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上学苑  >  推荐阅读

中国道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

发布时间:2018-07-12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放大

缩小

  作者简介:秦刚(1957- ),男,黑龙江人,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北京 100091

  原发信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京)2017年第20176期 第46-53页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焕发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机和活力。转换国家建设方式,创新基本经济制度,确立阶段性的目标体系,更新治国理念及方式,在开放中走向和融入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这种更新和超越的重要举措。

  The creation of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realized an upgrading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socialism,adding new vitality to socialism in China.Major measures for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realize the upgrading and transcendence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ways of state construction,innovate basic economic system,establish the phased target system,update concepts and means of state governance,and go out and integrate into the world.

  关 键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改革创新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raditional Pattern of Socialism/Reform and innovation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15AKS012)。

  英国学者彼得·诺兰在其《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中有这样一句话:“相对于苏联的解体,中国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超乎想象的繁荣发展。”他认为,“‘中国崛起’与‘苏联衰落’的巨大反差是现代世界史关注的焦点之一”[1]。从十月革命以后的百年社会主义实践来看,中国崛起与苏联衰落确实是值得人们深思的大事件。苏联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困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而中国崛起的因素固然很多,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并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拓展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和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过程。

  一、转换国家建设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创新经济体制,转换国家建设方式,体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

  运用计划经济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国家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普遍采用的办法,也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计划经济有很强的集中性,也有很强的动员力。它可以无条件地把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集中在一起,解决政权巩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采用计划经济方式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理论上的依据,也有实践上的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也确实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但是,长期运用这种方式必然会产生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和问题。经济上高度集中,必然要排斥市场。经济上没有市场,企业就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这不仅容易造成经济短缺,也会抑制社会发展的活力。这样的缺陷在短时期的突击发展中并不明显,但在长期的持续发展中必然会显露出来。苏联、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很早就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先后做过一些改革尝试。但由于计划经济在原有的理论中一直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许多改革措施都局限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计划经济的局限性,通过改革,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转换国家建设方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国家建设方式的转换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伊始就完全放弃计划经济,这是很多人都不能认同和接受的事情。无论从认识上说,还是从实践上看,这都需要一个逐步推进、渐进深化的过程。从中国的实践探索来看,这种转换经历了一个从发挥市场作用、到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发展市场经济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党的十四大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改革进程由此不可逆转。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初步建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市场经济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新和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重要体现,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2]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实现了国家建设方式的彻底更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着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建设主要是依靠自上而下的组织推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的确立,使社会主义直接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人们的自身利益产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这样,国家建设既有举国动员机制,也有了人民群众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活力源泉。

  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推进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缺少内在活力,利益分配带有平均化的色彩。转换成市场经济的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性的特征。社会发展从体现平均转向有差异,在带来社会活力的同时,也容易产生差距过大的问题。面对新的问题,必须寻求新的理念和新的办法来解决,启用旧方式是不可能解决新问题的,企望回归旧体制是方向性的错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经验来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市场经济,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市场经济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无论对资本主义来说,还是对社会主义来说,利用和发展市场经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和预测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时,认为商品经济将随着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实现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主要是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去看待商品经济的存亡,而不是以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这样的认识,有其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他们更没有想到,社会主义首先会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一种社会实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循人类文明进程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把自身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人类文明进程的要求。这既不同于背离社会主义,也不等同于搞资本主义。列宁很早就提出了要根据经验来认识社会主义的观点。社会主义已有百年的实践进程,更需要注重以实践经验为依据。

作者:秦刚     责任编辑:刘晓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