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
五、在开放中走向和融入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代的潮流变化和要求,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追求和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并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世界各国的发展与繁荣,体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更新和超越。
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后,国际上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社会主义国家一直遭受西方国家的遏制和封锁,没有走向和融入世界的条件。斯大林从世界形成两大阵营的基本状况出发,依据对资本主义世界各种危机加深的判断,也是基于应对帝国主义国家实施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考虑,提出了“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思想观点。他认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13]在这样的理论主导下,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了相对隔绝状态,意识形态上也特别突出的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进入20世纪中后期,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扩大了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也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对立,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条件。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固守已有的理论,无视时代潮流的变化和科技革命潮流的兴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依旧处在相对封闭落后状态。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也一度产生了与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其中的原因,既有斯大林思想观点的影响,也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封锁政策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产生了的偏差,尤其“左”的思想发展,使自身的发展陷入了相对封闭的状态。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后来作过深刻的总结。他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10-3]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重要论断。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思想观念的确立,为中国摆脱封闭状态、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过程中,中国始终注重寻求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并提出和形成了以合作取代对抗、以求同取代同化、以共赢取代独占的共同发展理念。不断扩大和日趋紧密的联系,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形成了多层次的利益交汇点,结成了多形式的利益共同体。世界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变化,已成为世界整体变化的一部分,也对世界产生着越来越大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加之中国的快速发展,凸显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明显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给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市场。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生活和国际问题的解决,同诸多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和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在维护世界和平、抑制地区形势恶化、缓和危机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面对这样的发展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这不仅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世界合理走向的体现。其目的和意义,就是要更好地推动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原文参考文献:
[1]彼得·诺兰.中国能不能“购买”世界?[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4: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94-95.
[3]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43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G].北京:求是出版社1982:15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267,27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50.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41.
(本文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8年第4期)