征服自然,创造新生活。悲欢都在忧患里,忧患自见悲欢情。毛泽东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欢乐着人民的欢乐。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当时农村的生产形势存在诸多问题。“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让毛泽东牵肠挂肚。毛泽东请乡亲们吃了一餐饭,可饭桌上狼吞虎咽、杯盘狼藉、残羹不剩的情景,使他内心隐隐作痛。“喜看稻菽千重浪”,更多的是诗人浪漫的想象。
忧世界之不宁:高天滚滚寒流急
1912年秋天,毛泽东在省立湖南省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世界坤舆大地图》。世界如此之大,给他以强烈的心灵震撼。从此毛泽东的眼界变得更加宏大,志向变得更加高远。《礼记·孔子闲居》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1921年,他把新民学会的宗旨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和风俗”上升为“改造中国与世界”,他将人生追求同全民族、全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把中国革命问题摆放到世界大局去思考和谋划,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由衷感叹:“我发现他对于当前世界政治惊人的熟悉。”
1935年10月写的《念奴娇·昆仑》最能体现毛泽东的世界情怀。巍巍昆仑雪峰耸立,夏日冰雪消融,造成水患祸害人间,毛泽东顺势诘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对昆仑山之雪危害的关注,本质上是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命运的忧患。他要剑劈昆仑,将其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毛泽东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毛泽东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日本人民区分开,胸襟何等广博!“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更是突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二战结束后,“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国际社会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局面,美苏争霸,西方势力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不断恶化。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一连写了多首《七律·读报》,反映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已是悬崖百丈冰”:“反苏昔忆闹群蛙,今日重看大反华”“西海如今出圣人,涂脂抹粉上豪门”“敢向邻居试螳臂,只缘自己是狂蜂”。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挑战,毛泽东气定神闲,“冷眼向洋看世界”“乱云飞渡仍从容”“梅花欢喜漫天雪”。他蔑视各种国际反动势力,将其视为“蚂蚁”“蚍蜉”“苍蝇”“蓬间雀”。他坚决反帝反霸反修,坚定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忧本色之蜕变:拒腐蚀而永不沾
1949年,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异常冷静和理性,他担忧革命队伍中会滋生因胜而骄的懈怠情绪,更担心除恶未尽、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他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誓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横空出世与长治久安。
新中国成立,“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深知革命成功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艰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坚信中国人民一定能“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他积极营造“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发展局面,充分调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建设热情,努力实现“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社会理想。
西方敌对势力从未罢手,他们把“和平演变”的幻想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第三代、第四代身上。毛泽东对此阴谋高度警惕,十分注重培养“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一代新人。1949年上海解放之初,有人断言:上海是个大染缸,共产党红着进来,将黑着出去,抵挡不了糖衣炮弹的攻击。1963年8月1日,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一支基层连队热情赋诗《杂言诗·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使毛泽东感到了莫大的欣慰和鼓舞。这首诗是对好八连的热情礼赞,更是对人民军队的殷切希望。其中很多内容,如“拒腐蚀,永不沾”至今仍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据2018年第7期《党建》杂志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汪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